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导向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在对河南省翻译人才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导向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翻译教学等方面做出调整,更加强调双语转换能力和翻译职业能力,旨在培养适应当前翻译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翻译人才。
关键词:人才现状 应用型 培养模式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2-0004-02
1 引言
“一帶一路”倡议下,河南省翻译市场和语言服务行业快速发展,翻译人才需求激增。然而,很多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出现懂翻译的不懂专业,会专业的不会翻译的尴尬局面。同时,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河南对外交流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活动在河南举办,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在河南入驻,越来越多的河南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翻译人才不可缺少。翻译人才数量是否充足,质量是否过硬影响着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河南省共有12所院校开翻译本科专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共8所。翻译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未能满足市场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翻译专业基本都是按照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或翻译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翻译教学,毕业生很难适应当前翻译市场发展所需。此外,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同于学术研究型大学,也有别于高职高专,自身办学性质决定了其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作为应用型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更需要务实,更需要贴近翻译市场需求。在对河南省翻译人才现状和信阳学院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问卷调查基础上,本文提出适应翻译市场发展的双语转换能力+翻译职业能力的职业导向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2 双语转换能力+翻译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提出
众所周知,要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翻译人才,就必须探究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此,对于近些年兴起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实践意义。对于此类高校中的翻译人才培养更需要职业倾向,贴近市场需求。
笔者对本校翻译专业的任课教师和翻译专业的学生,就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整体上对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持认同态度,但是提出了如下建议:一是在低年级阶段,除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外,需要加强汉语写作及汉语文化修养;二是在高年级阶段,翻译教学要开展专业领域的翻译实践;三是各年级阶段都要加大翻译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翻译训练。
同时,笔者通过文献法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河南省翻译人才需求情况。河南省现有翻译从业人员在数量上不能满足翻译市场需求,专业领域翻译人才数量欠缺。相关文献资料显示,河南省内翻译从业人员有大约76%的缺口,大约83%的企业存在招聘高级翻译人才困难的问题,应用翻译人才数量缺乏。大部分从业者英译汉能力好于汉译英能力。翻译公司和企事业单位对翻译求职者的共同要求是要有扎实的外语基本功,良好的双语转换能力,掌握某一到两个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能进行专业领域翻译,具备宽广的知识面,有一定翻译经验,有良好自我学习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对高校翻译教学的建议为除了加强学生外语能力培养还要加强汉语语言能力,适当减少翻译理论教学,加大翻译实训力度,多采用应用型文本或者企业真实翻译项目资料作为教学材料,加强翻译软件和机器辅助翻译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翻译执行力和职业操守。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总结出培养翻译人才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双语语言知识能力培养;翻译课程专业相关性;翻译材料的应用性,翻译教学过程实践性,会用翻译软件,具备翻译职业能力等。我们认为要培养适应翻译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翻译人才就必须注意人才培养的职业导向性。市场需要翻译人才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质,高校就针对性进行培养。新的培养模式需要对培养目标重新设定,重新设置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基于此,结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实际,本文提出双语转换能力+翻译职业能力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3 双语转换能力+翻译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
双语转换能力+翻译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将重新审视培养目标,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加强翻译实践教学,双师化教师队伍,翻译软件教学,翻译职业能力培养等。这种培养模式的重点在于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与职业翻译所具备的能力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翻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翻译人才,我们就对应进行培养。
3.1 培养目标
根据应用型高校自身办学实际和生源实际,结合当下翻译市场对人才的职业要求,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义为: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系统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具备扎实汉语写作及表达能力,了解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较为熟练掌握多种文本的口笔译技能,胜任外事、商务、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口笔译和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能吃苦耐劳,有翻译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翻译人才。我们认为这种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务实,更符合应用型高校办学初衷。
