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指标构建与权重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随着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构建开放、协同、共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针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概念和内涵有待厘清的现状,可以从教育生态学视野出发,从课程与教学生态、组织生态、环境生态三个维度来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指标进行隶属度分析,遴选出21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指标,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协调机制和评价激励等指标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有较大权重,这为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生态系统;创新创业教育;指标构建;权重确定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20)01-0099-08
  一、引言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正发生转型,创新创业体系开始呈现生态化趋势,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也开始在一些高校逐步形成。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来看,尽管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大力推进并广泛实施,但大学知识创新和技术商业化的耦合还存在一定难度,基于创新创业的课程、实践、成果转化等还未能形成一个相互贯通的完整链条。大学应该运用生态学的系统观、平衡观、联系观、动态观来考察教育问题[1]。作为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只作为大学内部的一种教学模式,而应该站在更加宏观和系统的角度来考虑其发展。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应与创新驱动发展同向同行,需充分考虑创新范式新一轮的变革与升级,主动培育和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国内外一些学者提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培育是一个集创业生态系统构建和生态因子培育的全新创业理念,是全面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新引擎[2]。Cao ZP等学者基于创业生态系统理论,建立了一种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到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并通过实践证明,该模式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良好的效果,对教育模式的不断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用生态系统理论来指导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并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思路。如,黄兆信等认为,高校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必须在关键行动主体、支持群体、环境要素间构成动态的闭环结构,实现知识生产—知识扩散—知识创新—价值创造的完整链条[4]。刘海滨认为,高校高层领导、师资队伍、资源、创业课程、创业活动与实践、组织架构、环境要素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中的关键要素[5]。杨晓慧提出,高层领导的愿景与推动、强大的行政及教师领导力、财政资源的持续投入、课程及项目的持续创新、恰当的组织架构、创业活动的扩张与进化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关键因素[6]。尽管研究者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态因子,但关于“如何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还在探索之中。生态系统的构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生态系统各因子产生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对此,本研究以实证的方式来分析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构成指标,并计算现阶段各生态系统指标的权重,以期为当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指标
  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代表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高阶进化形态,体现了一种创新创业要素的共生关系。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开放复杂系统,是一种基于特定的区域环境和教育要素分配形成的纽带关系,由诸多参与创新创业的主体构成的、主体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且时常发生复杂的动态交互过程。这一特征使得研究本身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为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指标,本研究先从系统的结构入手,化繁为简。
  (一)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整体属性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特质,而系统特质的表现要通过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及一定的结构表现出来。从系统“结构”范畴来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生态圈)构成的、有组织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来看,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主要可以分为课程与教学生态、组织生态、环境生态三个维度。
  1.课程与教学生态。从微观上看,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最直接的体现。借鉴自然生态的现象,学生可以类比为自然生态中的植物,教师是园丁,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生态中扮演着肥料与养料的角色,大学的学科基础和科研成果看成土壤,教师通过运用教育教学活动“耕耘”,让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种子”生根发芽。在课程与教学生态中,教师和学生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相互塑造的成长体。除了第一课堂,课程与教学生态还应包括创新创业竞赛、论坛讲座、实习实训等第二课堂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师资队伍的水平、学科研究的支撑等对课程与教学生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2.组织生态。从中观上看,大学通过对生态系统中人、财、物以及知识等各类资源的配置形成了各种组织机制,实现资源的有序流动。这个涉及到生态运行层面的系统可称之为“组织生态”,包括内部运行机制、外部协调机制以及组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类组织机构等。在组织生态系统中,学校领导、创新创业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组织人员、志愿者等在内的组织管理者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一方面负责协调校内创新创业者,另一方面对接资源提供者,包括教学科研团队人员和校友、投资人、企业家等咨询指导人员。所有参与主体通过组织和周围环境的互动交流,又形成校企合作、成果转化、评价激励等各种机制。正是这些有效的组织机制,才能形成生态系统中的有序的生态位和完整的生态链,系统中的各种因素才能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使系统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
