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中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一直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模块之一。本文针对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希望广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规范教学目标表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课外资源利用,做到知识技能与情感相融合,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目标;情感体会;质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当今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育不断提升对语文学习能力的要求,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则显得尤为重要。其中,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选择也一直是人们争议最多的教学模块。然而,课堂上关于阅读的教学只是初步引导学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阅读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增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明白文章的主要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对文章内容进行内化,将文章与自己体验相碰撞融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想要实现“言意兼得”就必然要关注言语表现及言语运用的方法。记叙文、说明文、散文等文章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结构和语言表达特征,需要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无论教师在教学中采用怎样的教学手段,教得有多么的好,学生如果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学会自主阅读,教学的效果永远不会得到提高。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班级中的老师和学生要相互配合,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一、针对教学目标的优化策略
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及写作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综合素养,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仍然以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为目的,侧重于知识点和考点的讲解。由于思想上的认识不足,对学生的阅读教学也是流于形式,选择的阅读材料不符合小学生思维习惯,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必须制订明确的教学方案,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教学,打造高效阅读教学课堂。
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整合化目标设计和目标表述的规范具体化是必不可少的。整合化目標设计要求教学过程中应将技能、知识以及情感相结合,避免产生教学内容割裂的现象以及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产生偏差。而规范教学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得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情况及能力有具体的衡量的依据。
二、针对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内在动力,阅读教学的关键也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课堂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学习欲望。例如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景,通过音乐和视频动画等使学生身临其境般的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意境,通过多个感官体会,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获得探究认识的乐趣、提高学生文学审美水平,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二)引导学生进行质疑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进行自我理解和探究后产生的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体现了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可贵的创新意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上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中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上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没有思考和质疑的机会,导致其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逐渐丧失,依赖老师的讲授和识记,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作为课程改革的践行者,我们应该把关注点从课堂真正转移到学生身上,积极营造人本、民主、自然的课堂教学环境,我们要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用正确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以阅读填充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心理,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抓住学习思维的质疑点。教师在教授课程时适当留白,在教学过程中不必要把所有知识细节都给学生讲得清清楚楚,而是要给学生留有质疑的平台,并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见解,突破自身思维的局限性。而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调节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不可直接公布答案,而应该先充分肯定与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探索,主动思考推导答案。在学生回答错误或答案不完整时,教师不可急于否定,而要引导学生由此展开讨论和探究,给他们提供二次质疑的机会,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自由表达,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能力,深化认知,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抓住情感体会的融合点
语文教材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知识背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发掘,促使学生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景,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因此,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抓住学生情感体会的融合点,让学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的想法,将课文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如对文中带有情感色彩的词和句子进行着重讲解、提问,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语文阅读学习的效率。同时,应该拓展学生的阅读宽度,通过一篇课文或一个知识点的融合拓展出更多的读物,以此营造一个更加博大、厚重、高效的群文阅读新时空,从更高的层面上实现孩子们视野和认识上的融合。而在群文阅读活动中,对照、比较和相互验证的阅读手段不仅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同时有效提升了学生自主建构阅读的能力,滋养了学生的品性、情感和精神,让孩子们在文章阅读积累数量无限加大后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和精神素养。
三、针对教学内容的优化策略
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是经过教育部门审定,精心挑选而成的,设计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教学初期,我们应坚持使学生使用统一的课本,即现行教材进行学习。比如,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多课文讲解的都是自然之景,让同学们认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然而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尽管教材中的课文和插图为学生展示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但这都是有限的,想要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了解自然,还是远远不够的。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应该局限于教材,还应考虑到课外阅读。课外资源所具有的重要价值是一些语文老师还未真正地意识到的。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可以把课外的资源当作教学的小测验,这也是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之一。现在正大力提倡本土化的教学,而这种做法正好遵循了学生的学习经验,是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再教学,不但提升了语文阅读的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有着很大帮助。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利用课外资源。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参与者、点拨者、引导者,应尽量做到不限制学生思维,不强加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喜好于学生身上。如何将教学内容设计好,使教学内容梯度化是学生学习新知识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思考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的教学内容设计在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遵循了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的规律与特点,使课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旭明,冯渊,龙祖胜,等.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语文建设,2014(22).
[2]代顺丽,王荣生.语文阅读教学有效问题的本质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4 (8).
(编辑:张晓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21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