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范导式教学:一种准教学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九俊

  摘要:范导式教学秉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品格,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设桥梁,具有初步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充溢着时代意蕴,为教学创新提供积极可能,构成了教学模式的初步雏形。
  关键词:范导式教学;双重探索;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0B-0012-03
  常州市是江苏省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较高、发展质态较好的地区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常州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部门的同志们专业素养较好,专业指导到位。其中,常州市教科院院长朱志平博士和他的团队功不可没。他们立足于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朱志平本身就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国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中为数不多的来自基层的专业人士;他们深深扎根于常州基础教育,特别是课程教学的土壤之中,整天泡在学校,总能先知“春江水暖”,敏锐地发现问题,并给予有力引导;他们不仅是课程改革的组织者、引导者,还是研究者,特别注重提炼、研究课程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专业影响,其成果“中小学区域性推进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中小学学科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基于质量监测的教育教学改进研究”等,都曾在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中获得大奖。近期,朱博士的团队又推出关于范导式教学的成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一件令人十分欣喜的事情。
  一、范导式教学秉持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品格
  在我看来,范导式教学至少是一种“准教学模式”,任何教学模式的构建都是旨在重建课堂教学结构,而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唯一标准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有没有更好地得到落实。范导式教学基于生成性教学的观念,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多元化意义协商”可以看作对话教学的另一种表达;而“范”“导”主体的不仅是教师,也可能是学生,彰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范”“导”的内容不仅是知识,更指向素养。朱志平特别从“师”的词源上进行考察,强调“师者,人之模范也”,每一个教学要素的展开,都是在为“人师”,在学生素养的完整意义上加以阐释,强调“范”“导”指向整个人的发展。现在人们经常讨论的“立德树人”,就是坚持德育为先,但又是德育统率下的整体性发展。这个“德”,又不仅是政治,也包括道德、情操、人格等等。“范”“导”的内容,学生在“范导式课堂”中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的生存方式,都是德性的某种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范导式教学是学科教学立德树人的一个成功样例,其最值得肯定的就是对学生完整生命的尊重和关照。
  二、范导式教学构成了一种教学模式的基本雏形
  我曾经和朱志平做过讨论,问他为什么把范导式教学看作一种主张,而不是模式。因为在我看来,依照“主张”的本源意义,主张者,见解也,但范导式教学主要不是讲为什么做,也不是解释性的,而是讲怎样做,似乎更是一种模式。朱志平很谦虚,他说模式应该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实验并能够推而广之的定式,范导式教学还没有到这个份上。我只能本着对他这种美德的欣赏,把范导式教学看作一种教学模式的雏形。
  第一,范导式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产物。教学模式往往是某种理论的简化形式,它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象征性符号、图式和关系的解释,来反映它依据的教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它又来源于实践,是对一定具体教学活动方式进行优选、概括、加工的结果。朱志平在原来研究动态生成教学、课型范式及实施策略的基础上,用“范”“导”关系概括教学过程,形成操作框架,而这恰恰包孕了不仅仅是教学理论的相关思想元素,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
  第二,范导式教学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结构框架,具有稳定性。我打开手机随手“百度”一下,“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结构化和因此带来的稳定性是可操作性的基础性条件。范导式教学有四个基本要素:真实性情境、发展性任务、多元化意义协商、创造性应用。这些要素构成的程序,符合一般教学原理的规定性,老师们比较容易接受,能够较快上手,教学模式操作性的特点得以显现。
  第三,范导式教学蕴含课程教学改革对教学本质的最新探索。在我看来,这个框架与人们倡导大单元教学背景下的项目化学习是相通的。项目化学习一般有情境、内容(任务)、活动、结果等要素,大单元教学往往是任务导向的,是以学生积极的学习实践为主线的。范导式教学孕育于大单元教学热起来之前,实在是难能可贵。
  三、范导式教学充溢着时代意蕴
  从他们对范导式教学基本要素的阐释,从那些意蕴丰厚的案例,可以看出,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他们已跻身于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沿队伍。教学模式的创新,总是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回应时代关切,总是努力在体现着时代精神,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新教学模式之“新”的全部意义,大抵在此。范导式教学以四个基本要素重构教学关系:
  第一,真实性情境一下子突破了传统情境观。传统情境大都也在激发兴趣,但其选择的对象及呈现的时机,还比较模糊,我戏称为“撩拨学生”,有的老师认为它是教学的“暖场”,而范导式教学的情境,可能是真实任务赋予的,可能是真实体验感受的,可能是实在的或虚拟场景营造的,可能是认知和情感有机结合的,甚至也可能是知识内涵(如語文文本意义)与学生精神成长相融通的。真实性情境必然带来真问题(任务),形成真探究,实现真正的学习。
