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轮滑课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体育是学生提升身体素质,掌握运动知识,树立终身运动意识的重要学科,在教改背景下开展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活动需教师调整育人思想,端正教学态度,做好教学规划,有效输出体育知识及相关技能,确保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相关内容,还能将其应用在生活中,通过科学运动、健康运动锻造强健体魄,通过开展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活动助推学生健康成长。通过探析小学体育教学进程中轮滑课教学方略,以期提升小学体育教学综合成效。
关键词:小学体育;轮滑课;教学
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进程中开设轮滑课具有如下价值:第一,锻造强健体魄。轮滑运动可提高学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等系统功能,使学生耐力、速度、力量、灵敏度均有所提升,尤其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学生意义深远。第二,充实体育教学内容。轮滑技术相对容易掌握,运动设备便于携带且价格相对亲民,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开设轮滑课可充实教学内容,丰富体育育人方式,落实教改目标。第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轮滑具有竞技性、趣味性、技巧性、艺术性,为此可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践行立德树人理念。基于此,为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完成教改任务,探析小学体育教学实践进程中轮滑课程实施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学体育中开展轮滑课教学的要点
1.学生
基于不同年龄段小学生大肌肉群发展不尽相同,对体育运动的理解存在差异,为此小学体育教师需根据学生的运动特点、兴趣爱好有效开展轮滑课程。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需以培养学生轮滑兴趣为导向开展基础性较强的课程,对于已经掌握基本技能及运动知识的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适当融入技巧性、艺术性较强的轮滑课程,鼓励学生挑战自我、创新实践,继而提升学生轮滑课程学习的有效性。
2.教材
当前以体育教学为导向的轮滑课教材较少,为此体育教师需创设“校本化”轮滑教材,突出本校轮滑教学特色,优化配置本校体育教学现有资源,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轮滑课,保障其与体育教学总体规划相适应,符合新时代体育课程标准,有效提高小学体育轮滑课质量[1]。
二、小学体育中开展轮滑课教学的阻力
1.教学思想陈旧
有些体育教师在开展轮滑课时仍习惯面向学生灌输相关技巧及专业知识,使学生无法主动吸纳轮滑知识,被动进行实践训练而感到学习、训练枯燥乏味,很快丧失学习热情,不再期待轮滑课,降低小学体育中轮滑课质量。
2.轮滑课缺乏贯穿性
有些体育教师将轮滑课视为体育训练的“调剂品”,教学实践行为较为盲目,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无法充分运用体育教育资源,影响轮滑课教学实践成效。
3.轮滑课教学创新力度较弱
优质教学方法是输出育人资源,达成教学目标的载体,一旦教学方法不夠科学将直接降低育人质量,为此小学体育教师需在总结轮滑课教学经验,开展教改活动进程中反思其教学方法可适性,通过教研应用新型轮滑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创新点燃学生轮滑知识及技能学习热情,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使小学体育中轮滑课教学得以顺利展开[2]。
三、小学体育中开展轮滑课教学的方略
1.革新体育教学思想
首先小学体育教师应推行STEAM育人思想,挖掘轮滑艺术性、竞技性、技巧性、趣味性,使学生在轮滑过程中发现体育之美,感受运动乐趣,树立终身体育运动意识,继而推行立德树人思想,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小学体育教师需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引导学生,创设学生本位轮滑课,使轮滑教学更富人性化。
2.赋予轮滑课教学贯穿性
一方面根据学生年龄、身体发育特点、认知能力,以1~2年级、3年级、4~6年级为基础编设轮滑课程,循序渐进地开展轮滑教学,使教育思路更清晰,教学目标更明确,教育资源更充足;另一方面根据理论知识、轮滑技能、运动价值,立足所教群体创编教程,渗透立德树人思想,使学生在轮滑进程中收获颇丰。
3.加强轮滑课教学创新
例如,教师在讲解轮滑理论知识时,可采用“理论结合实践”教学方式,配合动作演示、学生示范、图片讲解、视频探讨完成理论知识讲解教学任务。再如,为培养学生竞技精神、团队精神、坚持不懈等优秀品格,体育教师可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轮滑比赛,鼓励学生组建“轮滑社团”,使轮滑运动成为校园新风尚,在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中提升其轮滑能力,教师则根据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予以讲解,使轮滑课教学更具有效性[3]。
综上所述,轮滑在小学体育中具有完善育人体系,指引学生全面发展等积极意义,为此教师应革新体育教学思想,赋予轮滑课教学贯穿性,加强轮滑课教学创新,助推体育教育事业与时俱进,使学生得以接纳轮滑,在轮滑中感受乐趣,主动开展轮滑活动,使轮滑课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婷芸.轮滑运动进入小学体育课堂的可行性分析[J].新课程(上旬),2018(9):18.
[2]简敬东.小学开展轮滑课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新课程(上旬),2018(4):102.
[3]申霖,范日辉.轮滑校本课程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影响作用的实验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9,38(2):55-58.
编辑 谢尾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86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