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学课程”让学生适性生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小学基于学校文化开发“适学课程”,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以培养“会健体、有雅趣、善合作、乐分享”的新时代公民为目标,通过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課程、研究性课程三大板块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助力学生适性生长。
【关键词】适学课程;课程建设;适性生长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9)90-0058-03
【作者简介】1.沈志峰,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小学(江苏张家港,215626)副校长,一级教师;2.蔡礼枫,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小学(江苏张家港,215626)教务处主任,一级教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如何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每个教育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小学以“共筑适合生长的教育生活”为教育愿景,基于学校文化,开发与构建“适学课程”体系,致力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会健体、有雅趣、善合作、乐分享的新时代公民,助力学生适性生长。
一、“适学课程”的内涵
在“适合教育”的理念引领下,学校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提出“适学课程”建设,其核心理念是“适合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生长”。适学,首先要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是承认差异,既要适合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又要适合学生特长个性发展;既要考虑当下情形,又要谋划未来发展。其次要适合学科。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在于发展学科素养,充分挖掘学科本身的“关键要素”。再次要适合学习。学习的环境、内容、过程、评价等要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合作,善于分享。最后要适合学校。课程的建构扎根于学校本身的文化底蕴和特色项目。
“适学课程”是将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基于学科但不囿于学科,既有学科内的整合拓展,也有个性化的研究学习。学科内整合拓展,关注学科素养,注重学科本身,培养学生以学科的方式思考、表达与实践;研究性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自我认同。“适学课程”尊重学生主体、学科本位与学习体验,让学习资源走向整合、让学习方式走向多元、让学习过程走向体验,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交互性的特点。
二、“适学课程”的构建体系
1.基础性课程。
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实际和课堂现状,学校在尊重学科本质的基础上,建构了面向基础性课程的“两单”“五学”的“适学课堂”教学范式。“两单”分为自主研学单和合作互学单:自主研学单从预学走向研学,注重学科思维、学科价值对人的教育引领及方法的渗透;合作互学单从独学走向群学,注重学习素养的提升。“五学”以自主研学和合作互学为主要方式,与展示问学、教师点学、迁移悟学共同组成完整的学习结构。“两单”“五学”的课堂范式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课堂构建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温馨舒适的学习共同体,从“适教”走向“适学”,进而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
2.拓展性课程。
对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学校以艺体课程为突破口,把学校的乒乓特色、阅读实践和想象创编活动进行整合,形成以“阅读与实践”为主轴,“乒乓与游戏”和“艺术与想象”为分翼的“一体两翼”活动化课程。学校依据学科特质,注重学科素养,强调学科关键要素、单元人文主题或专题技能训练要素,编写了《阅读与实践》《体育与乒乓》(分技术篇和精神篇)等校本课程。此外,依据学生兴趣爱好,学校的“橘娃少年宫”开设了艺术、科技、文学、体育四大类共四十余个社团项目,作为拓展性课程供学生选修。
3.研究性课程。
学校以学科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题或项目式学习,开发研究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由校际联动、家校互动、专家推动组成,形成了合作探究、体验反思的学习方式,注重问题解决能力和跨学科学习素养的培养。2018年,联盟学校深化研究性课程实施,共同开发了五年级项目实践课程———“浩瀚的星空”。此外,学校借助南京师范大学专家团队,设计开发了基于地域特色和学校文化特色的“沙洲美食”“体育与乒乓”“家乡的桥”“珠心慧算”“寻找竹迹”等项目课程。
三、“适学课程”的实施路径
1.基础性课程在课堂中落实。
学校将“适学课堂”范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组织对学科教师进行相关“适学课堂”的培训,初期要求每位教师一周必须上一节“适学课堂”课,之后再逐渐增加课时。与此同时,学校成立项目小组,依托学科教研组、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基于项目实施的‘适学课堂’研讨活动”,进行“两单”的设计研讨,开展听课、评课活动,让“适学课堂”与基础课程的融合深度化、常态化。学校通过承办省市级课堂展示交流活动推广“适学课程”,并听取同行意见加以完善。另外,学校依托南京师范大学相关研究团队制订了“适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五学”观察量表,规范和引领课程的有效实施。
2.拓展性课程在活动中推进。
“阅读与实践”课程,以“阅读”为着力点,每个学段设必读内容和选读内容(包括自主选编),在必读中弘扬地方文化,传播经典文化;在选读中围绕不同主题展开,并带动项目化学习、小研究学习或主题性实践等,课堂呈现形式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可分开使用也可集中使用。“体育与乒乓”课程,以“乒乓”为突破口,分不同学段设置乒乓技能、乒乓游戏、乒乓表演,既有集体规定项目,也有个性化创编项目。“艺术与想象”课程以“想象”为生长点,从培养想象性思维出发,即教师在音乐、美术的课堂上除教一般技能以外,更主要的是在教案设计上着力渗透培育学生审美素养的理念,欣赏并依托一定的形式,激发创造性想象,培养审美创造力。 3.研究性课程由项目引领。
研究性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科渗透”的方式推进,在3 ~ 6年级实行。在课程的开发阶段,学校要求相关教师主动参与,对课程发表意见,这样,既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参与热情和主动性,也能让教师实施起来得心应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相关项目的教师进行沟通、配合,并将学生的过程性资料加以记录、保存;在课程收尾阶段通过举行成果汇报,交流项目实践成果,对相关成果进行保存、整理。通过跨学科的课程整合,项目实践课程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逐渐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的活化,加强知识学习向实践创新的迁移。
四、“适学课程”的评价方式
1.注重课程评价的系统化、专业化。
学校开发“适学课堂”教学评价量表、“五学”观察量表,通过观察课堂中教师、学生的表现,进行描述、小结,规范和引领课程的有效实施。课程评价系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態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不仅关注了学生的知识掌握,也促进了学生的能力增长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三个维度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关注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智能差异、阶段差异、方向差异。
2.注重课程评价的多维化、个性化。
学校开发出《“美丽橘娃”综合素质绘本成长手册》,利用七色橘娃贴纸,每周从“美在会健体”“美在有雅趣”“美在善合作”“美在乐分享”四个方面给予评价,将课内与课外学习相结合,习惯养成与学科学习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并对学生进行成长记录。
3.注重课程评价的游戏化、生活化。
学校整合拓展性课程与研究性课程,通过橘娃文化节活动、项目实践课程成果汇报等形式,以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业评价方式,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融合。学生的体验、展示、互动既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认知、能力、情感的再丰富、再发展。
学校“适学课程”的开发以培养“会健体、有雅趣、善合作、乐分享”的新时代公民为目标,通过创建特色化“适学生态”,开发校本化“适学课程”,转变传统化教学方式,既在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找到了平衡,也在彰显学校个性文化和尊重教育基本规律中寻求到了平衡。这种平衡更趋向于普适性和本源性的特质,更注重于课程的意义和价值,让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适性生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909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