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卓越口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阶段着力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培养孩子的卓越口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当一位语文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行之有效的尝试,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找准定位、把握机会、开展训练,必将使得学生的卓越口才实现相得益彰的提升。“培养学生卓越口才”是“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中的一大重要内容,朱永新教授认为:之所以要“培养卓越口才”,是因为口才对于教师与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人际间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恰恰是教育里所缺乏的。因而,从小培养学生卓越的口才是助力孩子成长成才、适应社会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口才;阅读;辩论;合作
一、他山借力
在学生生活的轨迹里,伴随其学习成长的“他山之石”往往可以成为孩子进步的模板和范本,合理并巧妙地通过这些途径带给孩子思维、表达的积极引导,会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展示自我、提升自信的习惯。
1.妙用工具书
语文学习少不了工具书的辅助,如果能将对工具书的运用迁移到对卓越口才的培养领域里,无疑会引发孩子对工具书强烈的兴趣和长时的青睐。如在语文课堂上开辟专门时段或机会,从《新华字典》里海量的字库中挑选可以“见字如面”、可以“一字传神”的字,以每日一字的方式展示其独特的文字魅力。从《成语词典》中筛选富含文化底色和传统气息的成语进行课堂展示,如成语接龙、寓意反串等。从《辞海》里精选文化、历史、科学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独特性的材料,以博学课堂、经典亮相等方式进行展示。从《英汉词典》中遴选相近、相似的单词进行构造、语法、意义的比对,让语文课堂时不时也闪现“洋气”的一面[1]。
诸如此类的“点”,如果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有效地以节次、周次、月次来开展,必定带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记忆力和表达力。
2.巧借媒体库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如电视一类的传统媒体和电脑手机带来的新媒体都具有与生俱来的兴致,可在期间积极引导孩子关注益智类的节目栏目和网络开发工具,从而以课堂为阵地进行有的放矢的展示。如《新闻联播》《汉字听写大会》《中华成语大会》《中华诗词大会》《中华汉语桥》《朗读者》等电视栏目,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涉及相应主题,引导学生在充分积累中进行灵活的展示。如借助新媒体网络小视频、短视频、“快手”“抖音”等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阅读、成长节点的“视频秀”“语音秀”展示,帮助孩子形成积极、健康地对待电视、网络及手机的态度,由此提升卓越口才。
二、资源助力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每一个孩子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本身拥有属于自己的天地,其成长环境中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不同环境都是教育的契机和资源。教师只要善于通过挖掘资源、找准入口,就能顺利实现资源与口才的无缝对接。
1.阅读大视野
阅读是最美妙的表情,是最优雅的姿态,是最诗意的生活,是最能贴近精神成长的途径。关注阅读的过程,也是历练口才的重要方式。语文教师是最能带给孩子阅读体验中抛砖引玉的关键人物。如在语文课堂内外积极有效开展“书目导览图”“好书推荐卡”“名著大观园”“人物博览馆”“心得分享会”等书香系列展示活动,既带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更锻炼了学生卓越的口才[2]。
2.体验大课堂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每一个孩子自身的成长过程就是一笔丰富的资源,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需要通过教师的点拨进入思维和精神的层面进行二次消化吸收,往往经过老师指导后形成的体验和认知会定格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节点。来自学生人际交往的体验,可以经由“成长故事汇”的方式形成典型叙事;来自学生参观旅行的体验,可以经由“足下生辉”的汇报变得更加刻骨铭心;来自学生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和认知,可以经由课堂三分钟“今日要闻”的方式来拓宽眼界;来自学生耳濡目染的生活点滴,可以经由“见闻启示录”的研讨汇报予以“三观”的确认和加固。由此,善于抓住学生成长的每一次重要的体验,教育的契机便近在眼前,卓越口才的训练也近在咫尺。
三、平台给力
口才往往以外显的方式呈现,其表现的途径常常需要高品质平台的设置,教师则是非常重要的设计者和推动者。当一位用心的教师能够不断刷新创设平台的思路,孩子卓越的口才培养就有了用武之地。
1.课堂练兵场
教师的价值在课堂,学生的成长更离不开课堂。尤其在语文课堂,想方设法开辟途径引领孩子进入口才历练的状态,这样的课堂的生成性、有效性自然是可以保证的。如“课前脱口秀”,让孩子们的表达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问题对对碰”,广开言路让孩子们的思维相互碰撞,让认知相互陪衬。如“精彩连连看”,将孩子们充分引入到习作与点评的过程中。如“课后盘点晒”,让孩子们用一对一、组队组的方式“竞晒”收获,答疑解惑。教师完成课堂驾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成其为学生锻炼口才的重要平台,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会带给孩子语文学习的充足乐趣和新鲜体验。教师在教学的過程当中,也能够通过情境创设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应当为学生创设具有意义的、有针对性的口语表达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口才,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往往会存在一些学生态度不端正、紧张胆怯等问题,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两分钟的自我介绍,通过这种方式给予学生训练的空间。在此过程之中,教师也能够对一些发音不标准的学生进行纠正,在为学生讲解发音方式以及呼吸方式的过程当中,放松学生的心情,这样能够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达更加准确。
