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崔晓雪 胡卫星 沈晶 赵苗苗
摘要:本文在分析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对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的智慧云学堂、创客实践活动平台、智慧教学系统和智慧校务管理系统四大部分进行了阐述,并分享了相应的应用实践案例,指出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对促进教师有效讲授和学生高效学习具有显著优势。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 O2O适性教学系统;应用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20-0097-05
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自开发设计以来,始终坚持将先进信息科技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秉承智慧教学的适性扬才发展理念,努力构建集适性教学、绿能环保、安全舒适为一体的智慧校园,打造智能适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目前已在国内广大一线中小学校落地实践。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研发应用的根本目的是在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学生、家长、教师三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来促成现有一线中小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在智能教学和适性扬才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能有效解决现有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利于教师有效讲授知识和学生高效学习技能,实现对传统教学的意义性重构和效果性再提升。
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的理解
1.混合式教学的认识
混合式教学是信息时代网络化教学和传统课堂信息化教学结合发展的必然结果。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与e-Learning(网络化或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的核心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开展混合式教学是为了使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在形式上混合式教学是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实质上,混合式教学不仅包括建构主义、认知主义、行为主义等教学理论,还包括课堂讲授和网络课程的不同学习方式,混合式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教学。
2.适性教育的内涵
适性教育是伴随着技术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的教育指导思想或理念,即根据学习者的个性、人格、兴趣和能力的差异,对学习者有选择地进行个性化教育。美国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将人类的智能分为语文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慧、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慧和自然观察者智慧八种智慧。每位学生在这八种智慧中互有高低,适性教育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核心,考虑每位学生的个别性差异,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每位学生八大潜能,帮助其高效学习和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身上的“潜能闪光点”,具备学会交流、学会协作、学会高阶思维和学会创新的新四大生存技能。
3.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的理解
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是在适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线下教学活动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实现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人格、兴趣和能力等方面需求开展相应教学活动的环境系统。首先,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线上设有丰富的资源库,能够对不同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资源条件,使其能拥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其次,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主张在线下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利用智能平板电脑、无线教学网络、智能录播工具和教師AIO工具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增加教学互动活动和行为,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达到学情分析智能化、课堂互动实时化、教学管理可视化和设备操控便捷化,使教学活动能够得到检验、巩固、转化与延伸;最后,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的学习反馈,使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个别性,智能分析和反馈结果可对不同学生制订适性学习方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的构建
1.全方位智慧云学堂
云学堂将科技、教学、资源深度融合,构建学生、家长和教室三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学校环境。云学堂坚持家校共育、课题教研、智慧学习与智慧课堂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设有课程资源管理、电子学习档案保存、学习社群交流等诸多功能,为教学实施、学校管理和家校沟通提供便利。首先,云学堂致力于家校共育,学生、教师和家长可通过云平台进行交流,家长可参加教育培训和教育经验交流活动,教师可在平台上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在课题教研方面,云学堂定期组织教师共同备课,教师间可交流教学心得,分享教学经验,增强教师授课知识的精准度,同时,通过云学堂可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增强课堂中智能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促进教学过程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再次,在智慧学习方面,学生可自主观看名师优课或微课等,提前预习新课并完成课堂导读和在线测评作业,加深对课题的理解与分析,此外,学生还可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共同探索学习任务;最后,为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云学堂还开设评价拓展活动,基于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分层派发任务,在学习过程中因材施测,最终对学习成果进行适性过程评价。
2.实践性创客活动平台
创客教学平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做、用、想、创的设计理念,依托云平台提供的环境建置、师资培训、课程设计和推广营销四种服务,辅助教师对课程进行创新,对学生进行创客教育,使学生乐享多元互动的趣课堂。另外,创客教学平台还实行全管理、全支撑、全记录、全分享的“四全”管理原则。全管理即课程资源全管理,多种跨学科、跨领域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案例,学生和教师可轻松获取;全支撑即教学模式创新,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各学科功能全兼容,多元化模块、生活工具和实验教具任意选,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究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增强学生探索创新的意识;全记录即创客学习实践历程实时记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实践过程会被全程记录,为创客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提供坚实依据;全分享即作品成果展示充分分享,教师和学生的一些创新性想法均可在线交流分享,优秀的作品成果可以参加各种创客大赛,激励师生深度探索学习的乐趣。 3.适应性智慧教学系统
智慧教学系统是将科技、教学和资源在课堂中深度融合,在学生学习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不受任何限制的基础上实现面向学习者的个性化教学。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中的智慧教学环境主要由基础配置、互动触控显示、教室管理、学习终端、课堂管理、资源内容等六部分组成。基础配置包括电子讲台、无线AP、投影仪和智能录播系统等;互动触控显示由互动电子白板、教师平板和电子书包组成;教室管理则配备有互动白板工具、及时反馈系统、多屏互动、广播系统等系统工具;学习终端主要由学习平板电脑和虚拟学具组成,学生在平板上的操作内容可在大屏互动电子白板上呈现,有利于教师找到学生学习的痛点,进行适性辅导和开展精准教学;课堂管理包括教学管理、远程教学、班级管理、学习历程、奖章管理等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随堂测验、测评诊断还是及时点评、统计分析,都能实现智能化管理,不仅可节省人力资源和时间,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资源内容方面则打破常规性资源获取方式,师生不仅能从书本中获取教学资源,还可通过网上云平台、名师优课、各种教育APP获取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尤其是师生本身也积极参与创新知识的生产过程,每个人的学习体验和教学心得均可成为重复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4.多功能智慧校务管理系统
