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课堂:研发“适性课程”,为儿童成长奠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建设成为一所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本人认为,核心素养下的课程建设与实施以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目的,基于此目标,我校围绕适性教育,积极致力于建设“适性环境”、营造“适性文化”、打造“适性课堂”、构建“适性课程”、培养“适性教师团队”、创建“适性艺体特色”、构筑“适性家校共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师生和谐发展。我们把学习者课堂作为基本实施途径,强调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真实的问题,在顶层设计、实施、评价与重构学校课程中体现学校正确的育人观。本人以大连市实验小学的课程建设与实施为例,谈谈对学习者课堂的理性思考。
一、“适性教育”理念的定位
教育的宗旨在于尊重、顺应每一个人的发展,依据孔子的“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以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学校从校本出发,寻找和确立共同体的教育信仰——关注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的成长,追求“有滋有味的生活,有声有色的成长”的学校目标,提炼出办学特色——“适性教育”,即 “个性化教育”“人本教育”;根据学习者的差异,有选择地进行教育,差异体现在学习者的个性、人格、兴趣和能力等方面,让教师适性而育,让学生和谐发展,适性成长。
(一)“适性课程”建设的思考
“适性课程”是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那么,学校搭建怎样的课程体系,才能使教师以专业素养朝着读懂学生、重组课程、联结世界的目标为学生提供精准服务?
一是基于学校文化基础。我们对学校历史进行系统梳理,明确发展定位,以“前瞻、先导、大成”作为学校使命,将课程作为完成使命的有效载体。
二是基于学生现状分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颁布后,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综合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随著对《辽宁省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的深入学习,学校综合各方意见,让“敏而好学,达而自信”成为大连市实验小学学生的培养目标,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三是基于未来社会的需求。在移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逐步普及、知识边界正在消失的背景下,学校课程的设置着眼于未来。
(二)“适性课程”体系的建构
用怎样的课体系程搭建今天的学生与未来社会之间的联系呢?本着“尊重历史,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工作思路,我们在原有“适性教育”文化架构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培养目标和新课程观,丰富其内涵,匡正其结构,完善其课程,建立了《大连市实验小学“适性”课程体系》,依据不同内容,有所选择地以课程统整的方式进行学习。
1.课程统整概念
课程统整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建立知识、能力与生活世界的密切关系,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观念及综合实践能力,统整的内容涉及课程结构、内容、资源、实施等各方面。
2.课程统整依据
(1)基于人的认知规律。人对事物的认识或者通过若干事实,总结、提炼形成观点,或者借助观点对事实进行观察、分析,以形成普遍联系的世界观。这是课程统整的哲学依据。
(2)基于国家的政策要求。《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关键能力是指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既包括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也包涵跨领域的通用能力,这是课程统整的政策依据。
3.课程体系解读
我们以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目的,加强课程的体验性、趣味性、实用性,还给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既把学生当做课程的使用者,又当做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1)内容上,我们着力打造“双维五域”课程体系,以“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作为横向维度,以“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运动与健康、艺术与生活、品格与社会”作为纵向领域,形成基础课程,打造课程多元开放的立体格局。
(2)方法上,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我们找准最近发展区,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求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基础课程作为“保底”性课程,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理性采取“学科内横向统整、纵向统整与跨学科的基于根学科统整、平行学科统整”四种学习方式,综合课程则以主题学习为主。
(3)途径上,我们利用多方资源,将社区、家庭、实践教育基地等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本着“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凡是有生活的地方,都是学生的课堂。
二、“适性课程”的实施
(一)夯实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由各学习领域中体现共同基础要求的学科课程组成,是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受过学科训练的心智》一书提出:“让学生研究各种学科的目的,不是企望他们变成该领域的小小专家,而是训练他们的思维模式。”因此,基础课程必须具有明显学科的知识特点、学科能力、思维模式与价值观,我们要培养学生探究、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
1.学科内纵向统整
我们围绕教学目标,以本学科、跨年级的内容、方法、训练点等为基点,根据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梳理、提炼,达到深化知识学习、强化方法的目的。比如:丁楠老师五年级数学尝试在“图形与几何”领域进行统整研究,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的相关内容进行统整,自主创生了“挖去一块以后”一课。教师运用图形平移及正负抵消的知识,认识“挖去一块以后”图形表面积与体积的变化规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水平。
2.学科内横向统整
我们围绕教学目标,以本学科、本册教材的内容、方法、训练点等为基点,注重课内与课外联系,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达到会运用、能分析的目的。教师从单元主题、文章体裁、表达方式、名家名作等多角度组文,统整议题,让学生通过同一议题不同类型文本的学习,在深刻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具有美文鉴赏能力。
3.基于“根学科”的跨学科统整
为达成某一学科的教学目标,我们把相关内容按照内在逻辑关系排序组织教学,以帮助学生找到最近发展区,进而形成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跨学科统整可以由一位教师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多位教师共同完成。比如:“梦之船”一课按照三课时设计教学任务,科学学科的崔松老师引领学生以“确定课题、制定方案—搜集信息、创意构思—全员制作、实现创意—作品介绍、相互启迪—提升改造、梦想升级”为基本流程开展学习研究。
4.平行学科的跨学科统整
在同年级内,我们围绕多学科涉及到的话题,确定课程总目标,从多学科入手、以不同学习方法及表达方式灵活安排导师、时间及空间开展系统研究。比如:徐老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地球属于谁?”为实现“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搜集整理资料,建立起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善待一切生命”这一教学目标,品社学科教师借助各学科特点,以“话题”共议的方式组织教学,学生则用数学学科的猜数字游戏、大数据计算等感受地球生命的平等;科学学科通过食物链情境图分析,了解部分物种灭绝的潜在危机;语文学科通过对《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大自然的启示》等篇章的回顾,让学生感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创新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是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中着眼于发现学生兴趣、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促进其个性发展,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具有自主、开放、创新等特点的课程。我们将拓展课程分为拓展性学科课程、拓展性综合课程两类。因为综合课程带来了课程的交叉地带、边缘地带,这往往最容易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也就成为我们的研究重点。
我校的主题学习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全校范围结合校园节日确定研究主题,二是年级组内根据学科内容确定研究主题。为使主题学习的“主题”有价值、方法讲科学,我们基于教材内容,尽可能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基于学生生活经验或知识基础,尽可能研究身边事或值得期待的事;富有开放性、趣味性、成果易于呈现。其中,综合课程的重点建立在对多个学科有比较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重点在于如何使学生确定研究方向、掌握研究方法。
(责任编辑:李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40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