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黄梅戏在幼儿启蒙教学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潘雪玲

  【摘要】戏曲是是我国众多传统文化瑰宝之一,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和创造力。黄梅戏作为特定的自然、经济、人文生态的产物,能够承担起弘扬民族传统。本文通过对黄梅戏在幼儿启蒙教育中的意义及途径做以下研究。
  【关键词】黄梅戏 幼儿启蒙
  为了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以及大力推荐戏曲进校园的精神,因此,戏曲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认知启蒙教育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
  一、黄梅戏在幼儿启蒙教育中的意义
  戏曲作为沟通工具可以增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各种交流,但要唤起整个社会对黄梅戏等戏曲的理解和热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在特定的地区和文化环境,黄梅戏不仅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而且在幼儿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对幼儿人格、认知、审美的形成及对幼儿园文化的建设都体现了其重要的价值。[2]
  1.1民族文化传承价值
  在幼儿启蒙教育中进行黄梅戏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可和传承。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提出: “一个民族的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应建立在本民间音乐的基础上,要重视自己民族音乐的地位及发展。” “儿童的音乐教育首先要以干净的、真正的、民族的音乐作为范本。”因此,黄梅戏进校园,从幼兒抓起能够培养师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而戏曲文化的认同和接受不是被动和静止的,是与接纳主体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哲学心理文化观及对文化的归属感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幼儿是社会群体中年龄最小,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培养者”。要使幼儿接受并喜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喜爱戏曲、认同本土文化,就必须为幼儿营造一个具有本土特色文化的学习和教育环境,而黄梅戏就在其中体现着其至关重要的角色。[3]
  1.2对幼儿个人的教育价值
  柯达伊认为“儿童深刻地感受民族历史、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的唯一方式就是让幼儿生活在自己的民族音乐环境之中。”因此,本民族的戏曲文化是世界戏曲文化的基石,民族的戏曲交合进音乐生活中并产生创造性的变化和影响。黄梅戏在经过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表演、剧本、舞美等多种艺术方法结合在一起,形成自我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体系,主要以演绎故事内容来循序渐进推动剧情的发展,并有乐器和声乐的结合,这也就是本地戏曲是文化统一的标志。黄梅戏对幼儿自身的审美感知力、创造力及人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黄梅戏艺术启蒙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有研究表明,人从婴幼儿时期就会对声音及音乐产生天生的敏感反应,并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对周围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声音和音乐的感受反应、分化和辨别能力会得到发展。楼必生[4]等认为4岁儿童会表现出对声音和音乐及旋律的兴趣,并对旋律的识别很明显。5岁的儿童会对音调、节奏、和声表现出明显的爱好。而6-7岁的儿童对音乐的理解,对节拍、节奏和旋律的发现更具有优势。因此可见,幼儿由于其本身心理发展及知识经验水平的不足,其对较为复杂的音乐及声音还不具备较好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因此在幼儿的启蒙教育中应选择旋律轻快优美,节奏变化明显、富于个性的音乐作品。而形象在艺术中是反映现实生活的 种特殊的手段,黄梅戏作为形式及内容都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的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其内容也是通过声、色、形等形成外在的具体形式表现出来,使观赏者能够直接地理解。黄梅戏早期的“三打七唱”及其多变的唱腔,每一种方式都各具有独特的形式美学,因此,黄梅戏的幼儿启蒙教育与幼儿的音乐教育及美术教学是一脉相通的,不仅从听觉上,而且从视觉上都会给幼儿带来愉快的审美感受,并提高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
