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微课”应运而生,它的到来为教育行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不仅创新了教育模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中地理知识具有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对高中的学生而言,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地理学科更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既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思维能力,还要有综合分析能力,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关,然而,微课的融入,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录制短小精炼的视频,能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基本的了解,也方便学生的复习,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教学分析
  对于高中的地理学习,学生不仅要勤动脑,还要勤动手,只有做到眼到、手到、耳到、心到,才能强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与课堂教学的枯燥,而“微课”是截然不同的状态,教师可以对地理知识进行精简,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有针对性、有目标性地进行学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活跃课堂氛围,能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地理知识。
  一、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地理学习中不仅有很多图片需要记忆,也有很多理论知识需要记忆,学生很容易产生记忆混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通过录制微课,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在微课中进行知识类比,避免学生产生记忆混乱,由于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可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微课进行课前预习
  “微课”之所以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推崇,是因为学生可在课前了解所学知识的重难点,便于学生在课堂有针对性地解决地理学习的中的疑惑,可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例如,在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教师可以录制相关微课,让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以及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有所了解,继而为学生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莫定良好的基础。有效的课前预习,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能使学生大胆提问,高效掌握地理知识要点。
  (二)利用微课巩固知识
  地理知识不仅涉及时间的念,还涉及空间理论,范围领域十分广泛,这便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在学习时极易造成知识混乱,为了让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和预习。例如,“人口的变化”这部分内容包,括数量的变化、空间的变化、合理容量等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教师在录制微课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人口密集图、人口增长趋势变化表,人口迁移图等,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人口之间的变化,加深学生对人口合理容量的掌握,使学生在回顾这部分知识点时,能够一目了然,继而唤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可使复习更具针对性,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三)利用微课建立知识体系
  不同的学生学习能力有所不同,理解能力自然也各不相同,教师在录制微课时,一定要注意目的性、结构性和针对性,这也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构建,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水是必不可少的资源,因此,在学习“地球上的水”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从水循环、水的运动、水的利用几方面,让学生建立起知识点的联系,继而让学生懂得利用水资源解决我国某些地区的缺水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科学、合理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继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正视微课教学的特性
  教师在运用微课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要时刻谨记微课的特性,继而发挥微课教学的最大价值。第一,微课虽然“时间短小”但内容丰富、精简;第二,微课虽然“内容不多”却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重难点的知识巩固。教师要落实微课的特性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辅导,在利用微课时,也要谨记微课的综合性、趣味性、生活性等特质,让其传递的内容能真正帮到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提升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地理是教学的重难点,在高中地理微课教学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理念指引,仍存在诸多教学问题,需要高中地理教师不断创新理念,转变教学模式,运用微课教学方式提升地理教学的针对性与科学性,提高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朱文斌.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研究[J].读书文摘,2016(12):219-220
  [2]李琳.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讨[J].文教资料,2016(19):185-186
  [3]宋德正.基于微课应用的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实践研究[D].2016
  [4]张运喜.高中地理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为例[J].教育信断支术,2015(4)
  (安徽省池州市第三中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19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