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游戏活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游戏活动就是指教师结合小学生喜爱游戏活动的心理特点,在总结游戏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将游戏的情境性、趣味性以及参与性等特点融入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游戏氛围中掌握知识技能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游戏活动是一种非常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策略,其既能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带给学生愉悦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不妨巧用游戏活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游戏活动;课堂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组织学生展开寓教于乐的学习活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进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字词游戏,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汉字和词语是语文基础知识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传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基本上都是通过一遍遍的书写加以记忆,学生的学习效率比较低下。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不妨组织学生展开趣味十足的游戏活动,从而带给学生愉悦的学习体验。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头脑风暴”的学习活动。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汉字、词语积累,他们脑海中已经构建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将他们积累到的字词知识表达出来,从而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如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两大组,然后在黑板上写出“高高兴兴”的词语结构,组一的学生要在黑板上写出类似的五个词语,然后换成组二学生,同样要写出五个类似的词语,但是不能与组一的重复。小组学生可以提前准备好大量的词语,哪一组学生最先写不出词语,另外一组学生就获得胜利。当然,教师可以将“高高兴兴”的词语换成“百发百中”的词语结构,换成“白嫩嫩”的词语结构,换成表示看的含义的词语等。教师还可以将头脑风暴的主题换成是写一个汉字的形近字或者同音字,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复习引导。
二、语句游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小学阶段,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的字词知识,还要学习不同的语句变化、句子仿写以及修改病句的相关知识。尤其是修改病句,更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很多学生容易出错,教师不妨创设游戏化的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教师可以把病句修改的练习活动当作医生给病人看病的情景。医生给病人看病的第一步就是要判断病人的病情,然后才能对症下药。那么医生如何才能够判断清楚病人的病情呢?医生凭借的是专业的医学知识,医生的脑海中要熟悉各种病情的各种症状。所以学生也要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了解各种句型有可能出现的错误情况,然后才能在练习活动中展开准确的判断。如病句修改中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词语重复、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前后矛盾等。然后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语句中容易出现哪些重复性的词语,词语之间如何搭配运用等。
其次,教师可以将语句仿写活动创设成学生的“魔法变变变”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魔法师,仿照例句的形式尽可能地变化出更多的语句。如“人们都爱秋天,爱它的天高气爽,爱它的云淡日丽,爱它的香飘四野。”那么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写作主题,如人们都爱莲花,都爱春天,都爱夏天,都爱冬天,都爱荷花等,并结合各自的特点,仿写成更多的句子。
三、阅读游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同样是语文科目中非常重要的学习活动,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该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阅读考核的是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其既考核学生的基本字词知识,又考核学生的语句理解能力。如果教师能够将阅读活动与游戏活动有效结合起来,那么就能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文本表演活动。很多文本内容的故事性比较强,所以学生可以通過情景剧的形式将其表演出来。如寓言故事《掩耳盗铃》,学生就可以分别扮演偷铃铛的人和捉偷铃铛的人,从而将整个故事内容生动逼真地表演出来。还有课外方面的读物,如学生在课外阅读了《追踪小绿人》,那么学生可以分别扮演其中的童话人物角色,并将其中的精彩片段表演出来。无论是课内的阅读文本,还是课外的阅读文本,学生均要在熟悉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上展开表演,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文本理解能力均能得到有效提升。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朗读竞赛。朗读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而且朗读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情感主旨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产生与作者心灵相通的感受,从而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展开字词游戏、语句游戏和阅读游戏,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下构建系统的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李苏琴.小学语文教学与游戏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3).
[2]赵彦虎.游戏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结合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16).
编辑 王彦清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82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