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分层教学的初中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分层教学法在目前的教学课堂上有着不错的应用效果。并且在初中课堂中不断地深入教学,同时就包括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深入教学。相对来说初中阶段英语教学是比较关键的学科,初中英语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化学习英语,对学生整个学习英语的生涯是较为关键的一个阶段。所以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针对初中生学习英语开展从分层教学方式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初中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分层教学法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中有着深入的开展,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这种方法非常适合当前的初中教学,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学是比较关键的部分,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和缺点。所以我们要利用分层教学法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并且掌握高效的英语学习方法。
   一、分层教学方法的概括
   什么是分层教学?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不能够对所有的学生都按统一目标进行要求。通过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一些个人能力进行评估,最后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相对来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采取各方面的数据进行评估,不能单单通过课堂中的表现进行分层。教师在分层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意愿,并且在对分层的过程中要与学生进行沟通,使得学生愿意融入相应的学习层次环境中。同时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能力安排学习目标,学生能够和自己同层次的同学进行竞争,通过与自己同水平的同学进行竞争,并且按照教师制订的学习任务一步一步完成,为达到教师制订的学习目标不断地努力。所以通过分层教学法能够更好地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课堂中分层教学法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气氛,通过对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的调整。
   分层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着显著的不同。从教学观念上来说,传统教学方法认为通过对知识的讲解,学生就能够对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在课后进行大量的记忆和课后习题的练习,通过这种方式对知识进行掌握,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对课上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并且课后习题的难度和工作量都是一样的,久而久之,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就与其他学生拉开差距,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态度,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层次的划分进行不同的教学,同时在课后学生能够自由发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对知识点进行掌握。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下,更能促进自身对知识的探索,从而最终提高学的学习成绩。从教学方式来说,由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知识死板地将知识对学生进行灌溉,通常教师的教学大纲都是把知识内容对每节课进行分配,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进行灵活的转换。在学习过程中好学生会对本节课知识提前掌握还要再继续听教师讲课,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对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够没有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以往的教学方式在各方面都缺少对学生引导的作用,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时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同时初中阶段也是学生个人思维建立的时期,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正视自己身上存在的优点和缺点,并且正确合理引导学生改正自身的缺点,发扬自身的优点,从而增加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为以后的英语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分层教学的应用现状
   1.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
   大多数地方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未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只是对知识进行被动的理解没有以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去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所以最终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度还是不够或者是对于大多数的知识没有掌握,但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导致学生不敢去与教师进行讨论,最后导致学生对知识点不能够很好地掌握。作为学生与教师产生隔阂,就会导致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失去课堂互动的气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敢去向教師请教,教师也不清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久而久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同时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够了解,在课堂上继续保持以往的教学进度,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2.教学内容枯燥
   英语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单一乏味的,学生在进行学习中对于英语的教学的厌倦感就是来自这个方面。在目前的教学内容上来说,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是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虽然说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但是教学的主体仍然是课后的作业联系。教师在对语法进行教学中,通常将语法讲解然后举几个句子实例,学生对于这种讲解通常是分成两级,一部分对于知识的理解是比较深刻的,另一部分对语法知识是一点也不清晰。因为语言类的学习大多数是取决于先天的个性决定,所以在英语的学习中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师再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只会拉大这种差距,逐渐让学生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三、初中英语分层教学方式的具体实施策略
   1.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分层
   在进行分层过程中,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在开展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能力有一个综合的测评,不仅通过课上表现还要通过课下作业的完成质量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通常将学生分成三个档次。在这个过程首先让学生明白在教学过程中自己是学习的中心,教师在这个过程只是作为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学会怎样去主动去对知识进行探索,同时让学生明白划分档次并没有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意见,只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下学习,同时作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要明白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在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是“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不仅仅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和重要性,更说明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如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中对于表现活跃的学生要予以肯定。同时教师要注重班级中一些对于英语学习抱有积极态度的学生,要对这种类型的学生进行培养,建议教师可以将这种学生单独划分一个层次。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教师,无论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怎样,只要在这种兴趣的带领下,最终的成绩一定不会太差。教师可以组织全校的同学开展相应的英语活动,组织学生对英语进行学习。    2.合理安排教学任务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是以一个班级为一个整体,每个同学在班级里相互竞争。班级中虽然在教师的带领下有着良好的学习氛围,但是由于班级这个单位还是比较大的,许多同学的能力不同,对教学任务完成的程度也是存在着不同的。因此我们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每个层次教师根据学习能力进行任务的分配。通过这种方式在每个层次的学生有着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由于任务的安排是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配的,所以学生只要凭着自己的努力就能够完成任务,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时自身会有一定的成就感,学生在这种喜悦的刺激下逐渐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以往教学方式是以班级为一个教学单位,所以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很难找到自己的节奏,通过分层教学法,学生与自己同能力的同学同台竞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任务的安排过程中,教师为每个层次的同学安排不同程度的难度,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安排高难度的学习任务,对于普通成绩的同学只需要完成中低难度的任务。比如在一堂新课程的讲解过程中,成绩优异的同学在课堂中需要把课文中的知识点和语法学会并且相互之间进行竞争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中低层的学生只需要把本节课的单词掌握,对于课文中的知识点和语法只需要做到了解程度就算完成任务。在课后的作业安排也是根据上课的任务安排相匹配。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作业相对来说除了一些基础题还要布置一些难度较高的创新题,中低层的学生只需要对基础题完成就行。这种学习方式看似是将学生两极分化,其实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成绩最终都会有显著的提高并没有产生严重的分化程度,学生在最后都会有一个复习的阶段,每个同学由于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所以最终还是在一条起跑线上。这就体现出分层教学法的优势所在。
   3.教师的考核测评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能直接决定学习接下来对学习的态度,所以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合理的测评,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制订合理的考核制度。对每个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考核制度,在每个阶段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一次测评,由于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所以成绩上也存在着差异,教师不能单靠成绩单的数据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的日常的表现进行分析,虽然仍没有达到很理想的状态。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对学生予以肯定的态度鼓励学生,同样一些成绩优异的同学虽然成绩仍在全班前列但是与上次成绩相比是落后的,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批评。学生通过教师的这种合理的评价能够更好地调整自身的学习方向,以一种新的姿态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对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分层教学法的积极作用。以学生为核心的分层教学法更能够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同时教师要制订相应的考核制度,使得学生在一种高效的学习环境下进行学习,并且与自己同水平的同学进行竞争,极大地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仅为了当前的成绩的提升,更是为以后的学习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魏烨.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英语教师,2019,19(1):101-103.
   [2]张艳雯.探讨分层教学理念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教师,2017,17(4):147-149.
   [3]次仁央宗.浅论分层教学法的初中英语教学[J].英语广场,2016(10):159-160.
   [4]谭亚萍.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英语教师,2016,16(1):140-141.
   [5]欧娟.初中英语分层教学与合作学习模式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7):8-10.
  編辑 杜元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78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