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亭亭枇杷树,又引故人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的课文《项脊轩志》其结尾为“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历来受到评点家们的赞许。其景语寥寥,情语不尽,表达了作者对亡妻的深切思念。拟由一道由此设计的结尾续写作业题入手,在此基础上结合作者生平、该文被选入教材时的删减部分和作者的另一篇散文,发现其结尾蕴含的情感。
  关键词:《项脊轩志》;结尾续写;尊重文本;知人论世
  一、结尾续写作业的设计缘由
  《项脊轩志》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的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中的一篇课文。本专题导语为“心灵,是博大而又纷繁的世界。真挚、丰富、高尚的情感是健全人格的基石……”不难发现,本专题以“情”为关键,“旨在使学生感受、认识、理解丰富多彩的情感”。尽管在本专题的课文中有更集中地研习爱情的文本,但相对于其更多通过激情独白或直抒胸臆来表现“热烈”这一特质,《项脊轩志》中更多的是以景语写情语的文句,尤其是文末“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独特表达,更是余味缭绕。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关于“爱情”的篇目,因此,学生有能力去把握和分析《项脊轩志》结尾所蕴含的情感。基于学生对《项脊轩志》回忆故人的最后部分(回忆妻子)的浓厚兴趣,以及在学生群体之间流行的歌曲《盗将行》歌词最后“……立枇杷于庭前”的热点,在充分尊重文本和作者的前提下,以训练发散性思维为目的,笔者以网友的一句话为素材,出了一道结尾续写作业题。题目如下:
  《项脊轩志》以景语作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然有网友恶搞,在其后加了一句:“今伐之,为博小娘子一笑。”请你在尊重文本和作者的基础上,发挥适当的想象进行续写或反驳。
  二、结尾续写作业的反馈
  作业下发后,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了极高的写作热情。在上交的50份作业中,有4份不合格,有46份有效作业样本。其中,按照续写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痛斥型
  此类型的作业样本有6份,主要通过以第二人称直接与该网友对话的形式,反驳网友的观点,痛斥伐树人(网友)的做法,正面将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展现。例如:
  然伐之,把亡妻置于何地?唯恐亡妻夜半寻你来。
  作者写这颗枇杷树,是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如今,你把它伐了,只为博得姑娘一笑,让作者多加了一份凄凉之情。
  玩归玩,闹归闹,别跟枇杷开玩笑……伐树乐一时,养树数十载。
  (二)移情说
  此类型的作业样本有5份,主要抓住“小娘子”另有其人这一点,猜测其或与亡妻长相相似。但题干中的要求已经排除了“移情”的可能,因此这种类型虽然做到了表面文字的衔接,但实际在还原作者情感上仍有偏差。例如:
  笑而不语,尽显媚态,遂吾心忘归。
  小娘子眉眼之间与吾妻甚是相似,愿陪小娘子嬉笑。
  (三)思之如狂,念之不忘
  此类型的作业有28份。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理解题干的含义,因此学生大多把续写内容的情感落脚点放在了“相思”上。而枇杷树是作者在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的,多年以后亭亭之状又与故人早已不在身侧的悲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加深了作者的相思之情。除去一些表达内容上的瑕疵,此类型书写的发挥余地相对较大,或在温馨的回忆里徜徉,或回故悲情的现实,或将情感延伸至“死当长相思”。例如:
  伐之,为博小娘子一笑?未然,每视之,如视吾妻,心生哀愁,伐之,本绝余心痛。
  枇杷亭亭逾垣墙,吾妻却已不复回。
  只求他日能葬入这枇杷树雕成的棺木中,生前不能共偕老,死后定要长相守。
  但学生作文中存在忽略解释“小娘子”而导致上下文衔接不到位的情况。
  (四)还魂记
  此类型的作业有4份,大有一种中国古典戏文大团圆结局的意味,与汤显祖《牡丹亭》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深有异曲同工之妙,淡化了现实中对于死亡的无力感,借助鬼神形式,让悲剧转化为喜剧。例如:
  有一道士在门口徘徊,口中念叨‘命数可改,命数可改’……第二日,枇杷树全部枯萎,而亡妻竟站在了树旁,原来,她与那棵树换了命数……外人只道为博小娘子一笑而伐之,岂知其中玄妙?
  (五)吾家有女初长成
  此类型的作业有2份,其不借助神秘色彩,更着眼于现实,将“小娘子”这一较难把握的形象与作者亡妻之女重合。例如:
  小娘子,吾与吾妻之女。念及其母,悲慟。每与树下泣。遂移其于小女院中,若有母常伴左右。
  小娘子一笑,胜似吾妻归来……且小娘子当婚之时,为父欣慰不已,故今伐之。唯愿小女宜其室家,夫妇和顺,不输吾与吾妻。
  这样的续写相较于前面几种更有新意。尤其是第二个示例不仅将拳拳爱女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从侧面表达了作者与亡妻之间的伉俪情深,与原文的结尾所表达的情感相契合。
  从学生上交的作业中不难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文意,在尊重作者和原文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将题干中较难处理的“小娘子”部分巧妙与文本结合,产生了新的故事走向,又不失原文的情感方向,加深了情感意蕴。
  三、结尾蕴含情感的再探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景语寥寥,暗语不尽。“枇杷树”本就寓意着高洁、美满和子嗣昌盛,“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恰与故人不再的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回忆再度泛起,当年的种树人也被苍凉的现实感染了。而这种苍凉的现实感,却不仅仅只是悼念故人那般简单。
  亡妻“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中,一个“时”字,不难让人想象出魏氏对丈夫的依恋,而她回娘家时与姐妹们聊起“阁子”,聊起“阁子”里那位满腹经纶的丈夫时的兴奋也是不言而喻的。这些细节深深烙印在归有光的脑海里,给予了归有光在孤寂岁月里极大的安慰。
  这些描写不过是淡笔,而归有光散文的特点便是在平淡和细节处显真情。
  《项脊轩志》从“余既为此志”开始属于补记。原文在这段补记之前还有一段议论(“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但在选入教材时被删去了。
  这段议论虽以“坎井之蛙”自嘲,暂居陋室,却也以“诸葛亮”“蜀清”自许,可见其建功立业的抱负。这一点与前文读书于轩中、大家庭变故、祖母的殷切期盼有关联。然而,归有光八次会试落第,直到花甲之年才中了三甲进士,其间艰辛可见一斑。
  恰如《寒花葬志》中那句“事我而不卒,命也夫”,这里的“命”,不仅指寒花的命运,也兼指魏孺人乃至多次应试、此时尚未中举的归有光的命运。因此,在补续部分出现的“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不仅象征着对故人的无尽思念,这种类似于电影当中“空镜头”的处理,更有一种蹉跎了光阴仍科举不第的命运无力感,不言悲而悲自现。
  由此可见,如果从“作者已死”的角度分析,这道续写作业题获得了一定的文本自由,可以算得上是一种读者视角的新诠释。
  但是,如果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这道结尾续写题在设计上有些狭隘,其在无形之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续写时易走入单薄的情感倾向。原文结尾处不仅仅只是表达作者与魏氏的伉俪情深,这棵亭亭枇杷树背后蕴含的情感更为厚重。因此在续写时,我们仍要结合前文、删减部分、作者生平等进行相应的操作,做到“戴着镣铐”,也能好好“跳舞”。
  
  作者简介:鲍一鲲(1994—),女,浙江省嘉兴市嘉兴外国语学校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135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