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命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积极构建“生命化”课堂,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科教师上好每堂课,使道德与法治课堂返璞归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本源。教师在课堂教学聚焦“生命”,尊重生命,激发学生生命意识,通过“生命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点亮生命本源心灵之光,助力学生健康成长。结合“生命化”课堂的概述,探究“生命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策略,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供一定参考,促使课程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丰富小学生的生命体验,促进师生和谐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命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构建策略
   “生命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属于重要本质,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必须坚持定准目标、联系生活、转变角色、追求真实的理念,侧重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保护生命的意识,并通过多种教学途径丰富学生个人生命体验。为了有效发挥“生命化”价值和作用,有必要深入探究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构建“生命化”课堂的策略,使课堂成为师生心灵碰撞、生命互动的重要场所,帮助学生感悟真理、获取知识。
  一、“生命化”课堂概述
  所谓“生命化”课堂,指的是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内容,从多个层次体现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贯穿生命化教育理念,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挖掘其生命潜能。要构建“生命化”课堂,就要在各方面教学内容中充分体现尊重生命,尊重并保护个体差异,加强人性化管理,重视教师、学生的长久发展。同时,“生命化”课程在构建中,要积极创设生命化课程内容,丰富生命教育资源,润泽生命,强调交互体验,在主动参与和平等对话基础上,点亮生命。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积极构建“生命化”课堂,不仅有助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师生树立正确生命觀,实现长久发展。为了充分发挥“生命化”课堂价值,有必要深入探究“生命化”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策略。
  二、“生命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构建策略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生命发展需求
  构建“生命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要在课堂上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以此为前提,促进学生生命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生命碰撞和交流的过程,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对学生加强关怀和关爱。为了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深入挖掘学生内在优点,提升学生的自信和自尊,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优点,并意识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欣赏,从而提升自信和自尊,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师生关系进一步融洽、和谐地构建。挖掘学生优点可以从学生一次微小的进步,或者一次勇敢的发言,或者一次细小的举动等方面,重点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和态度。如在《干点家务活》这一课堂内容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树立爱劳动和帮助家长做家务的意识,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表演。对于主动举手参与表演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认可,引导学生大胆表现自我,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学生在扮演妈妈这一角色时,回想妈妈平时在家里会打扫卫生、洗菜、做饭、洗衣服等,学生一项一项地表演,整个过程感受到妈妈平时做家务的辛苦,自己如果力所能及地为其分担一点家务,就能减轻妈妈的负担,在体会做家务的辛劳之后,学生会树立做家务的意识。在情景表演之后,教师可以着重表扬一下平时性格内向但勇于参与情景表演的学生,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让其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信任和支持,体验成长的快乐,促进师生和谐、平等关系的构建。
  2.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向生活“取样”。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构建“生命化”课堂,需要为师生营造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场所,唤醒并激励学生的生命意识,使学生增强对生命的热情感受。教师在打造“生命化”课堂过程中,要重视营造感性课堂,积极创设生动、逼真的生命教学情境,促使学生通过融入生动的教学情境,提升知识构建积极性,主动感悟生命价值和意义。如在《我们的校园》这一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知识讲解之前,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有关校园生活的视频,视频中显示学生在学校环境下高高兴兴地学习知识,认知新同学、新老师,并在课间愉快地做游戏,师生、生生都愉快、自由地相处。学生通过联想自己的学校生活,对有关知识内容产生学习兴趣。在生动化情境创设下,小学生快速融入新课学习中,并主动积极地介绍自己,向同学和老师表达自己在学校生活的感受。教师借景生情,以理激情,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逼真生动的课堂情景教学活动可以让课堂“活起来”“趣起来”“轻松起来”,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通过实践活动的体验,让学生体会活动背后深层的道德意识,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境界。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充分调动了自身对生命的热情,并对学校、同学和老师加深了正确认识,逐步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消除新入学的不适感,对学校各种事物产生积极情感,更快、更开心地融入校园生活。 
  3.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唤醒课堂生命意识
  小学生喜欢自由并且天真活泼,教师在构建“生命化”道德与法治课堂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学情和认知特点,为学生营造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需要教师坚持因势利导的原则,为学生营造更多的自由活动机会,调动学生自由想象和自由创造因子,解放小学生内在生命,强化学生生命意识。如在《上学路上》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观看课程微视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地发表看法和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作出一定引领即可。教师可以先为学生示范:在视频中,我了解到很多交通标志的含义。之后,结合交通标志的图解和说明,向学生展示并总结。在教师示范之后,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形式,从自己的角度选择一个观看点,表达自己对视频的见解。整个交流活动中,学生有足够的空间表达自己的所观所想,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纷纷表达自己观看视频之后的看法,增强了课堂生命力,活跃了课堂氛围,促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4.构建开放性课堂,加深学生对生命的理解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构建“生命化”课堂过程中,要积极构建开放性课堂,基于教材内容,积极拓展更多知识,延伸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将有限的课堂空间延伸至课外,使小学生从更多道德与法治知识中,获得丰富的生命体验,加深生命的理解,提升学生个人的生命高度。一方面,教师可以积极开放教学内容,结合教材知识点,适度拓展一些教材知识以外的内容,帮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问题,深层感受生命。另一方面,可以开放教学空间,将教学环境延伸至户外或者社会空间,为学生营造更广阔的天地,感受生命。如在《别伤着自己》这一课教学中,可以将课堂搬到操场上,通过室外更大空间,构建多种“意外伤害”场景,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并深刻感受生命,强化自我防范意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应不局限学科,不拘泥于教材,学科课程不仅仅是教科书,还可以学生亲身体验和经历。教师只有将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彰显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真正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构建“生命化”课堂,能够让师生在活力充沛的课堂中获取知识,感受生命,促进生命价值的提升和生命发展。“生命化”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实际构建中,教师要尊重生命需求,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开放性课堂,使学生放开天性,加深生命理解,提高生命高度。
  参考文献:
  [1]蒋晓关.打造生命化课堂的策略研究[J].教育视界,2017,(01).
  [2]张晓辉.小学“道德与法治”情境体验式课堂的建构与探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04).
  [3]邓春元.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创建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J].科普童话, 2017,(31).
  [4]廖世平.融合生命教育 构建活力课堂——从“研究性学习教学”维度探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7,(04).
   (责任编辑 史玉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09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