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探究和创设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晖

   摘 要:小学数学作为三大主科之一,受到了很多家长的关注,而数学也是很多学生的弱科,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也在逐渐提高,这也给小学数学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学习借鉴他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当中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旨在分析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方法进行探讨,为以后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当中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式,同时也是适应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创设方法
   45分钟的数学课堂是数学学习的宝贵时间,因此数学课堂上的氛围对于教学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数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因此学习效果好;数学课堂上的气氛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小学生普遍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这也给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及时分析学生兴趣不高的原因和他们在数学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掌握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存在的疑惑,才能够切实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从而取得良好效果。在数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老师们应该采用情境课堂的教学方法,通过在数学课上创设学习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从而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
   一、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很多小学当中,情境教学法以其特有的优越性受到了广大教师的喜爱,从而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例如,部分教师没有合理恰当地把握数学教学情境的设置,在课上设置的情境内容没有突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还有一些教师设置的情境问题难度过高,超过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很难做出回答,甚至影响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热情。此外,还有部分教师没有将数学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没有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样不利于学生数学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创设方法
   1.科学地设置教学情境
   教师在设置数学情境课堂的时候,应当讲究技巧,充分考虑到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同时设置的问题也应该具有启发性,可以多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设置的教学情境还要突出课题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置,科学合理地设置课堂教学问题,能够有效引领学生发散思维,思考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和讨论问题,帮助他们培养合作学习、竞争学习的意识。
   2.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数学问题大多源自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在课上创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多举出一些生活化的数学例题,带领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和运用数学,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创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就是实现数学的生活化,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当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带领学生走出书本,在数学中发现生活,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将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用数学为我们的实际生活服务。数学问题本来就是复杂而又抽象的问题,如果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和我们熟悉的生活问题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學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有利于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数学问题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课程,受到了许多家长和老师的关注,而数学知识具有抽象复杂的特点,由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有限,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应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方法,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针对当前情境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应该及时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情境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学习和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突出情境教学的侧重点,明确章节重点和难点,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设置课堂教学问题,将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常晓军.有效的参与,让数学课堂精彩纷呈[J].考试(教研版),2015(12).
   [2]张保恒.如何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持久兴趣[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6(12).
   [3]程润霞.让兴趣带学生翱翔:我是这样“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J].改革与开放,2015(3).
  编辑 郭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834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