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拔尖计划”2.0背景下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化学专业课程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郭玉鹏 王瑞 李艳梅

  摘 要:在国家实施“拔尖计划”2.0背景下,本文结合化学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特点,论述了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主导,以课程内容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第二课堂建设为载体,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思路。
  关键词:“拔尖计划”2.0;化学创新人才;课程体系;思政建设
  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由教育部联合中组部、财政部于2009年启动,目的就是培养符合国家需求、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推动时代发展的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自“拔尖计划”启动以来,各试点高校不断尝试建立了人才选拔、培养体系,并已初见成效[1-3]。2019年教育部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后,各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正如火如荼地开展[4],但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科专业课程教学,鲜有报道。很多教师习惯性地认为,专门的思政课程才是学生思想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手段,而专业课程只是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载体。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此后,高校德育教育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也有了将德育元素融入课程专业建设的文章[5]。作为國内最重要的化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已培养出11位两院院士、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50余位毕业生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或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学生以“基础知识扎实、实验技能全面、科研作风踏实”的品质获得用人单位的充分认可。下面结合我们的经验和做法,谈谈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化学专业课程教学中。
  1.建设德才兼优的师资队伍
  教育部2018年11月发布的《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明确提出[6],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化学学院专业课程比重高,师资队伍庞大,教师课上、课下的言语、行为对学生的三观影响深远。正如吉林大学前校长吕振羽先生所讲:“提高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在于提高师资水平”[7]。
  拥有德才兼优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障。化学学院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标准,为拔尖班选择学业导师、学术大师和生涯导师,落实“导师制”;同时,围绕专业课程,选择专业教师,打造德才兼优的教师团队。目前,专业教师队伍中既有入选2018年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于吉红院士团队,也有多位获得吉林大学师德标兵、“三育人”先进个人荣誉的教师。他们将传道、授业与思政课程结合,引导学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心理健康,着力培育学生的科学道德、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此外,化学学院聘任马克思主义学院石瑛副院长作为思政工作指导专家,对化学专业教学内容中的思政育人素材进行凝练,并对化学专业老师进行指导。
  2.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
  正如吉林大学物理学院的张汉壮老师分析,各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体系,专业老师要从整体的角度认识本学科的知识逻辑关系,领悟其中的内涵并能提炼出对学生精神层面影响的资源[8]。教师通过将科学知识、思维方式、道德范式等融入教学过程,让学生思考得到感悟。笔者通过化学学院两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无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具体内容为实例介绍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
  “无机化学”课程有一章讲稀土元素。稀土,有工业“维生素”之称,由于其具有优良的光电磁等物理特性,能与其他材料组成性能各异、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其最显著的功能就是大幅度提高用于制造坦克、飞机、导弹的钢材、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的战术性能,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除了介绍这类元素相应的结构、性质等专业内容外,还深入挖掘我国稀土研究和稀土工业背后的人物故事。例如,北京大学徐光宪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在20世纪朝鲜战争爆发之际,毅然放弃在美国即将到手的工作,于1951年4月与夫人高小霞一起回到祖国,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从事量子化学和络合物化学方面研究。从1972年开始,徐光宪先生围绕国家战略需要转向稀土分离和萃取方面的研究,并很快获得突破,提出了适于稀土溶剂萃取分离的串级萃取理论,引导稀土分离技术的全面革新,促进了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向高纯稀土生产大国的飞跃。这是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鲜明体现。
  此外,在讲授硅元素、铝元素内容时,我们会以吉林大学徐如人先生的成就为核心进行专业知识讲授。徐如人先生参与创建并见证了吉林大学化学学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是国际著名的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学家、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奠基人、水热合成化学的开拓者。徐如人先生与爱人庞文琴教授在吉林大学任教60余载,培养出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多位优秀科学家。2017 年 9 月吉林大学 70 年校庆之际,徐如人先生把他与爱人一生的积蓄共500万元全部捐赠给学校,设立了徐如人、庞文琴教育基金。先生捐出的不仅仅是一辈子的积蓄,更是把自己的一生都“捐献”给了国家!
