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梅真
摘 要:数学是最主要的学科之一,掌握数学知识,不但能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还可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帮助作用。教学来源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小学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生涯的开始,因此小学阶段的教学,特别是数学教学很是重要。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小学数学教学特别是一年级的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进行深入浅出的研究。
关键词:一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概述
(一)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定义
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看教师的教学内容完成如何,或者教师自身的水平如何,而是看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学生是否有进步和学习程度的高低是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就是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数学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数学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二)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在于:第一,促使教师转变教育目标,进一步优化教育策略、教学方法,努力实现“以教促学”的目标;第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实践操作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落后
传统的教学目标认为,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是掌握知识,取得最优秀的学习成绩,从学校到教师都只注重学习成绩的好坏,还在很多方面限制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从充满逻辑、立体的思维结构变得枯燥、乏味,教师的教学目标走到一个死角,学生的意识被禁锢住,二者不能达成有机统一,使整体教学有效性的效果受到影响。
(二)教学方式单一
以往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还是以传统的“黑板+粉笔”为主。
(三)学生兴趣缺乏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很小,特别是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自主能力和思维意识都很不成熟,并没有自控能力。
三、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一)树立新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传统的教学方式基础上推陈出新,让教学的整体目标从原来的只注重成绩转变为看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新时期对小学数学的要求。小学数学的教学看起来并没有语文那样柔软富有情感,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但数学充满逻辑性、运算性、科学性与创造性,并且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二)选择新的教学方式
一个好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要做到:首先,在课前将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方便组织学生讨论;其次,在课堂上师生紧密互动,小学生对教师还是比较敬畏的,因此双方关系可能比较疏远,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互动,鼓励学生发言,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可以在课堂上设置讲题的环节,每节数学课都安排一个学生来讲一道题,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加深印象,还会让整个课堂的氛围更加轻松,学生的学习劲头会更足;最后,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与当节课有关的视屏或者动画,如此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三)开展新的教学活动
小学生一般放学比较早,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运用,因此,教师若想提高教学有效性,就要注重“第二课堂”的开展,即在课后开展相关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种数学比赛,并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加以奖励。教师以班级为单位,也要经常开展有关数学的实践活动和情景创设,比如:小学生对实际动手操作有很强的兴趣,数学正好具有可操作性,创设一个有操作性的情境,能有效地将抽象的、难懂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可以操作的、方便简洁的具体事物中来。实际动手操作也会加强小學生的记忆,使其将数学知识更好地掌握。除了这些相关的实践活动,教师也可以运用社交网站如微信、微博等,开设专门的平台,并可以将学生家长添加进来,教师与家长在平台上加强沟通,学生也可以将不明白的数学问题或者将近段的学习心得告知家长,并由家长通过平台发给教师,教师、家长、孩子之间形成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关系,对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起绝对的促进作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现阶段,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相信,我国一直在积极进行改革,无论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还是教学活动,各方面一起努力,为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而奋斗,对今后教学的科学方向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符晓莉.浅析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6):22-32.
[2]李剑锋.探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亚太教育,2016(6):11-15.
[3]任正伟.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7(4):21-28.
作者简介:张梅真(1985.9—),女,汉族,福建厦门,本科学历,毕业于集美大学金融学专业,现任教于新店中心小学一年级数学,二级教师。
编辑 段丽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34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