  3.环境生态。从宏观上看,生态系统作为有组织的整体,总是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系统只有不断地与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才能维持生态的发展。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是伴随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而产生的,同时也是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经济等多种变革力量下共同影响的结果。目前,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转型大多数是一种自下而上、由外而内的转变形态,集群效应、公共政策、多元支持、文化氛围以及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等影响着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发展。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中,要考虑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以整體观和系统观来着眼全局。“环境生态”既包括大学内部的文化环境、治理环境,如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大学对创新创业教育战略与指导方针、鼓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创新创业的制度体系等,也包括大学外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如国家对创新创业的战略行动以及整体布局,创新创业政策制度以及政府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区域创新创业市场经济、创新产业发展等等。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这三个维度紧密联系并相互作用。第一,课程与教学生态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主要承担的是“生产”和“传递”的任务,即负责制作和传递创新创业知识,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供给受教育者,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是创新创业教育最基本的教育模式,课程与教学生态系统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核心,承担着为整个生态中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以实现生态的自我发展。这个层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层。第二,组织生态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承担着“分解”和“协调”的任務。各类机构通过各种机制的有效运行,把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分解并传输。如果没有组织机制的有效运行,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就不能被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用,大学的创新知识就不可能进行创新转化及成果运用,也不能反馈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这个层面的生态系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运行层,同时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联结创新创业教育要素和资源的“桥梁”作用。第三,环境生态可以看作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离不开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只有在充足的阳光空气和雨露等环境下才能持续激发师生的创新创业动力和活力,才能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因此,这个层面的生态系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层。
  可见,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各元素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因此,课程与教学生态、组织生态、环境生态三个圈层也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形成一个生态链条。与此同时,这三个层面又与大学内部已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不断适应、调节与融入,在动态发展中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三个层面的构建并非是对生态系统的一种分割,其内在要素都是彼此交叉、互融互通的。比如,师资队伍是课程与教学生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又在组织生态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而且教师作为一个群体,其言行、心态以及精神面貌影响着整个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又成为环境生态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指标遴选
  根据上述分析,为研究各个维度生态系统的具体内容,笔者首先对以往研究者的相关观点进行梳理,形成一个初步的构建指标。随后,根据因变量遴选的系统性、可操作性、有效性等原则,通过对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师生、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相关指标加以修改或补充;最后,对专家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运用隶属度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实证遴选,得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主要构成指标,并尽可能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1.基于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的第一轮指标遴选。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笔者从课程与教学生态、组织生态、环境生态三个维度进行要素指标的遴选。指标的遴选主要依据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文献研究,二是根据创新创业教育指标构成访谈结果。在访谈实施中,笔者根据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现状以及相关文献研究设计了访谈提纲,主要包括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解、生态目标以及有哪些要素构成生态系统等,并在8所综合性大学中选择了30位访谈对象。在访谈之前提前一周将访谈提纲发给访谈对象,在梳理访谈记录的过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相关描述的关键词进行重新编码,并按照三个维度进行合并和归类,最后检测所列的关键词是否覆盖全部的访谈内容,得出主要指标30项(具体指标略)。
  2.基于问卷调查法的第二轮指标遴选。根据第一轮初步遴选结果,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成指标的专家问卷调查表,根据探测性调研和深度访谈的反馈结果和建议,修改了一些测量条目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度量方式,通过电子邮件和现场访问等形式将调查问卷发送给55位专家填选,请专家选出较为重要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指标。然后,通过隶属度分析对这些指标进行筛选。具体操作如下:假设在第I个指标Xi上,专家所选择这一指标的总次数是N,说明总共有N位专家一致认为该指标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成指标,所有的N均值为是P,标准差为S,那么该指标的隶属度可以通过公式
  获得。根据专家调查结果,剔除了创新创业教育学习资源、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创新创业教育引导机制、大学生创新创业宣传、社会对创业师生创业行为的认同等指标。根据专家的补充和修订反馈,又对创新创业教育战略目标、领导重视及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创新创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进行了整合,最终遴选出21项指标,具体构成指标如表1所示。
  三、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成指标的权重分析
