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国高校科研绩效动态评估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准确评估我国各类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的动态状况,基于因子分析法对2012年—2016年我国综合大学、工科院校、农林院校、医药院校和师范院校五类高校科研绩效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各类高校科研绩效综合得分及排名,从静态和动态维度评估各类高校的科研绩效水平。研究发现:各类高校的科研绩效之间不存在“规模效应”,且在“追赶效应”下各类高校科研绩效水平之间的差距正逐渐缩小。总结归纳出各类高校科研工作的不足,并从科研管理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研绩效;各类高校;因子分析法;对策建议
  科学研究既是高校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保障,又是高校不同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开展行之有效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活动,是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要求,是世界高等教育评估的关注要点。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是在一定科研目标的基础上,运用科学、规范的评价方法,对一定时期高校的科研投入、产出进行定量及定性的分析,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性评判[1]。本文基于“投入—产出”的绩效评价模型,对我国综合大学、工科院校、农林院校、医药院校和师范院校五类高校科研绩效动态进行评价分析,并从科研管理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研究动态
  迄今为止,学界还没有形成公认的、全国性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关于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有十余种,大多是采用高校科研投入或产出的角度,或是从科研活动投入、过程、产出等方面综合评价高校科技创新能力[2][3]。其中,注重对科研产出进行绩效评估的学者则往往采用跨国比较分析框架,如朱军文等(2009年)对以德国、日本为参照对我国大学科研产出进行比较评价,[4]这些研究关注科研产出成果,对科研投入的规模和强度关注不足,容易使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结果产生较强的“马太效应”,使资源的“自然获得”和高校的“利益聚集”趋势更胜。也有学者倾向于基于多种工具组合评价高校科研绩效,如因子分析法与数据包络分析法组合、主成分法和神经网络法组合、平衡积分卡与层次分析法组合等对高校科研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如潘健等(2018年)采用因子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等对研究型大学科研绩效动态进行了追踪[5],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科研投入的不同考察产出结果的差异,淡化投入规模造成的不良影响,较好地反映高校在科研资源利用上的主观努力程度及效果,相对更具有公平性。
  纵观相关研究发现:学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方法选择和高校科研绩效实证评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对我国各类高校科研绩效评估的实证性研究成果稍显不足。本文以《教育统计年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及官方网站为数据来源,基于因子分析法对2012年—2016年我國综合大学、工科院校、农林院校、医药院校和师范院校五类高校科研绩效整体情况进行分析,以期填补当前学界相关研究方面的空白。
   构建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套完整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须由诸多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构成,而数据的择取及相关分析是最终指标选定和权重确定的基本前提。本文参考多套评价指标体系,[6][7][8]并结合我国各类高校相关数据资料的可获取性,初步确定了入选指标。通过对入选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剔除了无关或几乎无相关指标,并对最终入选指标赋权,形成了适用于高校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为解决因物价增长引起的年度数据间的不可比性,本文将涉及经费类的指标数据均根据CPI指数调整为2016年不变价格,这样就得到了适用于具有可比性的实验数据,继而进行下一步的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
  本文基于《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关于“学校参考类型”的划分,将我国高校分为综合大学、工科院校、农林院校、医药院校和师范院校五种类型。采用因子分析法对2012年—2016年各类高校的科研投入—产出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并从静态和动态维度评估各类高校的科研绩效情况。
  1. 科研绩效得分及排名情况
  本文主要借助Stata17.0软件作为因子分析工具,基本思路是首先采用极大似然法计算因子载荷,得出方差最大的载荷因子矩阵,采用回归方法计算因子得分。同时,根据确定的指标体系和权重计算方法,依次计算各类高校科研投入综合得分、科研产出综合得分,进而用五类高校科研产出综合得分除以科研投入综合得分,计算出各类高校科研绩效得分(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从2012年—2016年各类高校科研绩效综合得分看,各类高校科研投入产出效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仅有师范院校的科研绩效得分大于1,其余四种类型高校均小于1,各类高校的科研绩效情况不够理想。从科研投入、产出得分看,医药院校、综合大学和农林院校的投入得分排名均同于产出得分排名,师范院校和工科院校的投入得分排名也相近于产出得分排名,而科研投入、产出的排名与绩效得分排名相关度较低,说明各类高校的科研绩效水平和科研投入之间无显著相关,不存在“规模效应”。其中,综合大学的投入产出得分排名均为第一名,但其科研绩效得分排名仅为第四,我们可以认为综合大学的整体办学实力较强,吸引了大量的科研投入资源,科研成果产出也较多,但就其科研资源利用效率而言,并不乐观。这也体现了我们此项研究开展的意义所在,即一味地以科研产出为标准进行科研绩效评价,未免有失偏颇。另外,师范院校、医药院校虽然受高校类型、高校规模或历史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拥有较少科研投入的情况下,却能够坚持科研活动的内涵式发展,提升自身的科研投入产出效率,这说明科研资源是否得到有效利用也是决定科研绩效水平高低的关键之一。
  2. 科研绩效变动趋势分析