  “物理化学”课程讲授时融入蔡馏生先生、唐敖庆先生的事迹和贡献。1952年,蔡馏生先生、唐敖庆先生响应国家号召,放弃优厚的待遇,来到祖国北疆。没有设备自制设备,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学科,并取得了大量创新性成果。
  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不仅讲出了吉大历史、学科历史,还讲出了“献身”的情怀、“求实”的作风、“创新”的理念和“协作”的思想。这样做,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更是使学生在学到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有所感悟,真正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当然,如何将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需要选择适合的场所、特定的环境、合适的教学方法。
  3.将思政元素融入教材建设中   目前的理科教材以知识的体现、逻辑的表达、学术研究为主,便于学生学习和考核,但在如何体现立德树人、思政育人方面考虑甚少。一些化学专业教材在引入专业知识时会介绍相关的国外人物和故事[9-10],但专业知识的科学史、发展史,以及对应的世界历史、人物思想则介绍不多,这可能是未来国内教材建设需要考虑的问题。
  一本优秀教材的编写本就不易,还要结合历史、思想、人物、故事,就更加难上加难了,需要多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全面支持。编写老师必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长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知识的积淀,才有可能做到。我们化学学院教师出版了很多经典教材,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家规划教材《无机化学》,但仍在不断探索,进行创新[11]。
  4.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
  思政元素进入专业课堂,采用何种方式、方法值得探索。在有限的学时内,如果在主课上讲授过多的思政内容,可能会喧宾夺主,影响正常的专业知识传授,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立德树人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不同学校有不同的课程安排,例如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的基础课由基础理论大课、习题课、实验课组成。我们的做法是,大课凝练式介绍,习题课、答疑课进行拓展并详细介绍。此外,学院老师经常在学工办的组织下,利用师生见面会、恳谈会、导师双选会的机会,围绕学生生活、学业、未来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困惑进行一对一指导,在交流中潜移默化地融入人物、历史、故事和思想,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化学学科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开设大量的实验课程。实验课上,学生边做、教师边指导,给了老师和学生更多的交流机会,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老师。例如,基础有机实验教学费时费力,往往一个失误会导致合成前功尽弃,学生需要从头再来。我们的老师从不抱怨,实验室经常会出现老师指导一位学生做实验的局面。老师尊重自己的职业,严谨求实、诲人不倦,对学生心灵的触动是深远的。此外,在最新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中,新的内容设计、评价方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安全操作、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强化,已融入实践教学的各个阶段;开设了大量围绕国家能源建设、高性能材料制造、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验内容,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增强。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通过新、旧仪器的同步展示,以及国内外高校实践环境的对比,让学生见证科技的快速发展,也看到国家的强盛、教育的高投入带给大家学习、生活环境的巨变。学生的家国情怀、感恩之心也会油然而生。
  唐敖庆先生及弟子们曾获得多次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其中一等奖有两次,史无前例。这些奖励不是一个人的成果,而是团结协作与集体智慧的结晶。为此,化学学院在考核评价方面突破了原有的单人单套、独立分析、独立操作,以基本操作和实验报告为主的评价模式,改为三人一组、集体讨论、明确分工、独立操作、集体汇报的形式,并围绕吃苦耐劳、严谨求实、团结协作的职业素养和科学创新能力等进行综合性评价。
  现在的本科生大多出生于2000年前后。如何在当下信息化高度发达的自媒体时代,让学生接受思政元素并能够主动思考,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
  5.发挥专业教师在第二课堂育人环节的作用
  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的社团组织被称作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这部分虽然不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但是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学工办和社团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搭建了专业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平台和渠道。
  通过第二课堂各种活动,促进专业教师与学生的进一步沟通,对思政元素进入专业课堂同样具有促进作用。例如,学院学工办通过邀请“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以及学院的师德标兵、先进个人等与学生进行“把我走过的路说给你听”的交流互动活动,分享个人成长、发展历程和心路,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和培养。此外,学院组织了16期师生交流会,包括于吉红院士在内的14名教师参与了此项活动,为百余名学生解答了学业困惑和生涯困惑。笔者了解到,今年学院将开始举行以学科历史为背景的竞赛活动,通过专业知识、专业文化、专业教师“三专”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系列活动。
  专业教师广泛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专业教师挖掘传统课堂内容背后的故事,让学生从历史、人物、故事中得到启发。此外,专业教师还可通过第二课堂的另外一种实践活动,即大学生创新創业项目,向学生继续潜移默化地传授思想、推演原理,以及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解决问题。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做人,与人相处、与人合作、与人共同生活。引导大学生转变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宽容和理解。
  总之,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做到既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崇高的情怀,并将其全部传授给学生。但首先要做到爱国敬业,并有职业操守。然后提高认识,进一步把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不能只是一个、两个老师“讲讲故事”就能做到的。我们建议,今后教师队伍建设要注重专业内、专业间、学科内、学科间及校内外的不断交流,继承各学科先辈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甘于奉献的爱国精神,不断挖掘思政素材,树立、学习典型模范教师的事迹,提倡言行一致。
  每个老师有不同的授课特点,需要思考、交流如何将自己的授课特点、授课特色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环境氛围、文化气息、网络资源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一个小的事情、一个小的图片、一个小的报道、一段小的影像,就会对学生产生心灵触动,而这些素材的挖掘、汇总和分享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思政教师也可以融入专业教学队伍中,帮助专业老师对所用的思政素材拔高、凝练,并且运用该专业的典型人物、事迹,结合思政课程本身的内容进行讲授,相信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在教学实践、日常管理和教学环境建设中,潜移默化地熏陶、影响学生,达到育人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李曼丽,苏芃,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的培养与成效研究[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9(1):31-39.
  [2] 李硕豪.“拔尖计划”毕业生去哪里了?——基于2013—2017届“拔尖计划”全部毕业生去向的统计分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0):72-80.
  [3] 郭玉鹏,徐家宁. 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与示范 [J]. 中国大学教学,2014(9):79-81.
  [4] 杨印生,王瑞,张强. “卓越计划”2.0背景下工程交叉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J]. 中国大学教学,2019(4):50-53.
  [5] [8] 张汉壮. 立德树人 玉汝于成[J]. 中国大学教学,2019(1):13-16.
  [6] 鲍盛华. 先生向北[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18:123.
  [7] 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Z]. 2018.
  [9] 沈文霞.物理化学核心教材:第二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0] 杨桦.物理化学教学笔记[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11] 王莉,范勇,等. 无机化学教材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9(2):84-87.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刘玲副教授、地球科学学院王旖旎副教授为本文撰写提供了宝贵建议,在此向他们致谢!]
  [责任编辑:夏鲁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51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