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尹敏 石盼盼
摘要:文章探讨分析了当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可在细化培养目标,优化专业培养课程体系,加强政、校、企三方合作,加强智慧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智慧旅游;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44-0263-02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与智慧旅游发展要求失衡明显。本课题组调研发现国内大多旅游管理专业从发展个性、培养特长、拓宽专业口径、适应市场需求的多角度出发,依托学校多学科优势,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上,一般都设置了3个专业方向:酒店经营管理方向、旅行社与导游方向及会展经济与管理方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一段时间内发挥了较好的积极作用,先后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旅游企业等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智慧旅游的飞速发展,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与智慧旅游企业等所需的实际人才不匹配、失衡现象越来越明显。人才培养目标与旅游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导致需求错配、供需失衡,严重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调查得知,2014—2018年,本专业方向就业率的平均值仅为27.67%。除2015年有一个较大提升外,2016—2018年下降趋势明显,至2018年仅为11.54%。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企业对人才需求有了较大变化,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更多更广的信息技术知识。为此,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变革,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管理领域,必须向信息技术领域拓展,实行更加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发展。
2.课程架构及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根据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国内大多旅游管理专业在其专业课程设置上有专业主干课、专业必选课、专业选修课三大块,但是在具体课程中,传统管理课程较多,如饭店、旅行社、景区、会展,与智慧旅游发展相密切的课程较少,往往只有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信息管理系统两门课程,信息化课程所占比例太少,致使在专业素养培养上未能较好地实现针对性、专业性与适用性。在具体专业教学中,所调研的高校旅游专业课程均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仍以课堂讲授为主,互动式、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教学模式未能较好运用。当前,大多旅游管理专业建立了较好的教学实验室,如餐饮实验室、客房实验室、导游实验室、茶艺实验室等,这些大多属于传统旅游实验室。在学校支持下,有些院校虽说设立了大旅游数据中心,但未能较好地发挥其作用,引入具體的教学中,学生的智慧技术、信息化素养的培养相对薄弱。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些如智慧旅游景区、智能化信息分析、智慧旅游运营模拟等智慧类的信息化实验室,加大学生的信息技术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实践教学与智慧旅游企业所需的技术未能实现较好对接。近些年,国内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力度明显加大,在大学本科四年中,一般都会按照教育部要求统一集中组织酒店实习半年和两次集中组织赴旅游景区专业见习两周,除此之外,还会组织学生前往旅行社、景区、酒店等实习基地参观、实践。但是,专业实习与见习实践主要集中在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未能与更多类型的旅游企业进行合作,缺乏多元化平台。同时,因缺乏行业经验丰富教师的指导,实习实践教学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学生未能较好地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不能获取专业经验或是专业技能,也无法切身了解旅游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所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
4.师资队伍较单一,双师型、智慧型教师欠缺。国内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学历、职称、年龄结构都比较合理,但是在现有教师队伍中几乎都是传统学科毕业,信息技术、新媒体应用等专业结构的较少。因而,为对接智慧旅游发展,需要一支双师型、智慧型教师为其提供智力支撑与人才保障。
二、创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细化培养目标,准确定位智慧旅游人才培养。针对智慧旅游的发展需求,调整、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围绕旅游企业的实际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围绕应用型人才制订教学计划,切实增强学生服务智慧旅游的意识,加强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智慧型人才培养力度,使得旅游人才培养与智慧旅游企业所需人才匹配。让学生清楚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明确未来就业方向。
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彰显智慧旅游特色。智慧旅游时代下,智慧旅游企业需要创造新的旅游产品,利用智慧旅游平台,创新营销模式,激发游客消费欲望。因而,作为旅游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掌握智慧旅游的基本技术,比如云计算、互联网旅游技术、VR技术、旅游信息系统、GIS绘图技术、LBS位置技术等,以及掌握以微信、微博、论坛为代表的手机媒体、网络媒体等新媒体运用能力。为此,旅游管理专业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架构课程体系。(1)做好旅游类课程设计,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专业素养的培养,一方面,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传输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2)增加信息技术类课程比例,普及智慧旅游新资讯。在现有旅游类课程的基础上,增设大数据分析、互联网旅游技术、VR技术、管理信息系统(MIS)、旅游信息系统、智慧酒店管理、在线旅游服务商(OTA)管理等课程,增加信息技术、新媒体应用技术等新知识。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为学生毕业后创新创业做铺垫。
3.加强政、校、企合作,有效对接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政府在旅游人才培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支持作用,为人才培养搭建平台。一方面,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争取政府扶持政策,争取政府资金投入,解决旅游管理专业的智慧旅游实训、实习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资源。另一方面,发挥牵线搭桥的“红娘”作用来促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旅游行业、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与智慧旅游企业签订定向人才培养合同等,为企业培养定向人才,建立高质量的人才梯队,实现人才需求无缝对接。校企合作既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帮助学生明晰大学学习目标和未来就业方向,也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就业的问题。
4.加强智慧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智慧型、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对智慧化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为适应、匹配智慧旅游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更高、更新要求,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支撑智慧旅游发展的“智慧型、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引进来”。一是采用校内资源共享,请校内计算机专业教师担任一些智慧旅游类课程,进行专业指导;二是根据培养目标与专业发展,引进一些专业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分析、智慧景区管理、信息管理等技术类的智慧型专业教师;三是建立相应的人才聘用制度,让业内知名专家和行业经验丰富的老前辈组成兼职教师队伍,成为智慧师资的有益补充。在这些教师的带领下,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利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兴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驱动教学,普及智慧旅游最新资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学生的旅游职业意识,增强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走出去”。加强旅游管理本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培训,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类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到相应的旅游企业进行兼职、培训等,强化他们的智慧旅游理论学习。
参考文献:
[1]刘丽群,许英.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智慧旅游”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42):244-246.
[2]汤黄靖.智慧旅游视域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S1):69-7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0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