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教学的融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物质生活日益改善,我国也顺利进入文化改进的时代,这对人们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有机融合是尤其重要的,它在新课改的思想背景下,为小学生今后语文学习中良好的语感奠定了基础。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教学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法,给小学一线教师改进工作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教学模式
语文作为日常科普教育中一门基础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适用于各大场合的工具学科。其对小学生学习来说,学好语文是非常有必要的,语文学习关乎所有学科的理解基礎,会深刻地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学习,并且在其日常生活中还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师在对小学生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训练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以教学的方式让其获得一定的道德修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课程占比较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并组织归纳的写作能力,充分发挥小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将小学生阅读的视野放得更加广阔。与此同时,教师应该认识到个性化阅读教学不仅能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组织归纳能力,为小学生的文章写作提供良好的信息素材。
一、当代小学语文阅读及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急于求成,希望在教学目标完成后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成果,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重心放在教学目标的完成上,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例如一些教师会直接给学生半节课或者一节课的时间,自主阅读讨论某篇文章,接下来的一节课再讲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思想。这样一来,虽然在短期内教师会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这样的做法禁锢了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对于小学生的独立思考是极其不利的。
2.对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流于形式,不去深入探索核心本质。部分学校都会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只要求学生会背会写,而不管学生有没有深刻理解学习文章,自己的脑海中是否有墨水。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对写作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背诵他人文章的水平上,在理解、运用方面还有一定欠缺。在这种流于形式,追求表面效果的教学任务下,小学生只记住少量的范文,而对于写作这一庞大的文章范围,可谓是手足无措,没有任何办法。因为他们对于学习的东西没有自己的理解,没有自己运用的体会。是故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小学生理解一篇文章的本质,这对于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二、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必要事项和相关建议
(一)应充分明晰小学语文阅读必须遵守的准则
1.差异性。当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媒体文化也在爆炸式地发展,当代小学语文必须具有个性化、独特化的特点,这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在媒体多而杂、乱而散的大量信息冲击下,只有注重对小学生差异性的培养,才会让小学生在阅读学习中领悟到适合自己的东西,有些学生喜欢看诗,有些学生喜欢看古文,有些学生喜欢看故事等等之类的例子都显示出了学生的需求,如果教师不对其进行引导分类,很容易让学生在巨量的信息冲击下迷失自我,从而产生“乱读书”“读差书”的现象。
2.自主性。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其根本目的之一,就是激发小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希望在最大限度上培养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小学生认识到书的重要性,能够自己要书读,而且还懂得要好书读。对于语文这一学科来说,自主性学习的培养是后续语文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助力。
(二)对增进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建议
1.树立个性化语文教学模式,要紧贴新课改的思想理念,时刻把握科学的理论依据。任意一篇文章的教学都需要准备一种以上的教学模式,并且教学模式的准备并不仅仅局限在其理论依据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效率养成上的效果。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依靠理论结合实际,一切从日常教学出发,以科学的理论依据结合实际中的教学效果,在其模式的构建中边修改边反思,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让其双向发力,以养成学生完善的阅读学习能力。
2.不断强化训练,加宽阅读视野。由于当代信息传递的快捷性和信息量的庞大。在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强调课外阅读的必要性,同时也要修正小学生阅读方向,要使其看好书,学好人好事,发扬真善美的精神。
综上所述,为了提升小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综合素质,学校与老师必须担负起教学责任。语文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奠基科目,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教学时,需要注意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方丹.探究教学:小议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四个维度[J].读与写,2015(2).
[2]杨晓敏.小学教育专业(语文方向)学生应具备比较文学视野[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11).
[3]于传胜.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模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6).
编辑 谢尾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0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