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智慧校园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仇颖

  摘 要:伴随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智慧校园建设已成为当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很多中小学校都在积极开展智慧校园建设。文章从互联网+智慧校园的发展特色展开,对当前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现状进行阐述,并就当前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智慧校园;互联网;信息化;中小学
  
  伴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当今世界已进入以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蓬勃发展,教育信息化浪潮也惠及校园各个角落。在此背景下,世界各个国家高度重视大中小各个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并出台了详尽可行的政策性建议与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正确引导之下,全国中小学也开始向学校教育信息化这条路上积极迈进,不断探索构建“互联网+智慧教育”的新模式,为新型人才培养和教育持续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
  一、 网络环境下智慧校园的发展和特色
  互联网以及物联网概念是当今网络世界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简单地讲,即互联网环境是用互联网交流共享的思维改造传统行业,让互联网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和价值观念的突破,合理地优化和分享社会资源配置,从而创造性的实现行业的发展和融合,重塑传统行业的商机和潜力,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物联网和互联网的高效发展下,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云计算与虚拟现实等新的行业名词也不断涌现,体现了互联网环境下,社会各行各业迸发出的新的活力与商机,因此互联网正悄然改变着当今世界的生产方式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创造性。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新型的智慧教育呼之欲出,正在席卷校园和各个教育机构,新的教育思维和学习模式,评价机制都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作为智慧教育的主体和主要承担者,正在以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建立新的校园工作,学习和生活全新的教育环境,将教学,科研和学生的校园生活充分融合为一体化,将教育机制和服务体系合二为一,重塑高效的新型教育环境,为学校的教学、研究以及文化生活等提供服务平台,为教育的持续性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
  从教育施行信息化,网络化发展以来,我国的大中小学校面临着校园基础建设的改革,从校园网的铺设建立,校园生活数字化,到完善的校园智慧网络化建设,每一个阶段都体现了新型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革新。智慧校园是在学校学习生活数字化基础上,进一步的信息化发展,二者紧密结合同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在信息技术发展背景下的互联网和物联网覆盖的校园智慧网络,具有互联网大环境下事物的普遍特性,同时具有时代发展背景下鲜明的个性特色。
  第一,智慧校园网络具有网络环境的普适性和广泛性,具有信息的高效沟通与便捷服务。智慧校园网络覆盖整个校园与社会环境的沟通,将校园科研、教学和管理服务的大数据分享与传输,沟通校园内外的交流和应用服务。第二,智慧校园网具有信息的全面性和感知性,在网络环境下,先进的传感器,一流的网络服务,将学校内的人、物以及信息服务全面覆盖,实时监测,建立了信息的输出平台。第三,智慧校园网具有智能性和再学习能力。校园智慧网络把校园内外的信息进行数字化,便于信息的交流分享,并对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找规律寻趋势,为校园网络管理提供科學依据和个性化的服务。因此互联网和物联网环境下的智慧校园不仅有数字校园建设的网络学习平台与信息管理系统,将用户的便捷服务与信息管理的高效系统相结合,构建广泛的网络学习平台,致力于打造一种“绿色节能型、平安和谐型、科学决策型、服务便捷型”的校园。相比于数字信息建设系统的固化和以技术为主,智慧校园更多关注人文性方面,因而“以人为本”将是建设智慧校园全新的发展起点。基于这一点,智慧校园重点强调“以服务用户为核心,科学管理为支撑”,致力于为所有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 智慧校园发展的现状
  在互联网大潮下,高校的互联网建设已经如火如荼,在高等教育的引导下,各地中小学校在传统教学和数字化的基础上,也积极开展智慧化校园的建设和推广。但由于各个地区的物质经济发展不同步,学校的人才体系和知识储备等的不同,现阶段中小学的智慧校园建设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多数处于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软件资源和信息服务化程度还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校园信息网络与社会的交流和融合欠缺,需要从理念上进行系统的规划,完善布局,补充细节。
  在信息化的发展道路上,学校的智慧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上侧重于校园环境建设,都还处于在内容上仍需要系统化完善,在应用上仍需要不断深入。首先建设智慧校园需要先进的理念和系统的规划,同时结合当地师资水平和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进行整合,同时在环境配备、设备资源等多方面要和社会发展融合沟通。目前从全局发展看,我国各中小学关于智慧校园建设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制约性,观念相对滞后。智慧校园的建设几乎包含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的软硬件技术也相当广泛。智慧校园的建设包含硬件资源和软件环境两方面的全面配合,真正体现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新技术在校园智慧建设中所扮演的作用和地位。各地中小学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通常表现为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开发,使得建设和应用脱节的现象,最终导致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的缺失智慧性等问题。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同时投入应用系统建设,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开发建设各种应用软件平台,真正实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在校园智慧化建设过程中的应用和优化。
