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我国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产生了其他的变化,为了体现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许多老师结合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现实条件,将更多创造性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融入主题教学环节,在肯定学生、鼓励学生的前提下不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对个人的学习能力有一个客观的认知。其中传统的应试教育只关注简单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观能动性相对较差,难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引导,为了突破这一不足,老师必须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肯定学生、理解学生,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构建高效课堂。以初中语文教学为分析对象,深入解读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出发点的语文教学模式和策略,以期为实现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培养;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一、引言
作为初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该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较为紧密,学生必须要结合个人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来了解生活实际与语文卷的内在逻辑联系,以此来更好地实现针对性的学习。学术界和理论界在对初中语文进行分析和研究时强调,这一学科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修养,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中核心素养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之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初中语文老师也需要立足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实践性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核心素养,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实践研究掌握语文学习的技巧和精髓。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的培养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能够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来说,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为基础,积极地将学生人格品行的塑造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相结合,关注整个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不同环节,严格按照教育规划的具体任务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为了保障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一个客观的认知,老师需要结合学生目前的学习基础及其未来发展和成长的方向,积极地将个人的自主意识融入自主学习环节。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初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由不同的层次和阶段组成,包括文化层次、文学层次和语言层次,其中各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有所区别,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相应的调节,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其中语文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语言层次教学中最为关键,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语言用法、修辞手法以及不同句子和字词的内在表现形式,以此来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文学层次的学习则侧重于与学生表达能力和逻辑分析判断能力的提升,语篇教学在该阶段教学中最为关键,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不同的语文知识,通过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来加深学生对优秀语言文化和语文文化的理解。相比之下,文化层次对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该阶段教学时老师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立足于学生目前对语文学习的具体认知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中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和人生阅历最為关键,老师可以积极地将学生与文字之间的互动融入学生的情感感知过程,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实现学生哲学层面上的提升。
每一个阶段的教育教学都需要以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语言发展能力为划分对象,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所区别,老师需要抓住学生在各个阶段学习的具体兴趣和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真正地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的实施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育背景有所区别,因此老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并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实现个人的良性成长和发展,在文化作品分析的过程中吸取更多的文化涵养。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学
从上文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来说,核心素养的培养最为关键,老师除了需要保证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常识之外,还要合理划分各个阶段的核心素养培养内容及方向,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着眼点,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围绕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年龄发展特征选择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时不断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引导之下实现针对性的学习。这一点不仅符合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实质条件,还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对语文学习有一个客观的认知,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一)注重基础知识教学,构建学生发展基础
基础知识在初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尤为关键,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老师需要抓住这一教学工作的具体内容对实质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进行层次上的划分。其中第一个层次为语言层次,这一层次的教学比较基础,但是非常关键,要想为其他层次教学以及能力的培养及提升提供更多的依据,老师必须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落实第一层次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初中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从生活之中都可以看到语文知识的身影,老师需要专注学生基础知识学习,严格按照人才培养的具体规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另外,在具体实践教学时,老师需要关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实质条件,明确学生认知同化的具体要求,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语文基础知识结构框架,以此来为后期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依据。
以核心素养理论为出发点的初中语文教学主要以学生基础知识与认知能力和框架的构建为基础,初中阶段的基础知识涉及文学知识、文体知识和汉语知识,这三大部分构成了整个初中语文的全部,老师需要抓住基础知识教学的实质条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其中汉语知识包括修辞手法、句子短语和汉字,文体知识则涉及说明文、记叙文、应用文和议论文,文学常识则以作者介绍文章背景分析以及作品内容的研究为主题。因此为了体现教育教学的针对性,老师在教学实践之前必须要对教学大纲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记录,对文学知识、文体知识和汉语知识进行全方位的考量,立足于学生系统认知能力和结构层次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基础知识框架,真正实现不同层次语文教学环节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让学生在一个更加自由宽松的氛围之下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有一个层次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开展多种探究活动,加快学生语文成长
不管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程改革都明确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需要积极践行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严格按照不同教育阶段的具体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作为新课程改革中非常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探究活动教学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备受老师的好评,这种教学策略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语文知识的有效内化,保证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老师可以结合探究活动开展的实施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这一点既能够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在学习《西门豹》时,老师可以采取小组教学的形式自己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的学习兴趣选择角色,这种角色扮演、小组合作以及情景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既能够体现语文教学的实际要求,还能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人刚正不阿的精神以及封建迷信所产生的危害有一个客观的理解,而在后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教育,对文章中作者所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一个宏观的认知,主动加强与文本和作者之间的对话。老师需要关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大膽地说出个人的真实意见和看法。
(三)尊重学生个体感受,塑造独立人格品性
学生是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老师需要肯定学生、理解学生,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意识到个人的主体地位,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来获得更多的良性体验。其中核心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学生的个体感受最为关键,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结合个人已有知识进行主动的分析,真正实现语文学习经验的有效内化。另外,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主观感受是老师无法取代的,老师必须要意识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关注学生独立人格品性的塑造,以学生主观情感体验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主动分析,在写作教学实践时老师必须要抓住这一重要的环节,给予学生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对外界事物进行主动的判断和分析,老师的恰当引导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非常关键,为了尽量避免学生写出千篇一律的作文,老师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为原则,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爱好,将以人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采取渐进的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鼓励学生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体现个人的自主能动性,真正实现主动学习和自我调整,老师只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充分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尽量避免学生走弯路。
四、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学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老师需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分析和素养培养的实际要求,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实践环节,以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学生的良性成长和发展,更好地摆脱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华.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2019(2):24-26.
[2]朱天一.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探究式教学研究[J].语文天地,2016(17):23-24.
[3]畅玉萍.基于核心素养理论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7(83):54.
[4]田守成.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新课程,2018(5):25.
编辑 郭小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75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