  黄梅戏艺术在幼儿启蒙教育中还能够培养幼儿的审美创造能力。有艺术家提出“塑造鲜明生动的舞台形象,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是戏剧艺术表演的最终目的。”黄梅戏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外在的、直接的、鲜活的艺术形象来表达其审美原则。而幼儿期是创造潜力最为旺盛的时期,具有最纯真、最丰富的想象力。在感受戏曲故事的最基础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幼儿会通过积极、大胆的表达手法,包括音乐、绘画、舞蹈等表现形式,经自己获得的信息及情感传达给别人。在开展黄梅戏艺术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对戏曲艺术元素的直观感受,并初步地理解戏剧中表达的意义,并通过这一审美过程潜意识中开发自己的思维,开阔想象力,加强幼儿的创造力,同时还能促进幼儿的观察及表达能力。
  黄梅戏艺术在幼儿启蒙教育中能够促进幼儿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黄梅戏自形成以来已经经历过百余年的发展,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汲取了多种戏曲之精华,摒弃糟粕,而逐渐完善起来。黄梅戏产生的土壤是纯真的,其内容多为贴近生活,平易近人,也体现了其质朴性;黄梅戏来源于大众,以生活为基础,是一个变化着却又顺应时代的艺术形式,这就体现其是发展的,也是进步的。因此,幼儿通过戏曲感知的是种积极向上、纯真质朴的态度;当幼儿听到、看到黄梅戏中描绘的家乡田野、社会道德、传统美德的情景,对培养幼儿积极向上的情感及良好的性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3丰富幼儿园文化教育活动形式
  活动、游戏是孩童的天性。在幼儿园中,幼儿最喜欢的永远是艺术活动,其又分为美术教育及音乐教育。而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开展的艺术活动多以打击乐活动、唱歌活动及音乐欣赏活动为主,对于主题活动及综合性的艺术活动开展较少。并且美术及音乐教育存在分离现象,不能很好地融汇在一起。因此,戏剧艺术教育就体现了其优越性。黄梅戏通过声、色、形把美术及音乐教育完美地契合在一起,增加了艺术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同时黄梅戏包含着本土乡野文化及传统习俗,也为幼儿园的社会领域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素材。戏曲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生态的给养,把戏曲延伸到自然,当做一座桥梁,促使幼儿去科学地体验大自然,接触科学,丰富幼儿园活动的科学领域。黄梅戏具有的特色唱腔及语言艺术也使得其能够立足至今,语言发展是幼儿教学教育的核心。而戏曲对语言艺术的要求更加严格,语言通俗易懂,更加精炼,可以促进幼儿对语言的倾听、表达及理解能力。   二、黄梅戏在幼儿启蒙教育中的应用途径
  2.1制定明确的幼儿黄梅戏艺术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体现教育目的,有具体可观测的变化,并且强调培养人才所应该达到的标准。而幼儿园戏曲音乐的教育目的则是指幼儿园在对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幼儿应该达到的标准。主要分為总目标和分段目标。幼儿音乐教育的总目标中能够通过学习过程及知识技能的考核所体现的这部分为显性目标;而教育过程中幼儿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态度情感的发展和正确实现,通常是难以正确评价的,这部分称为隐形目标,而这也正是戏曲艺术教育真正的价值及意义所在之处。幼儿在动作技能掌握之后,会尝试运用各种潜意识的动作、声音及工具,用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方法,大胆、直接地表达自己对戏曲音乐的感受及理解,创造并表现愉悦。而幼儿戏曲音乐教育的分阶段目标则是根据幼儿所处年龄段,综合考虑幼儿的发育及认知情况将教育的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如小班(3-4岁)及中班(4-5岁)幼儿思维多为具体形象为主,在情感态度及动作技能的教育中,多以幼儿能够喜爱与熟悉戏曲音乐,并能更好地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等为阶段目标。而大班(5-6岁)则以能够通过戏曲音乐启发出对家乡及民族的情感态度,同时在动作技能上,能够大胆、充分地表达自己等为阶段目标。
  2.2选择并适当改编黄梅戏音乐素材