  三、 “互联网+”背景下,智慧校园的建设对策
  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进行校园的智慧化建设,根本的目的是满足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校园师生在教学和生活中不断增长的学习和生活需求。突破传统的理念,积极开展智慧校园的建设,对校园各种资源和信息进行交流和分享,以全方位的立体化服务的新型理念让老师和学生能够获得更加个性化的体验。同时,通过校园的智慧建设不仅可以对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更高效地配置各项资源,同时校园智慧化建设可以推动学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信息化,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第一,教育的发展需要提高校园智慧信息化水平。在互联网技术环境下发展起来的校园信息化建设本质上为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适应社会发展的信息化需求。在常规的建设过程中,学校还要对校园特色的管理模式和针对师生以及社会的服务模式进行创新探索。在合理推进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的领导者和相关建设人员应充分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网络信息技术,针对具体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能对各种数据资源进行分析和处理,找出校园智慧化建设的关键和明确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相关互联网知识内容,并建立专门的数据处理部门,针对小学智慧校园建设相关数据信息进行综合处理,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特色道路。
  第二,智慧化校园建设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网络环境下,各项资源的交流和共享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因此校园的信息化建设也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借助大数据和云技术结合建立的中小学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可以实现人与人、物与物,还可以实现人与物、学校与社会的沟通发展。在网络平台下,借助传统媒体、新型媒体等媒介中小学可以进一步提升网络系统的开放性。比如,学校可以创建校园微信公众号,通过微信、微博等媒介来增强学生之间、老师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为师生营造开放一体化、互动交流性校园氛围,提高智慧校园的共享和发展。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校园网络平台上传教学方案设计、分享教学感悟等,不受时间和空间等多方面限制让学生能够随时阅读学习。最后,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打造一体化校园智慧化信息平台,充分进行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有助于構建平等和谐、互帮互助的学习沟通环境,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发展。
  第三,加强软硬件结合,完善校园智慧化平台的应用功能。在宽松的网络环境下,积极建设先进的硬件装备和合理的软件应用平台,搭建出校园信息化平台,让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在硬件基础上得以合理应用和发展,建立一个模式化的、开放的、可持续升级扩容的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同时不同于传统的教学系统,智慧校园不仅在教学上追求发展,在科研功能上同样立足创新探索,加强交流、资源共享和服务的提升,实现校园生活功能日渐丰富多彩以及学习和科研成果的推陈出新,为社会发展输送先进的理念和人才。
  第四,校园信息化建设重在高质量的信息化建设团队。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同样教育的创新也需要专业的人才建设。智慧校园的建设涉及方面众多,但最关键的还是建设队伍。在这个过程中,校园建设离不开多个物联网技术、云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虚拟化技术等各个领域专家的合作攻坚。因此校园建设的根本是建立一支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数据分析的建设团队,能够在大数据环境下进行综合信息分析,为教师和学生提出更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的意见。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化建设的高潮不断,中小学校园智慧化建设也势在必行。这个过程周期长,涉及众多领域,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网络体系的构建、软硬件资源的配置、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锻炼等。只有在先进的理念和优秀的人才领带下,校园信息化过程中才能立足现实,对校内外建设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分析,对服务管理措施进行创新,给广大师生提供质量更高的服务,为我国教育事业现代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吕伟,张祥云,叶逢福,等.“智慧校园”浪潮下的高教变革展望[J].高教探索,2014(6):27-30.
  [2]郑广成,朱翠苗.基于物联网结构的智慧教室建构的研究[J].软件工程,2016(9):44-46.
  [3]王涛.“互联网+”时代智慧化校园建设的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6,3(27):200-201+204.
  [4]熊频,胡小勇.面向智慧校园的学习环境建设研究:案例与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4-69.
  作者简介:仇颖,山东省肥城市,泰安市第十三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577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