  第二,发展性任务强调有的放矢地抓住学科知识的关键点、问题的疑难点、认知的模糊点,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任务,本身就体现了这一“准教学模式”把教学定位在动态发展的指向。
  第三,多元化意义协商突出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突出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突出在对话中实现深度学习。其中“促进学习者的图式更迭”尤有意义,恰如西方有些学者强调的,教学的关键不在教给学生许多细节,而在于引导学生重构认知框架、认知图式。我们常说为了理解的学习,理解知识的重要表征是新知与已知融通,让新知使知识结构更丰富、更优化。我们常说知识的迁移应用,知识只有结构化、图式化了,方能迁移应用。我们常说学习中能够“带得走”的东西,结构、图式无疑是其主体内容。   第四,创造性应用,在我看来,似乎包含了大单元教学学业评价的要求。从一般的方法“应用”变为教学过程的“关键元素”,不知是不是受核心素养对教学的引领性影响。所谓核心素养,关键看复杂情境中问题解决与创新能力,创造性应用显然着力于此。
  我在这里对范导式教学基本要素做些列举式解读,未必都符合朱志平的原意。我只是在强调,教学模式的创新一定是要有新意的,范导式教学新意迭出,是可以看作新的教学模式的;有时加上“准”,是对志平的妥协,当然还因为它有深化研究的广阔空间。
  四、范导式教学为老师们的教学创新提供了许多积极可能
  第一,范导式教学立足的理论基点是生成性教学。生成性教学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是作为主体在主动建构的。从生成性教学的视角设计教学,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考虑教学的不可预测性。即使是预设,教师也必然需要体现创造性。
  第二,范导式教学特别重视“偶发性事件”,这是在充分认识到教学不可能完全预设的前提下提出的。教学预设要充分考虑生成的丰富性,要着眼于生成性预设,但又要考虑教学具有不可控制性,又要给生成留有足够的空间,有适应“偶发事件”的变向和调整,这就需要老师有教学机智,需要其临场发挥。
  第三,范导式教学不仅在全过程,而且在于每个要素都体现生成观,如:情境的创设,只要与真实生活融通,就必然带来开放性;发展性任务的设计,发展在哪个螺旋式上升的节点上?又怎样发展?在班级授课制的体制安排中,每个个体怎样发展?任务的多维度怎样统整?等等,都寄希望于老师们的理解和创造。多元化意义协商中的“协商”即对话。对话基于“思维的无限性”,其本身就是“潺潺流淌的思想河流”,对话的价值在于生成新的思想、新的关系、新的自我,而教师在其中具有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教师决定对话能否实现和对话走向是否正确。范导式教学的创造性应用是指学习者在生活、生产、学习等日常活动中或真实的环境中,能够灵活、恰当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探究具体任务或完成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它需要结合学科特质、课型特征、教师特长、学生特点、地域特色等等,富有创造性地设计和引导。
  第四,范导式教学包含了对师生关系重构的期冀,朱志平主张“范”“导”也可以以学生甚至一切学习相关者为主导。在新的学习共同体中,主体是多元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相互映照的,这特别需要教师以博大的胸怀认识自我,认识学生,重构课堂,重构教学。
  第五,范导式教学具有开放性。他们提出,范导式教学的各个要素可以不从程序性角度理解,要素之间可以融合,可以重新排列,某个要素可以一以贯之,比如多元化意义协商可以在所有要素落地时体现。另一方面,范导式教学需要教师根据自己面临的真实性情境做出适宜的处置;范导式教学不强制教师刻板地走程序,而是希望教师充分发挥主体创造性,在“大体则有”(人们讲文章体裁有“大体则有,定体则无”的说法)的基础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创造自己最好的教学。
  第六,范导式教学从课堂生成性出发,对教师素养提出很高的要求。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课堂,教师怎么坚守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用这个确定性去统驭所有的不确定性,这需要强大的专业信念与教学决策力。也就是说,面对不可预料的意外,教师可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但如果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总能像顾泠沅教授所说的,“明白之人使人明白”,这岂不更好?同样,课堂教学的变向和调整,是需要教师有很高的调控能力和创造性的,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无疑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都需要老师不仅要创造性教学,而且要创造性发展自己,这当然也是教学相长本身的意蕴所在。
  朱志平说,范导式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丰富和优化,这也是基于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拓展性认知与实踐探索。对课堂教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从我对他们过往研究的认识来看,他们确实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这个“准教学模式”的“转正”是可以期待的。
  责任编辑:杨孝如
  Paradigm-Guided Instruction: A Quasi-Teaching Model
  YANG Jiujun
  (Jiangsu Education Association, Nanjing 210024, China)
  Abstract: Paradigm-guided instruction adheres to the principle of student-based development, and tries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which is preliminarily stable and operable. Meanwhile, it is full of distinct implications of the times and makes it possible to reform and innovate teaching, which has constituted the rudiment of the teaching model.
  Key words: paradigm-guided instruction; double exploration; teaching model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527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