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通识教育在高校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中实施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再枝 邹峥嵘 李华兰 洪豆

  摘要:高校自然科学类公共课教学环节是贯彻通识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对通识教育的理念进行了概述,阐述了公共选修课《药物常识》开设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选择了课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从理论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环节等两个方面进一步探讨如何在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教学中有效贯彻通识教育理念。
  关键词:通识教育;药物常识;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3-0197-02
   现代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使他们最终成为特定人才[1]。现代通识教育最早在19世纪的欧洲和美国提出[2],20世纪末在我国高校教育界兴起[3]。通识教育理念强调两个方面内容:(1)博雅教育,其对基础知识的教育是全方位的;(2)素质教育,侧重于对个人潜能的开发[3]。通识教育的实施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有利的了解“他者”的机会,同时也为不同学科的学生提供了宝贵的互动机会,使学生们在接受良好教育的基础上学会了相互合作。通识教育能促使大学生成为更加独立思考、拥有更全的知识面的个体。正因为如此,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探索和深化,通识教育理念已逐渐深入全国各个高校,并且在该理念的指导下开设出了大量的公共选修课程。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中的自然科学教育涉及的内容非常广,主要包括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生通过学习自然科学类课程,能够丰富自然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技能以及培养创新创造能力。
  《药物常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在江西师范大学开设多年,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药物的基本概念、药物的致癌和致畸作用、常用化学药物(激素类药物、抗生素、镇静药等)的合理使用和常见的药用植物等。自该课程开设以来,由于同学们对用药安全以及药物相关知识越来越关注,因此每学期都吸引了上千名学生选择该课程。然而,传统授课方式更多采用的是“满堂灌”,存在着“传授的知识陈旧与现实生活脱节”、“理论内容丰富而实践内容匮乏”等问题,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最终与通识教育的预期目标相去甚远。因而,在高校的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中如何更好地贯彻通识教育理念,使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到有关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教育体验,下面从理论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两个方面以江西师范大学的自然科学公共选修课《药物常识》为例进行探讨。
  一、通识教育理念下《药物常识》课程理论教学模式探讨
  (一)以正确安全用药为核心,优化教学内容
  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都十分非常复杂,不同的身体部位可能产生多种疾病,药物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之一,常见药物的种类十分繁多,可以作为理论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在讲授常见药物的时候,要把握以下两点:
  首先,教师不是医生,课堂上要淡化与疾病的相关专业知识的介绍。“对症下药”是治疗疾病的核心要素,因此可将讲解的重点内容放在生活中常见典型症状上进而引出常见的药物,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例如,在介绍常用的感冒药的时候,可以简单介绍感冒的起因,重点结合常见感冒的症状而引出相应的药物,如解热镇痛药扑热息痛、镇咳药右美沙芬、扑尔敏抗组胺药等。
  其次,以正确安全用药为重点,强调常见疾病因为错误用药而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而引导同学们树立起安全用药的理念,尤其是对处方药的购买和使用方面。例如常见的大约80%的抗感冒西药或中药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早在1966年,就有报道指出对乙酰氨基酚能够引起肝坏死[4]。杜艳红等指出,对乙酰氨基酚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我国都是引起肝功能衰竭的主要药物,美国近50%的肝衰竭是因意外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5]。同时,结合网上已有的混吃或加倍剂量服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的感冒药导致研究生死亡的案例,告诫学生在服用感冒药时要注意查看药品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以及医生的建议服用药物,千万不要随意服用而对自身健康造成不良后果。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目前,《药物常识》课程仍然采用的是传统教学模式并辅以幻灯片技术。该模式侧重于对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并且主要由教师结合幻灯片单向地向学生传播知识。传统教学模式下容易出现老师在课堂上“满堂灌”而学生走神的现象,无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6]。因此,需要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教学技术(预先制作的动画、网上下载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学习视频等)相结合的方法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的目的。在讲授到药物的副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的时候,我通过讲解相关的知识并播放网易公开课TED演讲视频“同时服用不同药物对身体好吗”和“药品为何偏对女性有副作用”的方式来更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到药物对人体的影响以及药物的拮抗作用。课后与同学们交流发现,学生们对该内容掌握良好,在以后服药的过程中也会更加关注药物的副作用以及不良反应。
  二、通识教育理念下《药物常识》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中大多数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目前并未涉及实践教学环节,《药物常识》课程也受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没有安排单独的实践课。通识教育理念倡导学受教育者要参与到实践过程,通过自身实践的理论知识得以升华进而被消化吸收。《药物常识》虽然偏理论,但是对于没有药学基础的学生来说,许多知识靠干巴巴的讲解根本不能达到深入的了解。因此,在《药物常识》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入實践教学环节,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参与调查并形成相应的报告,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习就能达到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目的。当讲解到常用的感冒药的时候,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结合现有的感冒药或者通过去药店调研,对其根据药理作用或者主要成分进行分类,然后同学们形成小组并通过PPT在课堂上展示,进而加深同学们对常用感冒药的了解。在讲解到常用的药用植物知识时,首先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讲解了常见的药用植物的特征、主要入药的成分以及药理学活性,然后带同学们走出课堂去校园中识别一些药用植物,课后要求同学们随机分成小组对校园里的药用植物通过不同的入药部位以及查阅文献的方式进行简单归类整理,然后通过形成PPT或者动画的形式进行汇报,其他同学们可以根据报告提出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分析下进行交流学习。
  通识教育是高校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自然类公共选修课是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本文以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药物常识》为例,分析了课程的现状,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提出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方法,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以及实践能力,最终成为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贡献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梦媛,马云阔.浅谈加强理工类院校人文和自然科学教育相结合[J].大庆社会科学,2018,(5):144-146.
  [2]Peng Li-Hsun,Chen Sieng-Hou.Integrating creative photography pedagogy in general educatio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6,217:183-191.
  [3]杨慧林,王筱兰,涂宗财.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食品营养与安全课程教学改革[J].食品与机械,2018,34 (12):67-69.
  [4]任林,邝江莹,蒲诗云,何金汗.核受体在对乙酰氨基酚引起的肝毒性中的作用[J].生理科学进展,2016,47(01):53-56.
  [5]杜艳红,刘研,张秋红,李成敏,刘莹.对乙酰氨基酚及其前体中毒致肝损伤的解救[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18):2206-2209.
  [6]张蕾,王琼瑶,席鸿.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兴趣——《古建筑营造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华中建筑,2019,(03):104-1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97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