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巧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景莉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更多地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不断地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语文教学应立足课堂,凸显语文教学的“语文味”,而电教手段的运用会让语文教学“如虎添翼”,插上飞翔的翅膀。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现代教学媒体 合理运用
  
  人类的进一步知识化和社会的进一步信息化,构成了未来时代的两大趋势和需求,这使中国的传统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教育的现代化势在必行。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恰当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电教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巧妙地进行视、听、画、想等多种形式的形象化教学,形象、直观、生动地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自由的气氛中接受知识,爱学、乐学,达到学会的目的,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使语文学科的素质培养落到实处。
  一、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并易于接受,而抽象的语文知识则不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且单调刺激的注意稳定性很难维持很长时间,要使学生较长时间地维持注意的稳定性,必须使注意对象有变化。因此,须借助电化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美丽的南沙群岛》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介绍了南沙群岛美丽的风光和富饶的物产,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南沙群岛的赞美与热爱之情。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南沙群岛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南沙群岛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南沙群岛去做一次愉快的旅游。学生兴致盎然。“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眼睛”。然后,我按下录音机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让学生感到真的乘着飞机来到了南沙群岛。学生一睁开眼睛,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南沙群岛的美丽景色,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南沙群岛的岛屿真多啊,南沙群岛真迷人啊……学生置身于南沙群岛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运用电教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二、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帮助学生对知识加深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我在学生难以理解之处,用计算机随机插入录像画面并定格,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具体的事物,增加学生感知认识,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的镜头、“微风吹拂下的白荷花”的场面,让学生亲眼目睹了荷花池如诗如画的美景。这样“想象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的景象”这一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
  儿童的情感是易被激起的,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深刻、更丰富、更生动。老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更会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中,达到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多媒体技术无疑能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觉效果。《歌唱二小放牛郎》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广为传唱的一首叙事歌曲,曾经感动和激励了无数人,但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由于年代久远,要想让他们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是何等不易。我在上课开始,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用哀婉动人的歌声拨动学生的心弦,先做感情上的铺垫。“扫荡”一词,学生根据已有的感性经验,知之甚少,而这一词则又是理解文本体验情感的关键所在,我利用电影剪辑形象直观地展示了敌人对中国采取的“三光”政策的野蛮及残暴,为学生仇恨敌人打下了感情基础。最后,我再一次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渲染了“牛儿还在,英雄已逝”的悲壮气氛,把整节课推向高潮。学生的心里充满了对敌人的愤恨,对二小的无限敬佩之情。
  四、触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其主要特征是发散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思维的发散性主要表现为流畅、变通和独特。多媒体以艳丽生动的画面刺激学生的器官,以活泼动态的生活情景吸引学生,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
  教学《雾凇》一课时,我播放录像: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赞叹。学生看过录像,体会到雾凇的琼枝玉树、雾凇的千姿百态以后,让学生看着画面练习说话,培养发散性思维: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些什么?假如你是歌唱家,你会唱些什么?假如你是……你会……这样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发展,从而培养了创新思维。
  五、感受音乐,开启学生的感情闸门
  在教学中运用音乐,可以使不少内容变得生动,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课文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生动记录了阿炳热爱音乐,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故事。音乐记载了阿炳苦难坎坷的一生,但是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很难领悟文章的中心。因此,我在课堂中多次采用了音乐,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中。出示课题前,我先播放《二泉映月》,让优美凄苦的乐声把学生的深思凝聚起来,带入一个优美的意境中,接着引入课题。在精读感悟第五自然段的时候,我自己配乐朗读,让学生找描写全省的句子,想一想这泉声告诉人们什么?在指导朗读后的齐读时我也用了音乐做背景。整节课,优美的二胡声不时在教室里回荡,也在同学们的心中回旋。学生闭目倾听,那哀婉连绵的二胡声,一声一声叩击着他们的心,他们有的心痛,有的感慨,有的愤怒,有的怜悯,百感汇集于心,只叹不能亲自来到阿炳的身边,看一看这位苦命而又抗争的卖艺人。
  总之,电教手段以其形、声、色、情的优势将教材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受到了美的熏陶,更好地掌握了语文知识。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而且能不受时空的限制,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电教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益,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01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