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对分课堂”模式下的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基于学院加大应用型课程建设目标,结合“对分课堂”教学特点,初次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实施了这种教学模式。通过改变授课方式,优化教学内容,细化考核标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证明,本学期该课程的教学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知识内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01-0223-02
   一、引言
  随着高校生源数量的扩大,高等教育的质量日趋下降,高校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热情低下;二是教师的授课方式单一,师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大学教育的目标既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和素质的培养[1],电类专业的一些专业课程,具有技术发展迅速、实践性强等特点,特别是数字电子技术这类课程应与时俱进,其教学目标着重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二、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逻辑性和自身实践性的特点。目前这一课程主要以板书进行“灌输式”的讲授教学,辅以指导完成验证性实验,这种教学模式理念陈旧,课堂不活跃,学生学习热情低下,师生之间的互动状况较差。作为一名担任数字电子技术教学多年的任课教师,发现我校本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教学形式单一。教师作为主导者以单向的形式向学生灌输课本知识,而且极尽详细完整,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对知识的主动获取能力。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缺少交流与讨论,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积极性欠佳。(2)实验类型单一。14个学时数的实验,有10个学时数的实验类型属于验证性,且与生活实际结合不紧密,因此学生很难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且与创新性实践培养目标相距甚远。(3)考核制度不合理。长期以来,本课程的考核以期末试卷为主,而平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比例低,所以学生不注重过程性学习环节,通常在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即使有的学生以这种方式通过了考试,实际上但对课程的精髓知之甚少。
  三、“对分课堂”教学优势
  “对分课堂”[2]是张学新教授提出的改变传统教学的一种模式,打破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活动,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用于思考与讨论,学生通过充分的知识内化,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分易”为“对分课堂”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的网络教学平台,给予师生一种全新的课堂体验。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教学课件,通过电脑版“对分易”发送给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一定的任务,在课上小组深入讨论学习,课后师生互动答疑。(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分课堂”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充分内化吸收,然后合作讨论,最后进入实践环节,如让学生在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电路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新性地设计实验并验证。(3)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动手能力的提高。电类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对分课堂”能给予学生课堂上及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机会[3],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动手能力的积极性。
  四、“对分课堂”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太原工业学院电子工程系二年级本科生数字电子技术实施“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以往相比,做了三方面改革。
  (一)优化教学内容
  1.理论内容。数字电子技术课程50个理论学时,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把本课程必备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如教材的第二章集成逻辑门电路,过去讲解6个学时后学生还是不理解,本学期略过门电路的内部结构,只用2个学时讲解逻辑门的外部特性、功能与使用注意事项,课后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自学,再安排1个学时的课堂讨论与答疑。这样共3个学时的教学,学生普遍反映能够独立完成习题。
  2.实验方面。数字电子技术课程14个实验学时,以往的实验设立了7个教学内容,6个是验证性实验,1个是较简单的综合性实验。本学期对实验内容与类型做了较大的调整,14个学时的实验全部设立成设计性实验,分为6个不同的内容,分别是:门级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实验;中规模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实验;触发器应用实验;集成计数器设计实验;移位寄存器设计实验;综合应用设计实验。前5个分别是2个学时,由两位同学一组在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箱上合作完成,最后一个是4个学时,由每位同学单独完成,主要检验学生通过前几个实验对本课程涉及的电路原理与应用的掌握程度。
  (二)改革教学方法
  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均打破教师的主角地位,而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倾听者。理论课上只讲学习目标、知识框架、重点难点、逻辑关系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较多的细节留给学生独立学习,并且经过一定时间自主学习再到课上深入讨论分析,最后学生点评,教师总结。课后学生完成作业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
  (三)细化考核标准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课堂参与互动的热情,加大过程性考核力度。学生课上每一次参與的活动都有相应的得分,在“对分易”平台上参与完成的任务也有相应的得分,均计入期末成绩,这种体现过程性的考核原则给学生一定的公平性,同时亦能督促学生注重平时学习的积累。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中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下学习,课上参与讨论,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了学习效率,改善了教学效果。实施“对分课堂”进行教学,以理论课教学为例,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上讲授,这是关键。在对分课堂上,教师讲解基本概念、知识框架、重点难点,但不穷尽教材内容,未讲的内容布置给学生课下完成,并将课前精心制作的PPT及其相关的学习资源一并发送给学生用于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师的精讲留白把握了章节的基本内容,理解了重点、难点,再参考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大大降低了学习难点,有利于学生开展独立自主学习,并能讓他们从中体会到一定的成就感。
  第二阶段,课下自主学习,这是根本。这一阶段是在教师进行完课堂讲解之后要求学生进行的课下学习。学生在学习时,依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如教师布置了三个任务:想一想、考考你、帮帮我。其具体要求如下:(1)想一想是针对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撰写读书笔记。(2)考考你是列出认为自己理解较透彻,但其他同学可能存在困惑的问题。(3)帮帮我是列出自己存在疑问的问题。
  第三阶段,课上交流与讨论,这是保证。这一阶段,教师作为引导者和倾听者,学生经过自主学习之后回到课堂,先在小组之间交流与讨论,然后在全班和教师之间深入地交流讨论。这种活动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讨论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4]。
  第四阶段,课后巩固提高,这是补充。这一阶段学生对以上三个阶段的活动进行了总结,并完成课后习题。教师通过批改作业获得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再去完善课前的教学资源,这样同一内容经过课前、课上与课后一系列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分课堂”克服了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不足,提供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还能拓展教师的思维,实现“教学相长”。当然,会遇到学生不提问、不参与讨论、教学进度变慢等各种问题,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教学艺术,采取多样化的形式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1]高玉蓉,李晓培.博克的大学教育目标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启示[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19(4):147-150.
  [2]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3]刘玉春,豆桂平,程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工科实验课程中的运用研究——以“信号与系统”实验课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7):97-99.
  [4]王东云.电气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8):132-134.
  Based on Practical Teaching of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under the Mode of "PAD Class"
  LIU Qing-fang,JIAO Dong-li,ZHAO Yong-qiang
  (Taiy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Taiyuan,Shanxi 030008,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ollege's goal of increasing application-oriente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D class",this teaching mode was firstly implemented in the course of digital electronic technology.By changing the teaching method,optimi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refining the assessment criteria,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have been fully mobilized and their thinking of innovation ability has been improved.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teaching of this course has achieved the expected effect in this semester.
  Key words:"PAD class";teaching mode;internalization of knowledge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11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