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真”滋味刍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秋凤

   摘 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基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的过程,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观察”“合作”“规划”“实践”“表达”“反思”以及“信息处理”的能力,并形成学科素养。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关注学科素养还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真”滋味进行论述。
   关键词:学科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课堂;“真”滋味;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29-0093-02
  一堂有滋有味的综合实践课到底是怎样的?在笔者看来,它是有“研”味的,有“趣”味的,值得“回”味,又有深长的“意”味。
   一、凸显课程特性——“研味十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究性”是其突出的特征。课堂有没有“研究味”,往往是判断其是不是综合实践课的最基本标准。何为“研究味”?课堂上学生有没有探究的热情,活动过程中学生有没有经历探究的过程,积累探究的经验,并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和能力。例如,“切洋葱,不流泪”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课堂伊始,教师从自身遇到的生活难题“切洋葱流眼泪”入手,从而引出第一个学习任务——体验切洋葱,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什么切洋葱会流泪?教师并未让学生纠结于此,而是用文字和录音直接揭秘原因。第一环节干净利落,引到切洋葱会流泪的主题上。教师并没有将自己的经验强加于学生,而是让学生体验切洋葱流泪的过程,有了真实的体验,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探究的主动性明显增强。第二环节,寻找方法。体验了切洋葱会流泪的事实,并明白了原理。那么第二任务自然而然引出:切洋葱不流泪,集思广益找方法。课堂上,学生分组使用不同工具上网搜索,并对搜索的信息进行阅读、筛选、归纳,此为任务三。此时,教师对如何归纳进行示范,然后学生分组活动,并把自己找到的方法填入卡片,交流后,贴于黑板(不重复)。因为有第一环节体验做铺垫,学生寻找方法的积极性很高,迫切想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被打开,目标聚焦,小组合作效率很高。加上教师评价激励,学生很投入,参与度极高。第三环节,实验验证。这些方法都可行吗?用实验验证。教师以其中一组学生归纳的方法为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资料设计简单可行的实验方案,并鼓励学生用有限的材料尽可能多地验证几种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对黑板上“不流泪方法”的正确与否逐一进行反馈。这一环节紧扣上一环节,方法这么多,都准确吗?需要验证,如何验证?教师适时指导,并给予材料支持,但每一组的材料和工具又不同,这就需要学生动手动脑,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设计出可行有效的实验方案并付诸行动。第四环节,总结评价,以“切洋葱不流泪”為例,总结方法——发现问题,寻找方法,验证方法。并评出最佳小组、最佳组员,给予奖励。方法的总结非常有必要,它就像一颗智慧的种子,植根于学生心中,让他们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能积极主动地予以解决。
   纵观整节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师指导适切,评价有效,学生活动有序,学有所获。它充满了浓浓的“研究味”,因为它关注了综合实践学科核心素养:亲历体验,培养学生从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资料并通过归纳、筛选等方法处理信息的能力,可行的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以及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小组合理分工与合作的能力,反思与评价的能力。由此,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二、展现活动过程——“趣味盎然”
   综合实践活动课不应是拘谨的,而应是妙趣横生的。落实到每一堂指导课,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内容的选择到活动的设计都要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与需求。唯有如此,学生才能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获得新的发展。例如,让四年级的学生设计一个蔬菜保鲜方法的实验方案,并考虑变量与不变量,这个目标显然要求过高。让五年级的学生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一个踩踏垃圾桶,学生定会不知所措。这就涉及一个问题,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兴趣点在何处,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就实验设计而言,中年级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对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并用连贯的语言表述。而高年级,就要求学生能选择合理的实验方式,并设计一些有质量的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目的,记录实验的相关信息,运用多种方式呈现实验结论,完成较完整的实验报告。根据年龄特点,要求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例如,在三年级“学会分类”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可通过“扑克总动员”的游戏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小手林立,思维碰撞,出现了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分类方法。当学生的兴趣被点燃,思维被打开,会有无限令人惊喜的可能呈现。
   轻松有趣的课堂需要精心设计的环节,更呼唤教师的课程意识苏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面向学生完整的人生的,这就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心中有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
   三、巧用课堂评价——“回味无穷”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尤为重要,它是课堂的助推器,环环相扣,推动课堂流畅前进。同时也是润滑剂,给学生设定规则,在一定的规则内有序进行课堂活动。当然,它也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最及时最直观最真实的反馈,并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以“我和蔬菜做朋友”宣传海报指导课为例,评价缺失是最大的遗憾。第一节课,整堂课几乎没有评价,只有教师的一些简单点评。第二节课,在各组海报进行展示时,教师让学生通过举手投票的方式进行评价。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没有评价的课堂,他们很乖,评价似乎可有可无。其实不然,第一节课完全由教师主导,学生缺少了主动性,课堂就变成了一言堂,学生成了一个个“傀儡”。第二节课,评价零碎不成系统,课堂秩序很乱。其实,评价可以成为控制“乱”的法宝,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关键是正确运用。如教师可以用它对课堂纪律进行调控——这一组很安静,老师要为他们点赞,随即在黑板上的组名后点赞;这一组很会合作,他们分工合理,每个组员都有事情做,老师要为他们点赞。学生都希望自己小组的“赞”越来越多,这样,小组与小组之间就会产生竞争,组员之间的凝聚力就会增强,课堂纪律就会更好。    综合实践课堂评价需要随着课堂互动、课堂生成而灵活展开。它自然不造作,真实不虚伪,才是学生接受并信服的。
   四、关注主题连续——“意味深长”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研究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所谓完整,是让学生在一个主题活动中经历相对完整的过程。不管是长线还是短线活动,都应该关注主题研究的连续性。
   “教学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活动在孩子的成长经历中不是孤立的、割裂的。如制定近视的调查问卷表,必须对近视有一个前期的现状了解,由此,问卷调查才有针对性。问卷表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好了,得发放,得实地去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因此,制定问卷调查表的指导课只是实践活动的一个前提,更多的活动在制定调查表以后。
   同样是围绕“陀螺”展开研究。中国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一节课的时间经历了陀螺的制作、原理的探究以及陀螺的改进。而日本的孩子用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来研究陀螺,他们需要用木料制作一个陀螺,而前提是要翻阅各种资料,用两三个星期研究一种木料的性能,并写成报告给指导老师看,通过了,才能获得领取木料的通行证,接下来又要花很长的时间利用领来的木料设计陀螺的形状,在这个过程中,要综合运用数学、科学等知识。设计好之后,再动手把它做出来。不断修改以后,每个孩子的陀螺都做得非常漂亮。孩子们会在班上分享他们的作品,讲述是如何阅读、观察、设计、制作完成这个作品的。分享并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之后,再改进。最后,才是大家到运动场上开展打陀螺活动。
   看起来我们的课堂“效率”要高得多,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最后汇报交流,拓展研究,一节课的时间统统搞定。然而,在这节课中,学生是否自主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是否得到了深度的体验呢?作为一门经验性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活动,需要足够的时间和周期,让学生完整地体验活动的过程。
   综上,笔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堂需“别有滋味”,学生经历研究的过程,通过具体的活动提高各项能力,从而形成学科素养——主动探究的习惯,良好的学习方式,积极的态度以及探索的品質和精神。
  参考文献:
  [1]郭元祥,沈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第1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蒋翠燕.建构开放课堂提升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J].成才之路,2018(15).
  [3]孙小琳.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4]沈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81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