  (一) 研究方法设计与分析过程
  1.调研组织与实施。根据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成指标的调研分析结果,按照1-7分的赋值拟定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成指标问卷调查表”,制定调研问卷。调查问卷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发放范围按地理区域划分覆盖了全国9个省、市的25所高校,调研对象为中国境内综合性大学的行政人员、专任教师和在校学生。其中,男性比例为30.7%、女性占比69.3%;东部高校占比36.0%;中部高校占比36.0%,西部高校占比28.0%;专任教师占比42.2%,学生占比36.0%,行政人员占比21.8%。共发放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39份。问卷回收后,运用SPSS23.0统计软件,将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对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确定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最后,通过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进行组合赋权来确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成指标的权重,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确定工作重心。
  2.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各指标的调查状况,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初步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在教育教学生态模块中,“创新创业教育理念”(X1)得分最高,为5.02分,说明高校师生认为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学校领导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理念认识和投入程度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指标。因此,在生态系统构建中,高校应明确思路,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平台”(X5)的得分相对较低,为4.47分,且与其他题项有一定的差距,说明当前大学对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在生态构建中作用还不明显,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学科建设关注度较低,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在组织生态模块中“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X8) ”得分最高,为5.14分,说明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模式在大学受到广泛关注。“大学与地方创新创业互动(X13)”的得分相对较低,为4.19分,且与其他题项有一定的差距,说明学校在创新创业组织生态建设中,校地互动的关注度和认同度较低,大学与区域和地方的互动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如果有效加强大学与区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互动合作,能较大幅度地提升该模块的整体水平。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环境生态模块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支持 (X17)”得分最高,为5.11分,這一结果与现实情况相佐证,说明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引导在高校师生中具有较强认同感。“创新创业法律法规(X16)”的得分相对较低,为4.58分,且与其他题项有一定的差距,说明师生对国家层面创新创业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还不够,在生态系统构建中可适当予以关注。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3.信效度分析。为了保证对调查问卷分析的信度,本文借助SPSS23.0软件对三大模块的各个题项进行克朗巴哈信度检验,其中教育教学生态模块的CITC均大于0.5,各个题项之间的相关性均大于0.4,删除某题项后的Cronbach’s 均比0.864要小;组织生态模块的CITC均大于0.5,各个题项之间的相关性均大于0.3,删除某题项后的Cronbach’s 均比0.862要小;环境生态模块CITC均大于0.5,各个题项之间的相关性均大于0.4,删除某题项后的Cronbach’s 均比0.867要小。可见三大模块的生态量表都具有很好的信度。在效度方面,本文将所收集到的339份问卷分成两个部分,分别做探索性因子分析(169份)和验证性因子分析(170份)。运用SPSS23.0对教育教学生态、组织生态、环境生态等三个模块进行因子分析,在KMO-Bartlett球状检验中,KMO的值为0.947,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进行因子分析后(运用主成分提取),可知因子分析一共提取了3个主成分,刚好将其分为了3个模块,与之前的预判是一致的。而且,各变量旋转矩阵成分与原始问卷趋于一致,各成分的得分均大于0.5,说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对各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发现,各变量或指标的因子载荷值大于0.5,且方差解释量为63.937%,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为进一步确认改进和调整量表的区分效度,通过AMOS21.0软件对上述3个维度进行验证,采用χ2、RMSEA、CFI和IFI等拟合指标来衡量模型的拟合效果。其中,χ2/df值在2.202左右,GFI、IFI、CFI等指标均大于0.90,且RMSEA值在0.05附近,则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度。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三因子模型拟合度较好,说明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成指标的权重确定
  为进一步确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各级指标对整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笔者运用AHP、PCA和熵权法进行主客观结合的组合赋权,以便通过权重大小来采取适当策略。
  1.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的确定一般包括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两个部分,本文用层次权重解析法(简称AHP)确定创新创业教育指标的主观权重,即将总目标分解成多个子目标,进而分解为多个层次的指标层,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最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经过专家评分、构造两两比较矩阵、求解各因素的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等过程后,求出三个标准的特征向量。由此,可以分别求得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并通过一级指标权重与二级指标主观权重相乘,最终可得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指标主观权重的排序值X1y。客观权重方面,主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熵权法来确定。运用PCA来确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指标的权重,得到X2y。此外,用熵权法来计算客观权重得到X3y。
  2.总权重的确定。用X1y、X2y、X3y来分别表示第y项指标的主观权重与客观权重,参考已有研究成果将层次分析法、PCA和熵权法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相关系数分别取0.5和0.25),将两者组合权重为:Xy=αX1y+βX2y+(1-α-β)X3y,其中,0≤α≤1,0≤β≤1。由此,得出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各指标的主观权重、客观权重以及组合的总权重,所得结果如表6所示。
  四、研究结论