2.学校检阅台
有了课堂练兵的前期保障,学生在参与学校开发和创设的平台及活动中将会应对自如,这是学生能力跳跃发展的舞台。教师自然需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校乃至更为广大层面的口才展示。如小小播音员、小小主持人、小小宣传员、小小代言人,均可以让自己的形象气质成为学校最靓丽的文化名片。如常规升旗、集会、社团活动中,孩子们都可以在大庭广众历练自己的口才,展示个人的素养。如辩论会、汇报会、朗诵会、演讲比赛、模拟法庭、知识竞赛、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大型活动中,学生的卓越口才会在更大的舞台上得到集中的检阅。例如,通过参与演讲比赛能够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演讲比赛能够展示学生的风采,因此,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通过精心准备演讲内容,反复揣摩语言,进一步锻炼自身的口才。尽管一些学生对演讲的内容已经了然于心,但是在真正进行演讲的过程当中难免会有紧张的感觉,这也在无形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在学生演讲的过程当中,也应当融入自身的情感,用情感感染观众,打动观众,这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口才水平,通过演讲活动的开展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表达自我的积极性。 3.课堂微辩论
口才即说话能力,在当下社会发展过程中口才也是培养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小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口才,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注重读写,轻视听说的倾向。教师在小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注重学生口才的培养,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微辩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微辩论与常规辩论相比,具有组织灵活、组织简单、辩题易找等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直接组织,不用过多的准备时间,微辩论的主体也没有太多的限制,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辩论,也可以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辩论,常规辩论的主题应当十分明确,而微辩论对主题的要求没有那么高。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产生的,老师可以就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辩论,学生可以直接提出自身的观点,尽可能地获得别人的赞同也能够对别人的观点提出不同的意见,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具有较为多元目标指向性。学生在辩论的过程当中,可以直接指向问题,也可以指向表现等等,微辩论的参与对象也是众多的,全班学生或是老师都可以参与其中,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回答的过程当中也无形之中培养了自身的能力素养。
四、合作发力
小学生卓越口才的培养,更需要来自教师和家长的精细关照,这期间,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家校关系是必要的保障,因为人格当中的自信品质方能催生能力的渐进发展。
1.師生心连心
学生在校,师生关系是其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动力支持。亲其师信其道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显示出无可取代的能量。因而教师需要在关注孩子卓越口才培养的过程中,尤其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理品质和性格特点,语文教师更要做心理辅导甚至心理干预,对于自信力欠佳的孩子,教师的贴心诱导、贴身引导能够最大限度地让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收获到来自师爱的温暖,从而通过努力实现个人自信心的稳步提升。如单兵操练的单边辅助,能有效带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帮助孩子迅速进入状态,自主进行训练。如特别关照的任务驱动,将教师的信赖无条件地转移给孩子,帮助孩子学会反复训练,养成持之以恒的品质。
2.家校手牵手
家长在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不仅是一个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家长和教师之间对于孩子教育的完美对接,是帮助孩子适应学校、适应成长的必要环节和重要途径。如积极提示家长做好亲子共读共赏,让家长阅读感悟的习惯感染孩子。如积极引导家长为孩子创造发言发声的机会,见证孩子口才的变化。如合理设置由孩子在家自主完成的口才训练任务,提示家长密切关注,并以语音、视频等方式及时和教师沟通。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精于表达,是每一位学生能力的体现,是思想和精神飞跃的灵动演绎。语文教师应以“培养学生卓越口才”为抓手,运用合理有效的途径进行引导,是推动“新教育”这一重要行动的教育举措,更是助力孩子成人成才的行为范式,因为这是点上生根、面上开花的教育实践,相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成为学生卓越口才培养的重要推手。
参考文献:
[1]杨必富.结合教例摭谈学生口才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7):114-115.
[2]魏迎春.环环相扣,“秀”出学生真口才:《奇妙的动物世界》教学设计[J].新教师,2016(3):74-75.
作者简介:王立伟,男,汉族,甘肃皋兰人,中师,现在任教于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豆家庄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编辑 谢尾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905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