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载体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赵志强 方明星

  摘要:素养包括很多层面,高职大学生的创新素养尤其重要。创新素养培育的载体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佳载体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创新因子,这些创新因子既体现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发明、文化创新等各个层面,也体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文章提出了构建“五位一体”的高职学生创新素养培养载体。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载体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2-0247-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创新因子,这些创新因子既体现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科技发明、文化创新等各个层面,也体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整理、利用好中华优秀文化中蕴含的创新因子,并构建起科学、合理、可行的载体、机制与路径,用我们民族文化的创新因子涵养、激发、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素养,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面从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因子的角度,在构建载体、机制、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五位一体”的载体构建包括课程载体、教材载体、社团载体、企业载体、研究载体。其中课程载体是主阵地,其他载体或为辅助,或为拓展,或为深入,五者互相配合,一起构成高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载体。
  一、课程载体
  1.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程载体是所有载体中的主阵地,具有其他载体无法替代的价值和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题体系,是从根本上保证学生能够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汲取创新素养的重要举措。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从单纯重视学生的硬技能,向软素质和硬技能并重转变,并日益重视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课程是教师和学生接触的最佳平台,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因子涵育高职学生创新素养的第一媒介,师生可以在这里交流、探讨、观点碰撞,是任何其他形式的载体不可替代的。
  2.课程载体本身的创新。首先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传承的单一目标,更要以创新为更重要的目标。相应的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应该做相应的改变。在课程的形式上也应该与时俱进,构建立体化课程载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录制相关的微课、翻转课堂,建设网络化课程,打破时空局限。
  3.全覆盖与部分覆盖载体。在传统文化与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结合方面,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全面覆盖,主要是单独设立相关课程;第二种是部分覆盖,可以结合专业课程,挖掘与专业创新相关的要素。
  二、教材载体
  与课程载体相比,教材载体具有辅助性、客观性的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教材载体不重要,恰恰相反,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教材,对创新因子进行全面、多角度的发掘,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
  1.创新因素的挖掘。(1)科学层面。中国古代有很多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包括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等很多方面。科学发现方面,如墨子发现并提出的“小孔成像”诞生于公元前4世纪,比西方早了2000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教材中呈现我们祖先的创新创造,展现其创新历程,发掘其中的创新因子,对当代高职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具有真实可信、具体可感、立体多样等多方面的优点。(2)文学层面。中国古代文学既注重传承,又注重创新,从《诗经》中的四言诗到汉朝最初出现的五言诗,再到唐朝成熟的七言诗,后到宋词元曲,中国诗歌的体式一直在变化,在创新。中国诗歌创新的原因,一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与情感变得越来越丰富,旧有的文学形式无法表达日趋复杂微妙的感受,出于表达的需要在文学体式上进行了创新;二是人们对艺术越来越自觉,对汉语语言的特点与规律认识得越来越深入。进入近代以来,古老的中国列强环伺,风雨飘摇,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更加求变求新,中国文学也更多地谋求创新,摒弃了文言文这一传统文学使用了数千年的文字载体,而开始使用白话文,并在五四运动以后达到了一个新的文学高峰。文学就是人学,中国文学始终与中国人的生活与内心紧密相连,文学承载着表达时代声音、抒发民族感情的责任,最能够贴近当代高职学生,最能够感动人心。其间的创新因素,由于与文学美相伴生,更是高职学生最喜闻乐见的部分。(3)哲学思想层面。这方面的案例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这样说,每一个伟大的中国哲学家,都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传说伏羲画八卦,后世界哲人推进发展,创立了“易”学派。其阴阳观念,对立、互补、统一观念,以天地为参悟对象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观念,厚德载物观念,奠定了中华文化哲学的基石,是我们文化大树之根,长河之源。其创新价值和意义,如何强调都不过分。
  2.教材载体创新。在互联网时代,以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为目标的教材载体,更应该多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技术,建设新形态教材,把视频、音频等各种资源有机融合在一起。首先,要互联网化,具有相关的配套网站或App,提供配套学习资料和教辅资料、及时更新和扩展内容、满足学生需求。其次,要有MOOC之类的视频课程型和音频类朗读型内容,给从事创新教育和学习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多样的选择。
  三、社团载体
  社团载体具有贴近高职学生的天然优点,在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因子、培育学生创新素养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1.单一的以创新为核心目标的社团。这类学生社团的核心目标就是创新,具有标杆引领作用,因此,这类学生社团的构成主体,应该是创新教育活动中的尖子生。这部分学生创新渴望特别强烈,创新意识时时萌发,创新行动效果显著,是创新教育活动中的活跃分子。相应地,这一类学生社团,其管理模式也应该具有强烈的创新色彩,它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同时又是严格的、挑剔的。一切创新意愿强烈的学生都可以加入;长时间没有创新表现者,则应该被淘汰。
  2.各类学生社团的创新因子挖掘。从覆盖面的广度来说,这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创新人才的培育,要有良好的氛围,要有丰厚的土壤。因此,在關注起标杆引领作用的、以创新为核心目标的学生社团的同时,也要注意其他各类学生社团创新因子的挖掘。例如,可以在保证各类学生社团自身活动既有特色的同时,在活动主题、活动形式、活动载体等各方面,进行大胆的尝试。既可以让前述第一类社团的学生,到各类学生社团进行相关创新活动的经验介绍,也可以加强各类学生社团之间的有关创新活动的经验交流。
  四、企业载体
  1.模拟创业者。创业是创新的高级形式,具有实质意义。但创业与创新之间还是有很大距离的。学校应让高职学生模拟创业,在模拟创业过程中体验、应用书本上、课堂上学习的创新知识。
  2.实质创业者。具备条件的少部分学生,在学校的支持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尝试适合自身特点的实质性的创业。实质性的创业具有模拟创业不可比拟的优势,由于是“真刀真枪”,因此它可以检验、加深、提升学生在创新学习活动中获得的理论知识。当然,实质性的创业既可能有成功的愉悦,也可能面临失败的痛苦和苦恼。因此,学校和教师既要给予扶持,也要给予警示,做好引导工作。
  五、研究载体
  研究载体是较高甚至是最高形式的载体,需要有教师或者是企业导师带领。其形式往往是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研究课题,或者是教师接受企业委托的横向课题。在这里学生的身份有一个转换,兼有了工作者的身份,其压力和责任心都大大加强了,是培养、提升高职学生创新素养的独特载体。
  高职学生的创新素养的培育,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渠道。借鉴、吸收、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因子,并在载体、机制、路径等各个方面做好综合设计,注重整体效果的优化,是高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我们应该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田博文.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价值探索[J].人才资源开发.2018,(20):41-42.
  [2]刘志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优化创新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8,(4):45-48.
  [3]周魏非.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2):94-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98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