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学生作为课堂主体,教师在旁边协助学生进行学习,整个课堂教育效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在三个方面进行设计:首先,学生需要为课程做准备;其次,学生在早期需要进行讨论,培养良好的合作文化,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最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关键词:先学后教;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注重学生的课堂地位。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不但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进而将教材内容和自身实力最大化发挥,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在课堂仅有的四十分钟内,将教学效率最大化。而怎样利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教师需要钻研的问题,笔者从如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一、先学后教的意义
先学后教是对传统的“互学互做”的革命性改革。课堂应以“先學后教”的“学”开始,学就是自学,给学生分配的任务是有一定目标的自学,学生自学是课程的起点,是先学后教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先学后教要求学生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内容、明确方法和明确要求,“先学后教”不是系统教授的意思,而是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教师按照学生的自我表现进行单独指导。学生基本上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分析书本知识,所以老师实际讲解的内容并不多,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节省课堂时间,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先学后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在识字课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教学,都是一些基础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的学习,以备在生活中进行运用。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生字的时候,传统的方式是教给学生字音或者字义,直接教授学生或者让学生查字典,利用这些方法,学生记忆得不牢,很容易忘记。而利用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应先让学生进行联想,然后再查字典,这样学生经过自己的联想,对字体的记忆更深刻,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教师在进行“燕”字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为什么是草字头?为什么有四个点做底?中间为什么是这样的?学生亦可以联想,春天来了,草木都露出嫩绿的绿芽,燕子们刚从南方迁徙过来,在美丽的山林间自由自在地翱翔。这样不仅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广阔,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2.在看图说话中的应用
先学后教的要点就在于教师的点拨,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可以将图画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比如教师在教授图画课的时候,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提出的要求给学生讲解图画所描述的内容,这样学生的思维活跃性不能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兴趣也不大,整个人的状态都是慵懒的。而教师利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进行教学,就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思考图画中都有什么?图画中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图画中的主人公都会进行什么对话?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因为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会相同。这样既让学生展示了自己,也让学生张扬了自己的个性,进而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也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3.在古文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传统教学方式教授古文的时候会选择让学生先预习,然后再让学生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即使文字的字义也不会落下,但先学后教的方式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小学生都喜欢画画,在学习古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绘画,将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画笔画出来,但是学生要对自己的画作进行讲解,进而利用新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古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也让学生对课堂的记忆更加深刻,文章也记忆得更加牢固。教师在学生讲解完以后,再对今天所教学的内容进行补充,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学习的愉悦性,使学生充满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互动,让古文课变得更有诗情画意,增加古典韵味。
4.在课文讲解中的应用
先学后教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互动教学,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互动,以达到提升教学兴趣目的。还有比赛教学,让学生之间进行比赛,以达到良性竞争,有效进行课堂学习。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先学后教,以让学生掌握知识为目的,让学生积极思考,有效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实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进步,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不是放任学生不管,而是通过教师的指导,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将知识掌握,使学生提升自己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进而让教学效果得到最完美的呈现,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翠琴.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应用[J].学周刊,2017(33):119-120.
[2]木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先学后教”模式的应用分析[J].学周刊,2014(34):185.
编辑 张佳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904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