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校企同频共振、协同育人,共建行业特色学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贾曌 邵彬 徐启达 魏文静 管恩京

  [摘要]高校与企业在进行合作、共同育人的过程中存在双方合作缺乏长期规划,结合不够紧密;相当数量的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本身就有抵触,积极性不高;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呈现两张皮,缺少有效对接或对接程度相对表浅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通过科学构建理事会、落实校企办学的双主体地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拓展校企合作内涵、共建行业特色学院的办学机制,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始终贯彻校企合作这一办学中心理念,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融合,通过科技交流与合作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项目融合,有效提升校企合作定位,共建特色行业学院。
  [关键词]协同育人;特色学院;人才培养;纺织服装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1-0159-03
  在新的时代、新的发展机遇下,校企合作不仅是企业回报社会的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也是高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益实践和重要措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195号)指出:“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改革,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一方面能够促进高校实践创新类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能推动企业在人才创新实践上的优势发挥,使双方的人才培养机制得以发展和完善[l]。近些年来,我国高校与企业在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合作向深层次发展,现简要分析如下。
  (一)校企双方合作缺乏长期规划,结合不够紧密
  高校具有四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和创新人才是其根本目的,凸显的是“育人”这一中心。而企业作为生产经营性组织,其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所有企业活动的最终目的,凸显的是“利益”这一中心[2]。校企双方从合作的那一天起,各自的最终目标就不一致。因此,高校参与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技术研发等的主观意识不足;同时,企业忙于生产经营,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也缺乏主动的参与意识,这就导致校企双方有长远合作规划、能够互为依托、同频共振的深层次、长期的、紧密型合作较少;
  (二)相当数量的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本身就有所抵触,积极性不高
  有的企业由于资金短缺,没有足够的条件支持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处于创业初期,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企业来说,他们对高校提供的人才和科研成果的需求不是那么迫切,因此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有的企业认为其自身的技术研发力量本来就比高校实力更强,生产设备也比高校更先进,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还有部分企业从生产实际出发,认为为学生提供生产或毕业实习、实训等,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对合作有所顾虑[3]。
  (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呈现两张皮,缺少有效对接或对接程度相对表浅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本身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性。校园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氛围更加崇尚民主与自由,而企业文化对权威与纪律提出更高的主张和要求,这使得大学生们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都较低,学生对企业有先人为主的抵触情绪,这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融入企业的难度和适应时间[4]。
  山东是全国的纺织大省,纺织企业数量众多,纺织行业在山东经济发展中占有绝对的优势,纺织品的生产出口对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就业等经济民生问题至关重要,但是纺织服装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要立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其特有的人才培养功能,帮助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作为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知名企业,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有着雄厚的资金与技术力量。然而,企业要进一步拓展,扩大国际影响,需要培养大量具有国际视野与审美前瞻性的技术人才。山东理工大学鲁泰纺织服装学院的成立,着眼于把高校的教学科研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共同致力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同频共振、产教融合,共建行业特色学院的办学机制
  可以借鉴國外知名高校工程教育校企共建学院的成功案例,立足纺织服装行业,建立基于校企合作的特色学院,主动适应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通过共建校企深度合作的特色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使校企双方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协同,最终达到合作育人的目的。
  (一)科学构建理事会,建立校、院、企三方联动的理事会办学体制
  理事会成员由学校、学院和企业组成。理事会根据章程履行职责,明确各方的责任和权利。定期召开理事会会议,充分发挥理事会在政策激励和资源整合中的作用,促进企业参与办学。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理事会将引领学校、学院和企业三方研究制定学院建设和发展规划,推动学院发展,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毕业生就业实习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二)落实学院的责权利,明确办学主体责任,凸显学院办学特色
  学校因为是政府投资兴办的公立大学,承担着办学的主体责任。学校积极协调企业参与办学过程,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来制定相应的学院建设和发展规划,并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院主要开展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对学生培养的质量负有直接和首要的责任。学院要以校企联合为平台,培养具有良好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大学生,为企业输送“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后备人才。
  (三)明确和落实企业的责权利,进一步加强企业在合作办学中的重要主体地位
  明确企业有责任指导和直接参与学校的合作办学:企业提供产业发展规划,参与和指导学院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根据行业和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规格和岗位标准来协助学院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提供人才培养订单,落实订单培养合格学生就业;为学生实训、实习提供场地和指导人员,参与实训、实习管理;建立相应的企业师资库,遴选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对学院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需求的设备、技术平台等提供尽可能的帮助;为学院教师提供生产实践锻炼岗位,提升其实践能力。   (四)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拓展服务社会功能,校企互利共赢
  通过制度、精神、行为等文化层面进行相互渗透,达到校企文化整体系统融合。提升校企合作层次,着眼于从“服务”逐步提升到“支持”,最终实现“关键支撑”。主动适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国内纺织业东南亚转移大趋势,成立人才订单实验班,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以鲁泰纺织服装学院为中心(“l”),加强与其他纺织服装企业(“N”)的沟通和交流,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探索构建校“1+N”型企合作的互动协调机制,努力使校企合作双方达到利益双赢。
  三、同频共振、产教融合,共建行业特色学院的实践模式
