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地球物理学的本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解朝娣 谈树成 李祥 刘国其
摘要:云南大学正处于“双一流”建设的实践阶段,“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就是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和夯实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文章初步探讨了云南大学地球物理学的本科教育建设问题。首先讨论了人才培养的定位、目标;其次分析了专业课程设置总体思想、学科教学和实践教学;最后探索了地球物理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等问题。
关键词:“双一流”建设;地球物理学;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2-0147-02
一、引言
云南大学正处于“双一流”建设的实践阶段,也是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所谓“双一流”指世界一流学科、世界一流大学。将中国高校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以及让其拥有一批世界一流学科,是“双一流”建设的目的。而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夯实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属性,是高等学校的中心,是根本,是大学的存在价值。为了培养一流的人才,高等学校应该与国际接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毕业生具有国际国内先进的知识体系,较强的综合能力[1-2]。
云南大学地球物理专业主要培养为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道德、智力、体质发展全面,科学素养好,学习能力强的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掌握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具备从事地球物理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将来能从事相关行业的基础研究型人才,应用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的总体定位
利用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观测地球各种物理场的分布和变化,探索地球本体和近地空间的介质结构和物质组成,来探究地球和近地空间的形成和演变,研究与其相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的规律,这就是地球物理学。在此基础上,它还可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提供寻找资源、能源和环境监测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为灾害预测提供重要依据。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和大气层是地球物理学的研究范围。
因此,本科教学建立的教学体系应以学生为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尽可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3-4]。为培养创新型地球物理学人才,地球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和教学环节需要纳入创新思维和能力、自学能力以及素质教育,从而实现从教學研究到研究的转变。
三、人才培养的目标
为了体现办学指导思想,符合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具体要求,同时也要符合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借鉴国内外大学的实践经验,结合地球物理学专业的现状,将我校地球物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为:培养的地球物理学专业型人才,需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较系统地知道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接受过基础培训,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初步的教学和科硏能力,可以在科研机构、相关技术和行政部门以及高等院校从事相关工作。能够在各省市地震局、科研机构、石油、工程勘察、高等院校开展业务及从事相关科研、教学和管理、技术开发工作。从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地球物理专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这一领域的理论和技能。
四、专业课程建设
该专业坚持的原则是强化基础、保证主干、精简必需、突出实践。
1.专业课程:本专业依据“国家地球物理教学质量标准”,科学合理地开设相关课程。开设的主干课程有:高等数学、一般地质学、地质电子学、普通物理实验、力学、理论力学、弹性力学、电动力学、电磁学、热学、数学物理方法、地震数字信号处理、重力学、地磁学、地震学、地球物理观测、地震勘探原理、地震安全评估。基础教学模块增加了“地球物理专业概论”。由地球物理系主要专业教师分别主讲侧重于一个方向的课程,如地球物理学综述、地磁概述、重力学概述、地震学概述、地电学概述、地震数据处理概述等。当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并且不熟悉地球物理专业时,“地球物理专业概论”课程的引入弥合了教师与新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它能够激发新生的积极性,为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实践教学:云南大学地球物理学专业的教学实践分成三个主要模块:基本实验模块、专业技术模块。基本实验模块是必学课,涵盖实验物理、运用能力计算,代码编写能力,数值分析能力等,以提高学生基础科学素质为目的;专业技术模块也是必学课,目标是设计完成基础监测工作,要有普通地质学实验、计算地球物理学基础实验、地震数字信号处理实验、地球物理反演基础实验、地震勘探原理实验、地球物理数据可视化实验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有地质认识实习、地球物理实习、科研训练。
3.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素质教育的最佳场所。为此,我们充分发挥了中国地震局华西地震预报实验基地和云南省地震局黑龙江省地震局两个校外实践基地的功能和作用。设计最佳的实习计划,使学生在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或设计期间,掌握处理观测资料的方法,掌握各种地震观测方法和手段,通过以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手段综合分析观测资料,获得该地区地质解释。
五、教学方法改革
教师的学术水平主要通过科研能力来评价,以高水平、高层次的基础研究项目为导向,通过积极引导自发组织科研团体,形成学科优势。高水准的教师应该时刻把握学科的最前沿方向,通过课程教育教学活动,指引学生领悟科学知识,研习科学方法以及培植他们的科学态度。随着这些年不断地进步成长,在学科设置等部分地球物理学专业取得了杰出的成绩,使专业的改革和进步获得了稳固的科学平台以及坚强的支持措施。拥有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专家和一支结构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6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讲师7人。本专业教师队伍中,10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1%,一批中青年教师相继成为专业方向的学科带头人,已成为我国该领域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具备强劲的拓展前景和发展后劲。寻求教学形式的改革,加快实施改革型教育,培育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教育举措的变革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对课堂设计采取了以探究课和讲演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的改革。
六、结语
在实践探索中,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以及一直以来的经验,体会到要想建设好本科教育,必须坚持先进的教学理念,准确定位,要具有符合本学科鲜明的特色,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课程体系不断进行改革,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改善教学的各个方面,夯实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促进专业的建设和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建秀,杜晓娟,黄航.应用地球物理课程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8,27(9):88-90.
[2]张美玲,曾科,李婷婷.“产学研”结合是理学专业建设的发展之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172-173.
[3]张华,杨海燕,刘军,张怀强.面向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地球物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2):164-167.
[4]李英俊,孙淑琴,于世钧,等.多种模式开放实验室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3):121-1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398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