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访谈对象简介:李学英,朝阳市第八中学校长,辽宁省十佳校长,辽宁省骨干校长,朝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朝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近年来,她分别在《中国教育报》《辽宁教育》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主编《用文学素养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等著作多本。自2012年担任校长以来,她创新管理理念,始终将学生的幸福成长放在学校管理与发展的重要位置。用“管理”为学生的幸福人生保驾护航,用“课程”为学生的幸福人生打好基础,用“文化”为学生的幸福人生指明方向,用“尽心尽力求善求美”的工作精神建设教师队伍。走动式精细化的管理、重构适合学生的课程、有温度的楼廊文化都已成为朝阳市基础教育的品牌。她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培育学校特色。学校的“分组联动”四位一体课堂教学结构”在全国骨干教师培训会上做示范课例,校本课程“泥塑”被教育部命名为中华传统艺术传承项目,朝阳八中也成为朝阳市综合实践活动特色校。朝阳八中已成为朝阳市教育系统的一面旗帜。
专家简介:冯旭洋,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育情怀。
冯旭洋(以下简称冯):李校长,您能介绍一下刚到八中时学生的情况吗?
李学英(以下简称李):我是2012年3月到八中任校长的,当时是16个教学班,在校生总数667人。学校位于城乡接合部,生源大多是城市务工人员子女和城乡接合部居民子女。生源地小学大多是离城远、规模小、条件差的小学。学苗底子不是很好,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特别严重,每年入学考试语数外单科成绩个位数的都有几十人,成绩最差的学科是外语,与城市中心校形成巨大反差。每个班级单亲、贫困学生占比在四分之一以上,学生的父母大多在为生计而奔波,无暇或不会关心学生的成长。
说个具体事情吧。刚到学校不久,一天,我发现校园草丛里竟躲着仨一群俩一伙的学生,他们看到我就玩起了捉迷藏。我“逮”住一名男生问究竟,他告诉我,他已经这样玩了三年,因为自己什么都不会,在教室里实在待不下去。到了冬天,厕所成了他们逃课最好的去处。他们宁可躲在厕所聊天,也不愿意回到课堂。看到这一幕,听他这样说,我的心真的揪了一下。后来,我对学生的在校生活和学习状态进行了认真调研。我发现,我们八中的老师有一个“雅号”,叫“研究生导师”,就是七年级50人的班级,到九年级时会有20%的学生不在课堂上了,剩下的80%还会有四分之一游离课堂、四分之一睡大觉,听讲的还不到四分之一,老师上课只讲给几个学生听,相当于带研究生了。我还发现,社区民警经常进校处理打架事件。学校围栏不得不一次次加高,以防止学生翻越。诸如此类的问题经常敲打着我的内心。
冯:面对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您带领教师做了哪些尝试?
李:我思考,面对这样一个受教育群体,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态度引领办学行为呢?既然学生走进了校园,我们就应该让他们成长为一个有尊严、有收获、有进步的少年。由此,我们开始重新思考学校的发展理念,最终确定办学目标是“育人第一、全面发展、体美特长”,校训是“和润于心、竞立于世”, “和”的根基是爱,“竞”的根基是责任。工作上力求“尽心尽力,求善求美”,师生都要“做最好的自己”。下面我结合学校管理、课程和文化三个方面,具体说说。
我们通过“管理”为学生的幸福人生保驾护航。
首先,借助沟通变校园为家园。和全体师生确定办学思想的过程,就是思想大解放、大碰撞的过程。一是通过沟通,让教师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我对老师们说,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辛苦,选择了八中就意味着失去了教那些能考上清华北大学生的机会。所以,与其抱怨,不如让我们一起来改变。培养考上985、211高校的学生是对社会的贡献,培养身心健康考上普通高校的公民也是贡献。二是要通过沟通,明晰基础教育的使命。基础教育其实就是良好、持久的养成教育。“养成了”,结果自然是好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一朵别致的花。无论他的出身富贵还是贫穷,我们都该有足够的耐心等他们开放。
其次,我们通过精细化管理让执行有效能。全校做好沟通之后,达成了共识,就是要注意细节,坚持有效执行。一是紧盯流程节点,让执行有效能。作为办学规模中等以下的校长,我认为更应该“盯小”。校长“盯小”,是指要紧盯流程中的关键节点,要“一盯到底”。教学中的备、教、批、辅、考是流程,关键点肯定是教,是课堂。校长要盯课堂。每听一节课,我都会跟老师交流5个方面:备、讲、懂、做、对。备课了吗?讲清楚了吗?学生听懂了吗?学生做了吗?做的对了吗?对于理科,做的对才是真的会;对于文科,写的对才是真的会。
由此,我对学校所有工作的落实都用五个等式去衡量和检验:布置工作+不落实责任人=0,落实责任人+不检查=0(不会主动做布置的事,会做检查的事),检查+不反馈=0,反馈+不整改=0,整改+不坚持=0。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坚持“布置+检查+反馈+整改+坚持+评比+总结”的流程。二是将常规做到极致,让执行有效能。精细化还体现在常规管理上。教职工工作纪律考勤每日通报,教学常规检查每日通报,班级管理量化考核每日通报,学校工作每周总结,大型活动必表奖。
这些理念和做法在学生身上得到了良好的反馈:一是师生关系不再紧张。教师心态平和、循序渐进地教,学生点滴积累地学,体会成长的快乐。二是学生变得阳光自信。以前,不学习的學生较多,一直处在逃避学习的状态,看到校长和老师就躲。现在学生完全是另一个状态,主动学习,主动跟老师问好成为日常,脸上绽放的是自信的微笑。三是丰富的平台搭建出多彩的生活。学生课堂推行“分组联动·四位一体”的自主学习模式。校本课程有十几个门类供学生选择,德育活动按照课程设计进行,有目标,有策略,有实录,有反思,有小结。
冯:学校发展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形成共识;二是有效执行。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一些学校的改革开始时轰轰烈烈,不久就偃旗息鼓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学校管理是如此,课程建设也是如此。接下来您能谈谈学校的课程建设吗? 李:好的。我们通过“课程”为学生的幸福人生打好基础。学校的课程建设也和管理一样,经历了一个发展和丰富的过程。
