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课程是研究生教育之本,课程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保障。在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中,应明确学科培养目标,发挥学科特优势色,不断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以多种教学方式,为课程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标准和督导体系,确保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质量的稳步提高。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课程建设;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0)01-0109-04
   课程是研究生教育之本,是学校按照一定教育目的所构建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课程建设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保障,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学质量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美国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认为,任何课程建设都应包括以下四个问题:为什么教(或学)?教什么(或学)?怎样教(或学)?如何评价教(或学)的效果?实际上是从目标、内容、组织和评价四个方面,说明了课程建设的实质及重要性。
   2016年西北民族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本着以一级学科为基础、二级学科为核心的原则,整合原本分布在文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藏语言文化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六个二级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统一制定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因此,如何设置课程目标、安排课程内容、实施课程方法、检查课程效果,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和大胆改革,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及时总结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中的得与失,以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一、明确学科培养目标,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
   西北民族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于1979年获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2011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资格。目前拥有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现当代文学、古典文献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七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一支以汉、蒙、藏、维等多种民族语言进行教学与研究的教师队伍。2016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遵循具有一级学科授权的学科专业,按一级学科修订培养方案的原则,按照《西北民族大学关于修订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2015年)》,结合教指委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委员会指导文件,在参照其他高校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和科研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西北民族大学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16版),明确了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学分要求与考核方法等一系列相关内容,在整合学科方向、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学科特色等方面狠下功夫,目前已建立起较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2018年学校开展了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的自我评估工作,通过自我检查、自我评估,结合评估专家提出的改进意见与建议,在进一步明确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首先,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基础出发,精心设置学科平台的专业必修课和学科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例如,在学科平台开设了文学理论与方法、语言学理论与方法、中华多民族语言文学经典研究、文学与文化传播四门专业必修课。其次,结合各二级学科所属院系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例,经过本次修订,开设了包括诗经楚辞研究、史传文学研究、唐诗研究、河陇文学与文化、敦煌文学文学专题研究、明清文学家族专题研究、古代少数民族作家研究等十余门專业选修课程,基本完成了“坚持一级学科,凝练培养方向”的课程设置要求。
   西北民族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侧重民族语言及其应用研究;文艺学在注重文艺学一般原理研究的同时,突出文艺美学及西北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研究多民族文化交流背景下的古代文学、民族史诗学、西北地域文学和古代少数民族汉文学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通过对比少数民族文学与国外文学、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少数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进行跨语际、跨国界的比较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蒙古语族方向重视卫拉特语言文学及蒙藏文化关系等研究;藏缅语族方向致力于藏语言文学、敦煌古藏文文献、藏族文学与藏传佛教文化等探究;突厥语族方向则集中研究突厥语诸民族口头文学、古代语言文字(突厥鲁尼文、回鹘文、察合台文)文学等,这些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奠定了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坚实基础,成为开设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有力保障。
   二、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是教学的核心,应从研究生培养的整体目标出发,立足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前沿动态,合理设计,精心安排,不断丰富课程内涵,拓展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其学习与研究的专业高度。单门课程仅是课程体系的一个点,还应将各门课程由点连成线,最终统筹为课程体系的面。目前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以本学科的知识体系为基本框架,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别下,按照一定比例开设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并安排一定的实践环节,以此落实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近年来,为推进课程建设,激发硕士研究生导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西北民族大学专门设立了“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生示范性课程建设项目”等,这些项目的设立与实施无疑推动了硕士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逐步提高,但在课程建设方面尚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重视单门课程(主要是必修课)的建设,而忽视了包括选修课在内的课程体系建设。有些课程的设置仅仅满足了导师的主观意愿或科研兴趣,不是“因需设课”而是“因人设课”,这种随意性和局限性,显然缺少课程建设的整体性思考。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在优化单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性与综合性、基础性与前沿性、灵活性与主体性、层次性与实践性的原则,加强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随意,重视学科知识的有机衔接,将最新的学术动态引入课堂,形成内容完整、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1}所以,在调整课程结构时,一方面应将目前研究生示范性必修课的专项建设,扩大至选修课的专项建设,最终形成对课程体系的统筹规划和整体建设;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选修课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加大选修课内容的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以西北民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为例,目前单门必修课的建设,有的已告一段落,有的尚在进行中,下一步如何从宏观的角度继续完善课程体系,有效衔接课程之间的内容结构,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前沿性和实践性,开发跨学科类课程,增加研究方法类课程,将是今后课程建设应当高度重视、持续努力的方向。希望通过阶段性的课程建设,在每门课程都具有明确的课程目标、稳定的教学内容、合理的必读书目、灵活的教学方式与严谨考核方法的基础上,构建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体系完备且具有实践性的课程体系。    三、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探究式学习