  在黄梅戏戏曲中,不是所有的戏曲都适合儿童教学,也并不是所有的戏曲内容都能符合这个年龄段儿童的理解,所以选择黄梅戏音乐资源、材料是幼儿园音乐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而幼儿园教师也应该通过家庭、幼儿园及社会的各种活动及场合,利用好各种机会,使幼儿积累对本土的文化和音乐之间的渗透经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子产品的盛行,使得当代儿童的童年缺乏了自然之美的感受,因此,在选曲方面应重视具有表达田野山村、人民劳作的曲句简洁、短小的黄梅戏选段。而对于 些较为难理解的戏曲,可以尝试适当的改编,来降低难度,以游戏引领戏曲,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幼儿的兴趣。[5]其次,还可以通过将抽象的音乐教学内容以视觉符号或者歌舞的形式表达出来。最后,可以利用幼儿对新鲜事物及韵律的兴趣,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以对唱游戏或者填唱的方式增加幼儿对戏曲的兴趣,自然地融入到戏曲的教学中去。
  2.3重视启蒙读物在黄梅戏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启蒙读物,顾名思义就是启发幼儿的智慧。随着时代的变迁,启蒙读物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式上从最初单 的孔孟之道,发展到现阶段的道德品行、科学技术、典故名言等分类读物,但启蒙读物仍然是通俗易懂,丰富幼儿内涵的好教材。在黄梅戏教学中,《三字经》是常用的启蒙读物,其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读来顺口,易教易传的特点使其广泛流传。《百家姓》《弟子规》《名贤集》等在黄梅戏中均有涉及,这也加强了戏曲本身的文学性,增强剧本的文化内涵,而加强幼儿启蒙读物的学习,也可以使幼儿更加容易理解黄梅戏内容,增加对戏曲的兴趣。
  2.4创设丰富多样的黄梅戏教学活动形式
  目前幼儿园进行音乐教育方法较为单 ,多为教幼儿学习唱戏曲,或者开展戏曲欣赏课程及根据戏曲内容编排各种舞蹈等,教学内容与设计较为局限。因此,开展丰富多样的黄梅戏教学活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很重要。[6]首先,可以以主题教学的方式开展黄梅戏的音乐教育。通过采用相互联系,把多个学科的教学联系到 起,形成个网络结构,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以幼儿的生活和经验为基础,正确引导其挖掘与主题有联系的戏曲活动。其次,应为幼儿黄梅戏音乐教育创造个良好的环境。幼儿黄梅戏启蒙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刻意地去培养未来的音乐家、戏曲家,而是要让幼儿在民族文化、民族戏曲活动中完善自我的品格,潜移默化地陶冶自己的情操,因此,营造个良好的戏曲音乐环境,让幼儿去体会、去感受,如沐春风般成长。最后,是建立一个相互沟通的良好的社会共育体系。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不仅仅需要幼儿园的教育,同时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合作,幼儿园工作的正常开展需要取得家庭的配合、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同时幼儿园在某些活动的开展上也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针对幼儿黄梅戏教育中,由于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习性,所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哼唱黄梅戏,或者比划几个黄梅戏舞台动作,都会潜在地影响孩子。同时,积极引导和组织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戏曲教学中来,强化完善共育体系。
  三、总结
  加强幼儿的戏曲启蒙教育,不仅能增强幼儿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同时使幼儿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信心,了解相关知识。而黄梅戏不仅是本土的文化产物,也是中国戏曲文化中一块璀璨的瑰宝,这些带有浓厚地方艺术气息的形式和内容在幼儿的启蒙教育中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戏曲进校园让青少年感受戏曲艺术之美[J].教育文化论坛,2016,(05):144.
  [2]邵敏,黄梅戏的生成繁衍与文化生态[J].江淮论坛,2013,(01):179-183.
  [3]杨靖,幼儿师范院校开展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浅析[J].艺术科技,2013,(05):319.
  [4]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6,167,43,149.
  [5]贾冬芹,大班幼儿黄梅戏教学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 1 5,(02):222-259.
  [6]何燕萍,“戏”源生活——小班幼儿戏曲教学初探[J].品牌,2015,(03):27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680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