智慧校务以提高学校业务管理综合效率为前提,将基本校务、教务管理、校务行政、总务后勤等进行数字资源整合,为学校高效管理提供公共基础服务平台。智慧校务系统将学校日常的组织管理、人事管理、学籍管理、课程管理等校务工作进行智能化管理,使信息传达更便捷,提高校园办事效率。尤其是在教务管理方面,智慧校务努力打造教务管理良性循环系统,通过智能选排课平台,利用各种创新性工具,使用网络走班选课、多终端在线选课和分层分级选课等措施,提供相应的课程咨询规划发展服务,并从多维度对选课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坚持以教务管理工作为核心,在选排课平台的基础上,开发考勤、评价、考试分析、资源分享等模块,让教务管理工作更简单、更轻松。通过处理学校各项教务管理工作过程中所形成的多维度业务数据,最终实现以选排课平台为基础,以教务管理工作为核心,以数据智能分析为目标的教务良性循环系统。在校务行政管理方面,支持专业教室、任课教师、校内通讯录等一键可查,日常活动、重大通知和校内新闻等公开发布,简化了行政办公步骤,提高了校园行政办公效率。此外,还可在物品维修、出行订车、库房使用以及资产整理等总务后勤管理方面实现智能化网络化和个性化。
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的应用实践
1.开展适性教学活动
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致力于开展智慧教学和个性化教学:一方面,教学活动主要在智慧教室中开展,可全方位记录学生课堂表现、师生互动、作业提交情况和完成质量,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可视化分析,为课后对学生进行适性辅导提供依据,也可为学生的多元评价提供有效数据支持;另一方面,智慧教学打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和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混合式教学活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团队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例如,某校在2015年建设了试点O2O混合式适性教学实验班,重点培养智慧教学试点教师,通过高校教师能力提升来促进学校的全面教学改革与创新。到2017年,全校已基本普及智慧教学,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通过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开展智慧教学创新应用大赛,可增强移动数据终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有效创新传统课程教学模式,而且还可培养一批智慧教学示范教师队伍,增强师资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适合自己个性需要的适性学习,让学习变得有趣和高效。
2.实施校本特色教学创新
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主张各学校在传统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创新校本课程内容和形式,满足学生们个性化教育发展要求。首先,在课程建设方面,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倡导根据学校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等因素提供具有特色的在线校本课程,如浙江嘉兴实验学校为发扬剪纸文化,开设了网上剪纸课程,河北唐山实验学校为宣扬乐亭大鼓文化,开设了在线乐亭大鼓课程。其次,在资源开发方面,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拥有丰富的线上资源,学生可登录专属账号自主学习。系统会根据不同课程创设相应的场景教室,让学生融入其中专心学习,尤其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设虚拟教师进行虚拟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最后,在师资建设方面,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设有教师资源管理库,教师可通过系统实现远程在线教学,促进不同学校教师间的交流互动和共同成长。
3.构建个性学习系统
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致力于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性学习环境和服务,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需求,真正为学生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首先,围绕课堂教学步骤形成的教学闭环来设计个性化教案。前期呈现恰当的材料对学生进行能力诊断,确定学生的问题节点,通过對问题节点分析,明确学习目标;中期则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学习指导,不断巩固知识练习;后期对学习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不断调整教学计划,为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策略。其次,个性学习系统在利用个性化教案授课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在线咨询、学习管理、智慧伴读、心理辅导等全方位服务,能够实时记录学生每个阶段真实的学习情况,做到及时查漏补缺和调整学习方案。最后,个性学习系统可实现家校零距离沟通和服务信息可视化两大核心功能。通过专属账号和有趣的积分进阶制,鼓励学生将学习目标分解成可实现的过程目标。平台会定期发布面向每一位学生学习发展的个性辅导方案、阶段测试报告、学习成长记录等服务数据,家长可实时查看并掌握自己孩子在校的学习动态,实现家校无障碍对接,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到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
4.开展智慧校园管理
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打造的智慧校园管理,主要体现出三个特点:第一,小额计费智能环保。智慧校园中的消费系统、水控管理系统和亲情电话系统打破传统人工控制时期互不联系的弊端,由局域网统筹控制,通过智慧手环支付相关费用。例如,学生可以利用智慧手环控制用水或用电量,除此之外,智慧校园中的消费坚持以价制量或者定量提供服务,如此可节约资源,避免浪费。第二,智能安防保障校园安全。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配备有监控影像分析系统、事件通知系统和门禁考勤系统,高清摄像头遍布校园各个角落,全方位保障学生安全。例如,学生可刷手环或透过蓝牙无线感应的方式,作为门禁管制或学生出勤依据。第三,节约资源防治污染。智慧校园建立校园节能管理平台,用于对校园中的智慧插座、电表、环境感知传感器等进行管理控制。例如,智慧教室内装置温度传感器,作为开关空调的依据,当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时,二氧化碳检测器会自动通知,提醒开窗或开空调,以免影响学生的健康。
总之,O2O混合式适性教学系统不仅能发挥信息时代各种智慧技术和智能设备的优势,还能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诸多的缺陷。在此教学系统的影响下,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效果,并能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完成对知识的有效构建,而且还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在探索协作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动手实践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岑俊杰.基于Sakai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09):52-55+73.
[2]苟超群,刁永锋,周茂丽.SAKAI平台在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0(08):89-93.
[3]蔡新.混合教学管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07):40-43.
[4]王鶄,杨倬.基于云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以华师云课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7(04):85-89+102.
[5]龙奋杰,邵芳.基于组织行为学理论的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以贵州理工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03):53-58.
[6]袁磊,陈晓慧,张艳丽.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07):128-132.
[7]吴东醒.网络环境中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06):72-75.
[8]印贤文.基于“适性扬才”理念的学校课程与教学创新[J].基础教育参考,2018(11):18-19.
[9]钱坤南.教学:适性发展[J].江苏教育,2017(57):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0453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