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交替、分段培养、技能推进”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慧娟 代海涛
[摘 要] 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提出: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展学校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化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围绕学生的特性,以学生能力为本位,采用深度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分段培养、技能推进”的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从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岗位群出发,确立以职业技能为主体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方案,保障教学质量,能够培养出高水平、多类型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关 键 词] 学徒制;工学交替;分段培养;技能推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4-0130-02
一、“工学交替、分段培养、能力推进”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指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职院校和以用人为目的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签订订单协议,并在教学资源、师资、技术指导方面通力合作,实现培养人、用人的互利共赢。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很多院校由顶岗实习、订单培养逐步过渡到“工学交替”的模式。“工”就是学生参加到实际工作岗位中,“学”就是学生在校的课堂学习,“工学结合”就是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交替进行的人才培养过程。学生在“工”和“学”的交替进行中,提前以企业从业员的身份进入相应岗位,既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也使学生积累了工作经历,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更有目标性,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校企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良好途径。
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而言,“工学交替”就是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特点,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交替在学校和企业(校内和校外)进行有针对性的、目标性的教学,也可以理解为压缩理论教学,模拟工厂情景加强实践技能训练,使理论和实践(或教学和生产)交替进行。为此需要重构课程体系,将“分段培养”的过程和目标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能力素质逐步提升,为此构建出“工学交替、分段培养、能力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学徒制”始用于13世纪前后。“学徒制”是一种在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中,师傅以言传身教为主要的形式向学徒传授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学习形式,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手把手”教,这是通俗的传统学徒制的概念。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的继承和发展,以行业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融合专业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培训,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向双元培养人才,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结合搭建平台,为学生能够提早了解职业特点、适应工作岗位,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二)现代学徒制的功能
职业教育是建立在就业和职业基础上的教育,应以职业为导向,所培养的人才最终将面对具体职业标准的检验,它有特定的岗位要求、职业道德、内容、情境等,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过程要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为价值诉求,要培养他们健康和谐、富有个性的职业道德素养。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性的追求,如果脱离实际价值取向,必将造成教育虚化和泛化,也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为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人才,难以达到职业教育目的。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融入学校教育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
(三)现代学徒制的价值
近些年,高职院校已经被同化为“应职教育”,在教育教学中重点关注社会行业需求,过多地强调了职业需求和工作岗位对人的要求,而忽视了学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追求;更多关注了职业教育的外在价值,而忽略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因此,必须赋予现代学徒制新的时代使命,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兼顾社会行业需求和个人的自我发展的需求,这就是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内在价值的集中体现,而现代学徒制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一个典范。
三、“工学交替、分段培养、技能推进”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构建
(一)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学校和企业协作办学的现代学徒制实施平台
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加大力度,发挥各自资源和平台优势,选择与学院专业培养契合度较高的典型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和师资建设、教材的整合开发、技术改造和研发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完善人才培养的学徒制管理制度,明確学校企业双方的责权,构建由政府指导、行业引导、校企联合招生、分段培养、多方参与评价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
(二)工学交替、分段培养、技能推进,构建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思路,实行“工学交替、分段培养、技能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即前两学期每学期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掌握专业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同时到签约企业见习或实习1~2周;第三、四学期每学期到企业进行2~4周的专项技能训练;第五学期在签约企业进行主要岗位轮岗实训;第六学期到签约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制为三年的专业,学徒总的学习时间(含顶岗实习)原则上不超过一年。实施企业班组管理模式的班级,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1个师傅可以带2~5个徒弟,确保学生熟练掌握每个轮训岗位所需要的技能。 (三)校企共建,构建适合现代学徒制的“课岗融通、技能推进”课程体系
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以学校德育与企业管理为切入点,将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以职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为基础,融合职业资格标准,构建“课岗融通”为特征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在专业技能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强化专业技能、协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构建以专业认知、化学实验技术实训、化工单元仿真实训等基础能力培养;合成氨、氯碱PVC、甲醇仿真实训、化工设备运行与维护实训等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以煤化工仿真工厂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综合能力提升的“技能推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更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采取多方参与的动态考核评价方案
积极探索和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和项目化教学方法,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视频图片、案例分析、仿真实训、企业实习见习、班群讨论、慕课、云课堂等新兴教学手段,构建出启发引导式、案例讨论式、体验参与式、技能训练式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高效课堂。采用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考试和考核的考核评价体系,校企共同制定考核标准。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极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学生座谈、问卷调查、蓝墨云班、翻转课堂等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形成教务处对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学生评教的结果、企业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第三方机构评价等“多方参与”的动态考核评价体系,使教学评价的结果尽量客观、公正、有效。
(五)强化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二次开发教材,校企共建“云课堂”体系
以课程改革和建设为抓手,加强课程的数字化、信息化资源建设。由于企业生产技术革新,企业很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内容都在改变,而教材往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必须对教材“二次开发”,实现与企业的课程开发,将企业革新的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很好地融入新开发教材中,真正做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同时,校企共同开发建设在线课程、云课堂体系,制作应化专业典型知识点、教学过程微课、实验实训项目、技能操作视频等信息化数字资源包,满足教师、学徒、学生在课堂教学、辅教辅学、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不同需求。
(六)完善“双元育人”“交互训教”机制,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
依托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实施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和双元育人,主要做法是从企业和学校选拔、培养、考核所用讲师和导师,建立健全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实施人才培养导师的岗前培训制度、考核达标、上岗制度和绩效奖励激励制度等管理模式,学校和企业导师按照“交互训教”教学模式方式培养学徒,实现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等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建设一个由企业行业专家、教学骨干和名师、企业技术专家等组成的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团队。
(七)建立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保障机制,保障现代学徒制的有效运行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和推进现代学徒制各项管理过程的实施,以学分制管理为基础,弹性管理学生。校企双方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制订和完善学徒制管理办法,为学徒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岗位、分配工作任务、完成技术技能培养过程。建立企业和学校“齐抓共管”的技能训练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学生在实顶岗实习、生产实习、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建立合理有效的多方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制订学徒制考核评价标准,同时定期校准和修订,适时采纳学生、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及媒体等的反馈,不断提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和保障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的有序运行。
四、“工学交替、分段培养、技能推进”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价值
该模式主要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深化校企合作、整合校企资源,共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评价考核体系、教学保障机制,按照“工学交替、分段培养、技能推进”原则,运用现代学徒制,达到共同育人的目的,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共赢。实践证明,对学生实施“工学交替、分段培養、技能推进”的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是促进学生技能水平快速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增强,适应行业岗位能力不断提升,大幅度提高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该项研究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胡秉香,陈向阳.高职院校基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培训,2016(12):242.
[2]程永高,赵建国,陈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云南化工,2017,44(7):103-105.
◎编辑 武生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43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