  综上可知,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成的二级指标中,权重最大的是教育教学生态(0.353),其次是组织生态(0.342),最后是环境生态(0.305)。而在三级指标中,总权重最大的前五个因素依次是教育理念(0.066)、课程体系(0.063)、校企合作(0.062)、协调机制(0.061)和评价激励(0.059)。为建设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可以结合上述指标的权重大小,确定工作重心,以此高效、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策略。
  第一,“教育教学生态”指标在生态系统中占有较大权重,说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环节依然是课程与教学。大学要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性”,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着力解决当前人才培养中创新创业元素不足的问题。在三级指标中,教育理念权重指标的凸显,说明在大学治理结构中,大学管理层积极发起或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能依靠社会资本努力促使生态系统的资源不断输入,从而保持系统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此外,课程体系的较大权重也回应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育人为本”核心功能。创新创业教育是结合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实际,进一步整合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内涵的新型教育理念,其实质在于教育范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嵌入在大学教育体系和整个社会创新生态之中,而不是独立在现有大学教育体系之外的单独的教育体系。大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关键是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落后的教学方式,把创新创业精神、思维、技能和知识融入到现有的教育教学体系中,这是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第二,校企合作、组织协调机制两个指标项权重大,说明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制在系统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各个机构之间通过机制的有效运行实现各类组织机构之间的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流动而形成创新创业生态网络中的连接点。协调机制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运行机制之间的“协调合作”,促进大学、企业和社会机构等全方位的融合,形成一种自组织的生态发展机制。从生态系统的构成指标权重可知,大学应以组织协调机制、校企合作机制的协同为重点。在生态系统构建的初步阶段,一方面要健全校内相关的组织机构;另一方面,大学应不断通过与企业的互动合作来实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加强校企之间的协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发展。
  第三,评价激励指标在组织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指挥棒。当前,大学教育教学和综合评估中还没有涵盖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指标,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动力不足。如何将教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现在教师评价体系中以及构建教师分类评价和激励机制,都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大学应从生态系统的整体着眼,围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大学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三者的协同来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趋于自组织的有序演化,激发学校和大学师生的创新创业活力,最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提质增效。
  五、研究局限与展望
  生态系统本身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本研究虽然提出了课程与教学、组织和环境三个子系统模块,并通过对文献梳理和问卷调研提出了每个模块内的主要构成指标,但是由于缺乏成熟的案例,三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及其运行还有待进一步去深入研究。而且,由于调研条件的限制,此次未能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政府和企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指标赋权的结果可能会产生一些偏差。此外,在实证研究中,受访者难免会进行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因而在进一步研究中还有待通过更大样本的实验进行反复验证。这些也是笔者包括其他研究者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7.
  [2] 刘亚振.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化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8(02):52-55.
  [3] Cao ZP,Zhou M.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Theory[J].Educational Sciences-Theory & Practice,2018(05): 1612-1619.
  [4] 黄兆信,王志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研究[J].教育研究,2017(04):37-42.
  [5] 刘海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8(02):42-47.
  [6] 杨晓慧.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的国际比较和中国特色[J].中国高教研究,2018(01):48-52.
  Abstract: The promo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o form an open, collaborative and symbiotic ecosystem has become the trend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urrent need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system theory that involves three dimensions of ecology; education, organization, and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association of the composition indexes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cosystem, 21 composition index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cosystem are selected, and empirical analysis concluded that the education concept, curriculum system,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evaluation incentive and other indexes have a greater weight i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cosystem of universities. These analyses provide tailored reference for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cosystem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Key words: ecosystem;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dex construction; weight determination
  (責任编辑  陈剑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15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