   目前中国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的授课方式,多采用教师课上讲授、学生课下自学的方式。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不易达到研究生教育以“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和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目标要求。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出现了以考试分数代替能力和素质考查,造成个别研究生在考试中混学分、在毕业论文及答辩中蒙混过关的心理,缺乏学习和研究中的挑战与创新精神。为此,研究生阶段的教学不应该拘泥或满足于一种既定的思想或观念,应当提倡课程和课堂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应打破传统的导师拥有较强的话语权、学生处于被动的学徒式模式,形成平等交流、教学相长的新型模式。正如学者所言:“对于研究生阶段来说,课程知识并不是终极的真理,课程知识不仅是学习者识记、理解、掌握和应用的对象,也是学习者质疑、批判、反思和修正的对象。因此,研究生教学应突显内容的学术性和研究性,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案例式、以问题为本等丰富的教学形式,采用以“解决问题”为切入点,以“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课程教学和课题研究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新模式。”{2}由此说来,课程教学既不能过分依赖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也不能完全依靠学生课后的自学,而应将课上和课下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扩大学习的范围,从知识的三个层面进行学习和思考,即“第1种知识是有内在价值的专业基础科学知识,第2种知识是,该学科领域先进的有突破性的前沿知识,第3种知识是一些跨学科的知识内容。”{3}而这三种知识的获得,应由师生在课上课下共同完成,也就是说教师的课堂讲授应促进学生的课下阅读,学生的课下自学也应在课堂上得以明确和丰富,所以诸如中华多民族文化经典导读、文学与传播等学科平台课程就应当特别重视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不仅引导学生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还应加强对研读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进入自学状态;在课堂的师生交流讨论中,一方面应加深对主题内容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还应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解除疑惑,在学习中增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校一年一次的“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求知杯学术论文大赛”,积极参与研究生学术月、研究生学术年等活动,通过学术思考和科研实践,开阔其学术视野,启发其创新思维,增加其锻炼机会,培养其创新能力。
   四、通过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能力
   硕士研究生在入学之初,大多数学生难以确定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课程,布置其阅读大量书籍,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学术兴趣点,帮助其确定深入研究的方向。教师还应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爱好,有针对性的制定出适合个性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培养方案,特别是利用课程中的主题讨论,通过分析论辩,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其找到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发力点。以西北民族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建设为例,目前有些课程的教学尚停留在平面式扩展本科阶段的课程内容,与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中对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尚存在一定差距,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针对目前研究生課程建设中的薄弱环节,我们一方面应夯实专业知识和专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进行严格的科研训练,找到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的结合点,以问题为导向,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从事科研的兴趣和能力,即“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色,在课程教学中以‘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为宗旨,由注重确定性知识的传授向注重不确定性知识的传授转变;在不确定性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反省能力,从而达到研究生课程教学由传统注重知识的传授向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的转变。”{4}以此实现研究生阶段以学科研究为特点的培养宗旨。
   五、规范课程评价标准,建立长效保障机制
   课程评价标准和体系是确保研究生课程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和督导体系,形成较为完备的分析、评价和反馈制度,才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建立合理的课程评价标准。在课程目标与学科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前提下,研究生课程评价标准应与课程目标紧密相联。课程评价标准要对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前瞻性提出要求,要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素质和技能的培养。同时教师的教学态度也应是衡量课程的重要标准,避免个别教师认为研究生课程的灵活性大、不认真备课、随意更改课程内容的现象。
   其次,重视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在单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应当从课程改革立项之初,就加强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课程评价等方面的规范与指导,特别是从知识、能力和素养三个方面衡量课程教学与改革的效果。及时了解课程建设的发展动态,避免诸如因项目负责人工作变动等原因,而影响课程建设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以保障课程改革的有序进行。
   再次,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单门课程的评价标准是保证课程质量的关键所在,其评价体系应包含对课程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等多方面的评价,与此同时还应结合教师自评、学生评价,以及同行专家、教学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等多方面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与监督职能,形成多方位、立体化的评价体系。
   最后,总结推广课程改革的经验。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通过教师、学生、同行专家和教学督导等多个渠道,能够及时了解课程教学的状态和效果。对课程建设已经结项且效果优良的教改项目及项目主持人,应当加大宣传和奖励力度,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其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发挥其示范作用,以增强广大教师自觉参与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识,以教改成果促进课程建设,达到课程教学与教改水平的双重提高,形成以科研反哺教学、提升课程质量的良性循环。
   总之,西北民族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虽然在整合学科方向、发挥特色优势等方面作了不少工作,但仍须进一步转变研究生培养的教育理念,通过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为大幅度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潜力而不懈努力。   ——————————
  注 释:
  {1}刘远风.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学术能力培养——以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综合技能课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5,(05):64.
  {2}郭海燕,石中英,王远,魏遵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措施与反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28.
  {3}章丽萍,金玺,顾建民.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理念到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07):68.
  {4}章丽萍,赵张耀,徐敏娜,叶恭银.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塑与优化——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6):38.
  參考文献:
  〔1〕刘远风.研究生课程建设与学术能力培养——以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综合技能课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5,(05).
  〔2〕郭海燕,石中英,王远,魏遵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措施与反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
  〔3〕章丽萍,金玺,顾建民.研究生课程建设:从理念到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3,(07).
  〔4〕章丽萍,赵张耀,徐敏娜,叶恭银.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塑与优化——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6).
  〔5〕宋娟.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03).
  〔6〕罗国华.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8,(04).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Thinking and Exploration o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ostgraduate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Course at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s an Example
  LIU Jie
  (School of Literature,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Lanzhou 730030,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s the foundat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c guarantee for graduate training. In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ster's degree program, the discipline training objectives should be clarified, the special advantages of the discipline should be brought into play, and the course content should be continuously optimized to improve the course system;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with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ensure a steady improvement in the qualit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postgraduate courses with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urse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supervision systems.
  Keywords: Postgraduate Course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42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