  (一)将“校企合作”这一办学中心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1.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和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加入委员会,校企共商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趋势,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下:立足纺织服装行业,突出实践动手能力,着眼于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的传授,着力培养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具有开阔视野的高素质纺织服装专业人才。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与学校扬长补短,因地制宜,共同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和企业急需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开设企业课程,创建企业课堂
  围绕培养目标,修订完善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合理设置艺术设计类和工程技术类课程,突出工程教育背景,体现艺工结合的特色。开设一批校企共建课程,将实践性较强或与生产工艺流程结合紧密的部分课时放在企业进行,将课堂由教室转移到生产企业里,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教师在真实的生产情境下讲授,使教学活动更注重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較强的课程则由学院教师及企业教师共同制订教学大纲,聘请企业工程师来校任教,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3.校企共建学院专业实验室,促进教学实践
  实验室实现校企共建、共管与共用。对服装实验室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建设高规格裁剪打板实验室、服装陈列室、形体房、多功能表演厅,为教学和学生实践提供有力的支持。纺纱实验室包括梳棉机、并条机、纺纱机、络筒机在内的整套设备,全部设备均与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现在生产线上的一致,这有利于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专业知识,缩短学生进入公司后的适应时间。校企共享实验室,企业所有研究性实验室随时向学院教师开放。
  4.校企携手,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共同创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对集中实践环节,校、企共同制定工程实训方案,共同制定实习大纲和实习内容,派遣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担任指导教师。学生在严格的工程背景下,按照严格要求的工业生产标准接受训练,这样能确保学生的实习效果。同时,在实习训练过程中学生能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熟悉安全生产制度、操作过程,这有利于培养其职业道德素养,让其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学院的实践环节,由企业无偿提供高档衬衣面料给学院,学生自己设计进行衬衣制作。
  (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无缝融合
  注重加强文化建设,以校企合作突出学院形象特色,以文化建设彰显学院精神气质,建设融纺织服装文化与企业文化于一体的学院特色文化,做到校企文化融合、互补互促。
  每年暑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顶岗实习、交流座谈、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学院发挥学生在艺术方面的特长,组织学生参加企业的合唱比赛、交谊舞大赛、书画比赛等文体比赛,企业组织模特队参加学院的时装秀,互相交流切磋。企业出资设立以公司冠名的奖助学金,扩大学院学生的奖助学金受益面。针对调剂学生较多的现实,新生入学教育时学院组织他们到企业进行参观,让他们零距离感受现代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先进纺织技术和现代纺织企业,转变学生对纺织服装行业的错误认知,巩固学生的专业意识。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专门为新生讲授入学第一课,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提高学生对专业和企业的认可。学院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对企业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学历提升,改善职工的素质结构,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学校选派教师为公司进行传统文化的宣讲、服装设计的培训、法律法规等的学习等。
  (三)积极开展“1+N”科技交流与合作,实现与企业项目的密切融合
  高校和企业在彼此充分对接交流的基础上,在服装技术、纤维纺织技术、新产品研究等方面进行合作,教师可以融入企业的实际课题中,借助企业先进的设备和资源,和企业联合申请一些高层次的科研项目,特别是应用领域的科研课题,以带动教师自身科研水平的提升。以科研促进教学,能带动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此举能有效发挥双方人才资源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平台的效用,使科研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
  学院利用身处鲁中和大染坊发源地的有利地理位置,不断加强与国内知名纺织服装企业的交流,在新产品研发、市场运营、产品升级换代、技术进步等方面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学院充分利用教师服装设计工作室,配备上完善的人员与设备,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新模式和各种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新科技手段,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学院践行“走出去”工作理念,坚持强化合作,借力发展壮大,争取纵横向课题,学院与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新郎希努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洋阻燃制品有限公司、大染坊、兰雁集团、雅美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省内外纺织服装企业达成科技合作协议,与齐鲁石化腈纶厂和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功能纺织品研究中心,开展石墨烯纤维及其纺织品相关研究。
  (四)提升合作定位,校企合作纵深化发展
  1.开展企业国际化储备人才“订单式”培养工作
  配合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向东南亚的战略大转移,由企业在高校大三学生中选拔部分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公司国际化储备人才进行订单式培养。利用毕业之前一年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语言培训、轮岗实习、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的训练,经考核合格之后签订正式就业协议,成为公司海外公司的正式职员。
  2.搭建企业与高校学生的就业平台
  在学院网站开设专门的栏目,作为企业与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联络平台。通过网站就业平台,各大企业可以随时发布招聘信息,全校学生可以及时查看,随时应聘,使公司的招聘渠道更加方便、高效。
  3.通过暑期实习实践促进企业和高校学生的相互了解
  扩大暑期学生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工作的范围,企业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实习实践岗位,除纺织服装学院外,面向全校其他各相关企业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学院,组织大二、大三学生参加去企业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和企业双方的了解,提供双方双向选择的机会。
  四、结语
  校企合作是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抓手。而要成功实现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必须充分挖掘和提升企业协同育人的内在驱动力,真正落实企业和高校双主体地位,在建设特色鲜明的纺织服装强院过程中,实现校企双方以协同育人为共同目标,在各自的发展中谋求融合和互惠共赢的紧密合作长效机制。
  以校企合作为主要特色的纺织服装学院的建立,能够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将“产、学、研”一体化融人人才培养全过程,科学合理地设计人才共育的培养机制、运作模式,通过产教融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真正做到校企之间的高效协同,实现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刘颖,付天海.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J].高教探索,2016(12):69-72.
  [2]解水青,胡荣花.跨越“中间地带”推进校企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3(24):41-43.
  [3]李小斌,吴宏岐,李银兴.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7(6):116-117.
  [4] 于海峰.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24):81-83.
  [责任编辑:陈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74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