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美术教师应当能够发现学生的长处,并鼓励他们从每一个自身的优点建立自信心,竭尽全力地去关怀学生,而不是将一些在专业领域中模式化的规则强加于他们——这不是美育的目的。
  关键词:创造力;美育;教学;艺术;想象力
  一、“教育”还在毁掉儿童的创造力
  在美术教育的问题上,我一直坚持着“孩子的创造性开发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的态度。这是20世纪初著名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大师——马克?罗斯科在一个世纪前提出的。在普通教育中儿童美术教育乃至青少年美术教育是强调创新精神的。
  2015年春,在北京一个儿童绘画展览上,我见到一些稚嫩却精湛的天马行空。那些光怪陆离的画面、可爱又古怪的造型,奇幻却总能说出道理的梦境,一个熟悉儿童绘画的人会知道,这不是一个成人思维的产物。他们的造型总是有那样这样的欠缺却如此笔能达意。在学习绘画的初级阶段,拘泥于技能的训练,造型的准确有何意义?儿童在学过斑马的侧面之后,便不再尝试画斑马的正面,这样的举例多不胜数。我的一个女学生,只有8岁,以往的课程中绘画整洁好看,造型能力在同龄人之上,但在一次开放式命题想象绘画课程里,没有了教师的范例,没有了成型可学的图案,不知从何下笔,急哭了。创造力如果不能作为美术教育的核心,那么也就步入了艺术门类的应试教育,其结果可谓之可悲矣。
  二、问题
  我接触过初中及高中生的美术教学课程。尤其是在这番实践工作中,更体会到了对少儿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激发并且长期有效地维持学生高涨的审美及创作情绪、在他们绘画及创造活动中遇到小困难时,给出一些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建议——切记一定是建议,而不是完整的方案——是美术教师的任务。与其他学科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三、我们到底要“工整”还是“五彩缤纷”
  如何将创新意识培养付诸到实践当中?
  (一)放手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订的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为例,通过图片的展示,明星穿衣搭配乌龙事例让学生了解到服装搭配的重要性,并引起他们对服装设计的兴趣。引导学生讨论校服的特点交流彼此想要穿来学校的服装,从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即使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也尝试着用零碎的线条描绘出一套套改良版的汉服、唐装、旗袍、甚至动漫卡通中的铠甲式的服装,被贴上校徽,被赋予校色。展示与评定中,学生们热情昂扬地讲解着自己设计的服装的可行性。他们思考,策划,并创造。在这节课之前的某个课前,一名学生到讲台边和我聊天,她很认真地向我建议:“老师我认为您今天的衬衣换成白色就更好看了。”事后,仔细地考虑,如果当时,就穿着打扮展开一个小小的讨论,肯定她对自己审美的表达——美术教师应当能够发现学生的奇思,并鼓励他们从每一个自身的优点建立自信心,竭尽全力地去关怀学生,而不是将一些在专业领域中模式化的规则强加于他们——这不正是美育重要的目的之一。他们所需要遵循的艺术领域的标准,是通过美术教师对他们创造给予的称赞或鼓励中获得的。规范与模式是想象力的敌人,它们令这些跳跃的思维停滞或者重复。他们的认知,不应是美术教师所构建的,而是他们内心最本真的,原有的认知。我们应当保有每个学生的独特,尤其在美术教育中。
  (二)他们在想什么
  高中的美术课程安排常常令我感觉困顿——以基于艺术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和技能技巧等方面进行鉴赏美术作品活动的学习,对于我来说是有趣的,求知若渴的,于学生来讲则是枯燥的。如何激发学生对审美、对创作、对艺术熏陶的热情,几乎是每一课程的重点,无法达到这样的目标,则难以追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在教学中,我尝试过传统的讲授形式,结合实物展示、比较分析等方法,收效甚微。高一年级第二单元第二课《礼仪与教化》一课,分别从我国商周、秦汉、魏晋三代,世界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6个维度对古代美术由原始时期的神秘崇拜转为礼仪教化之象征的时代形成的美术风貌进行讲述。知识点细致繁复,单纯叙述展示难逃教条。我尝试由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个维度的美术状况,进行资料收集、准备,讲述,PPT制作与展示。在课上,每组的讲述代表向同学介绍该维度的美术。教师进行评定和分析。从准备、知识重难点把握、讲述等方面给予评价和补充。该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在查阅资料,集体讨论,合作PPT和同学讲述的过程中,每一个时期的美术特点都会给他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不仅达到理解、传承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的目的,教师本身可以从课堂讲述过程中,了解学生,发现一部分学生的特点。甚至帮助教师完善日后的教学方式方法。
  四、谈谈天,说说地,头脑风暴和创造力
  在高中美术课程的结课环节,我设置了一堂“Talking”课。本课的内容是学生就本学期所学,提出任意相关美术方面的問题。教师对其作出解答。在高中生的认知能力范畴内,这样的交流是有效的。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的过程中其他的学生又从回答中发现问题。而我本以为你来我去就足够了,但学生的思维却在课堂中迸发了闪亮的光点,他们会互相解答问题——而那个答案,不生硬,合情合理。思维方向开阔而有渐次深入,由于各自擅长的学科,甚至展开了带有学科融合色彩的讨论。有笑谈“高中是人一生中知识储备最丰富、知识面最广的时期”。天文地理,历史哲学被艺术性地解读——连锁性的美术甚至艺术观点就这样被成串链接并牵引出来。拓展了学生的美术认知,解答了许多碎片性的疑惑。
  洞察和评估、引导和维持。学生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原始的、本真的热情和创造性,不仅是达到美术课程的目标,也是助力于其他学科的重要培养方向和品质。将创新精神和文化传承作为美术教育的重心,从而加强学生对现代艺术观念的理解及自身素质的修养提升。
  参考文献
  [1]马克·罗斯科.艺术何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47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