首先,借助“课程”让学生有事做。为此,校长要体现课程领导力。“国家课程学校化、地方课程综合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但需要学校开展自主设计,而且一定要结合学情、校情设计。比如,我们将国家课程音乐、体育、美术与地方课程人与自我相结合,开发出校本课程声乐合唱、舞蹈、校园足球、花式跳绳、泥塑等。学校现有国家课程15门,地方课程4门,校本课程20门,涉及所有学科。每一名学生都有必修和选修的校本课。这样,无论什么起点的学生,来到学校都会有平台、有期待、有事做。
另外,教师要体现课程执行力。只要我们的整体层设计要求明确,教师的潜力是巨大的。比如针对如何让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互补,七、八年级历史老师开发了“朝阳史话”;八年级的地理老师开发了“朝阳行政区划”,涉及朝阳交通现状、经济发展、地形地貌;七年级生物老师开发了“家乡动植物分布”,并最终把这些校本课程融入到了相应学段的国家课程中。
最值得一提的是美术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交互融合。通过对教师、学生、学校、社区资源以及家长资源等几方面开展的系列调查活动,我们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体系。比如,“泥乐园”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审美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近几年,学生的千余件作品已经布满了美术室和走廊中厅的展示架,赏心悦目,令学生有成就感,多名学生的作品在辽宁省中小学生泥塑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再如,“趣味综合材料表现”课程将环保理念引入教学,形成适合初中生课外活动的美术综合教育模式。
其次,通过“评价”让学生有尊严。评价是课程开发的重要一环,要树立“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课程”的理念。书本是课程,学习经历是课程,学生和教师本身都是课程。我们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一是抓“评价”的案例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分组联动·四位一体”。在教学中,我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在参与中体验探究、思维碰撞、合作互助、享受学习。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评价点拨是关键。学生学习品质的形成需要教师长期精准引导,而不是简单的“你很棒”。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构建获取知识的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结构,提升自主学习的品质和能力。为此,我们整理了《课堂禁语20条》《多元评价案例分析集锦》等,使每个学生在团队中找到生长点,并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二是抓“差异”的案例追踪。我们用“增值”来界定学生的进步值,把起点低但进步大的学生作为“差异性最明显”的案例。通过座谈、问卷、回访等多种形式探寻这些学生的成长路径。这些案例大致分三个层次:一是能够考入示范性高中的,二是能够进入中职学校的,三是进入社会工作的。
冯:在学校的管理和课程方面,学校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校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李:学校通过“文化”为学生的幸福人生指明方向。
我这里讲的文化是狭义的,主要指楼廊文化。首先,让每一面都墙渗透办学思想。我们坚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一是让每面墙都有设计感。设计思路强调 “做最好的自己”。楼层文化确立了五个主题:养成教育、科学技术、历史文化、理想前途和艺术长廊。通过设计,营造了“环境无暇点、处处能说话”的校园环境,形成了个性风格和人文精神融为一体的校园环境,增强了师生的向心力、凝聚力、荣誉感和自豪感。二是内容彼此关联。我们对楼层文化的布置是根据学生分布区域来设置的,充分考虑楼层间内容的连接和延伸,形成氛围和意境。比如,七年级学生在一楼,设计上重在养成教育;九年级学生在四楼,设计上重在理想前途教育。
其次,让每一个角落留下学生的印记。一是让作品有温度。八中教学楼内所有的装饰作品都是师生亲手制作完成,没有一幅是买的成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这些作品既是一种装饰,也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浸染和熏陶作用,还是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提高了學生感悟、发现和创造美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道德情操。二是让角落有回忆。通过设计,我们让环境生动起来,让校园每一个小角落都留有学生和老师的痕迹,让一个个富有创意、令人欣喜的细节不断地激活更多的思考和行动,让环境在温暖的氛围中有效而又持久地发挥育人功能。
六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了辽宁省行风建设示范校、辽宁省优秀家长学校、辽宁省体育艺术2+1项目先进学校等荣誉。学生人数也不断攀升。原来学生招不满,而现在是装不下。2012年,学校有16个教学班,667名学生;2018年是28个教学班,1618名学生。学生活动捷报频传,八中的泥塑课程被教育部命名为“中华传统艺术传承项目”。
都说幸福是一种感觉。我愿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幸福的能力,能够理解幸福、奉献幸福、体验幸福、享受幸福。而我们做教师的,就当一名奠基人吧。
访谈后记:
访谈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校长的信念、睿智与坚定,她和老师们是在用良知、智慧和使命守望着学生的幸福。著名学者内尔·诺丁斯说:“最好的学校是幸福的地方。生活在这些地方中的成人会认识到教育(和生活本身)的一个目的就是幸福,他们也会认识到幸福既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在理解什么是‘在幸福中成长’时,幸福的学生们将会快乐地抓住他们的教育机会,将会增进其他人的幸福。显然,如果学生们要在学校获得幸福,他们的老师也应该是幸福的。”
(责任编辑:李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41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