3.2 课程设置
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翻译专业课程设置首先应该注意基础性,也就是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学习,其次应该加强汉语语言功底,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素养。同时,为了扩大知识面,翻译专业学生还可以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学习与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其他专业领域知识,丰富知识结构,为做专业领域翻译做准备。
其次,课程设置要突出基础翻译理论和技巧的学习,翻译理论课程需要精简化,突出其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注重基本翻译技巧的学习,练就扎实的翻译基本功。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翻译人才培养更需要职业倾向,贴近市场需求。翻译专业的毕业生最好掌握一到两个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且较为擅长一到两个专业领域的翻译。所以在高年级阶段,所开设的课程应该具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掌握了一到两个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翻译能力,有利于学生毕业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生涯的拓展。 翻译专业教育不仅要考虑本科教育的基础性,也要考虑学生对于翻译工作岗位的职业认识。所以可以开设相关翻译专业就业指导课,邀请翻译公司或企事业单位翻译从业人员走进课堂,宣讲翻译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情况。在高年级阶段,可以聘请某些专业翻译领域的翻译人员走进课堂,直接对学生进行专业领域翻译指导。
3.3 实践教学
翻译专业教学不仅要开设翻译理论教学,而且要进行实训教学。翻译教学的重心应放在提高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实践性课程上。同时实践教学还需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可设语言实训室,模拟真实翻译场景进行项目式教学。校外可大力拓展实习对口单位,形成校内外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局面。实践教学内容可积极引入翻译市场的实用性文本作为实训教材。翻译实习落到实处,不同形式的实习实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运用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工作个性、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学以致用,初步具备一定的翻译职业能力。
3.4 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当前,应用型高校翻译教师队伍大多由原来英语教师队伍转化而来,虽然部分老师接受过翻译理论的学习,但往往只用于学术研究,具有较强口笔译实践能力及经验的教师很少。通过短期培训或外送进修原有专业教师,引进或返聘具有翻译教学经验或实践经验的翻译教师,聘请职业翻译人员授课都不失为好办法。条件允许,可以选派教师深入翻译公司或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或随同学生进入实习单位陪同实习,充分接触翻译实际工作,了解工作流程,熟悉翻译项目分工,掌握实际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这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较佳路径。
3.5 翻译软件教学
当前翻译市场,应用翻译越来越多地依赖现代化的翻译辅助软件,以提高翻译的效率和译文质量。翻译公司和用人单位在招聘翻译人员时要求应聘者会使用一到两个翻译软件,对于已经掌握翻译辅助工具的会优先录用。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除了需要学习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外,掌握翻译辅助技术更是职业译员的必备条件。所以在高年级阶段,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要引入课堂,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相关软件的使用培训,掌握各个板块的功能,并能熟练用于教学和翻译实践。
3.6 翻译职业个性培养
培養应用型翻译人才时,除了翻译能力,学生良好的职业个性也要加强。现在很多翻译公司招聘翻译人员的职位要求中都提到应聘者要对翻译行业有认同感,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并且能吃苦耐劳,具有合作意识。人才培养过程中,个人实训和集体实训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形成不畏艰难,吃苦耐劳,善于沟通及协作的翻译职业素养。应用型高校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类人更需要有脚踏实地、踏实肯干、从基层做起的奉献精神。
4 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和生源实际决定其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社会直接输出具有职业能力的人才。当前翻译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情况也迫切要求应用型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做出对应调整。“双语转换能力+职业能力”的职业导向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即重视语言能力培养,又重视翻译职业能力培养。这种模式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培养目标更加具体,职业化程度高,专业方向性较强,课程设置符合市场需求,翻译实训加强,翻译师资队伍双师化,翻译辅助软件教学加强,重视学生翻译职业个性和心理培养,这种模式对于培养较高素质的职业翻译人才来说更加现实,操作性更强。
参考文献:
[1] 孙文缘.校企合作下的技能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上海翻译,2016(3).
[2] 闫亚丽.河南翻译人才需求调研及其对省内高校MTI教育的启示[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8).
[3] 韩淑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中原经济区为例[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2).
[4] 韩俊玲.高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4(2).
[5] 李庆云.地方高校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2015(4).
[6] 黄友义.本科标准+职业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6).
作者简介:杜文(1984-),男,河南信阳人,信阳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一般课题“基于河南省翻译人才现状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导向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最终成果,项目编号:[2018]-JKGHYB-039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20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