  各类高校科研绩效情况不能仅以绩效得分与排名情况衡量,科研绩效的变动趋势和波动幅度等也是重要的考察维度。为了全面探究各类高校科研绩效在这五年间的变化趋势,本文将各类高校的科研绩效得分按年度进行分解,计算得出各类高校科研绩效得分的年均增长率,并以初始年份(2012年)各类高校的科研绩效得分和年均增长率做散点图,充分展现各类高校的初始科研绩效得分与年均增长率的分布与变动情况(如图1所示)。   分析图1可知,有三种类型高校的科研绩效得分年均增长率为负值,另外两种类型高校的科研绩效得分年均增长率为正值。年均增长率与初始年份科研绩效得分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初期科研绩效得分较低的类型高校,在五年内的年均增长率相对较高,均大于0.01;反之,初始科研绩效得分较高的类型高校,其年均增长率相对较低,均小于0(详见图1)。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各类高校科研绩效水平之间的差距日益缩小,收敛趋势显著,即高校科研绩效之间出现明顯的“追赶效应”(Catch-up Effect)。
  为了印证这一研究结果,本文采用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对各类高校科研绩效发展的差异性程度进行测度分析。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各类高校科研绩效得分的基尼系数从2012年的0.0776下降到2016年的0.0723,σ-收敛性明显,再次说明各类高校科研绩效水平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带动效应”(Driven Effect)日益凸显。
   研究结论
  本文基于“多年度—多投入—多产出”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模型,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系统评估了2012年—2016年国内五类高校的科研投入—产出效率状况,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各类高校科研绩效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整体情况不够理想。各类高校的投入得分排名均相近于产出得分排名,而科研投入、产出的排名与绩效得分排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各类高校的科研绩效水平和科研投入之间无显著相关,不存在“规模效应”。综合大学和工科院校整体办学实力较强,吸引了国家和社会的大量科技资源投入,但其科研绩效水平较低,说明科研资源是否有效利用是决定科研绩效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二,各类高校科研绩效水平之间的差距日益缩小,收敛趋势显著,出现了明显的“追赶效应”。初始科研绩效得分和动态趋势两个维度分析显示:各类高校科研绩效得分年均增长率与初始年份科研绩效得分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初期科研绩效得分较低的类型高校,年均增长率相对较高,均大于0.01;反之,初始科研绩效得分较高的类型高校,其年均增长率相对较低,均小于0。这主要是由各类高校的科研生产效率差异所导致的,这应当引起国家相关部门和有关高校的高度关注。
  第三,各类高校科研绩效水平之间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近年来,各式各样行之有效的高校科研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活动有序开展,对科研信息共享、创新科研管理模式和优化资源配置等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一方面,激励各类高校突破封闭性,基于评价结果对标自查自纠,从而提高自身科研效率水平,逐步缩小高校科研绩效水平之间的差距,具有高水平科研绩效高校的“带动效应”日渐凸显;另一方面,高校科研投入产出的量化分析结果,为教育管理部门制定具有竞争性的资源分配制度提供了依据。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活动本身也具有一定意义的“带动效应”,这应当引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校的广泛关注。
   对策建议
  第一,各类高校要积极主动基于科研绩效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科研投入产出效率。综合大学和工科院校等或因其院系结构组织分化,导致科研活动具有封闭性,科研资源内部分配不合理,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数量有限,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存在不足。这些高校应当调整粗放型的发展路径,通过学科之间科研资源的整合与协作,使高校产生更多高质量科研成果,同时也要注重拓宽科研成果有效转化的途径,优化科研成果的管理,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此外,各类高校还要努力承担起科技评价改革的主体责任,提供确切、可靠的数据资料,如实反映学校的科研整体状况。
  第二,教育管理部门应当从制度层面引导各类高校提高科研绩效水平,构建形成一套基于科研绩效评估结果的具有竞争性的资源分配机制,拨款额度不应对高校类型加以区分,而是在竞争机制下,科研绩效水平越高的类型高校越应该配备更加优质的科研资源,如对师范类院校。同时,则应当适当减少综合大学和工科院校等科研效率较低的高校的科研拨款。值得注意的是,竞争性资源分配机制在调动各类高校提高科研绩效积极性的同时,也可能会对高校科研工作带来负面效应。
  第三,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高校都应该为不断提高科研绩效水平而努力。教育管理部门要遵循鼓励创新、服务需求、科教结合、特色发展的基本原则,倡导高校开展兼顾“质量”与“数量”的科学研究活动,发挥科研工作方面的导向作用,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富有成效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工作,营造良好的科研绩效评价环境,切实推动高校科研效率的提升。高校应正视自身科研工作存在的不足,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合理配置内部科研资源,优化科研管理模式,倡导“学术强师强校”的发展理念,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努力实现内涵式发展与协同性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201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我国高校科研绩效动态评估研究—基于五类高校面板数据的分析”(项目编号:2019SJA1545)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戚湧,李千目.科学研究绩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1.
  [2][7]袁振国,张男星,孙继红.2012年高校绩效评价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13,34(10):55-64.
  [3] 彭兰,唐慧君.构建高校内部科研评价体系之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68-70.
  [4] 朱军文,刘念才.中、德、日一流大学科研产出趋势比较—基于科学计量学的案例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9,7(3):59-62.
  [5] 潘健,宗晓华.中国研究型大学科研生产率分析—基于2003-2011年校级面板数据[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8,34(1):9-19,119-120.
  [6] 蔡言厚,田金山,吴厚平.大学科研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2):21-24.
  [8] 王晓红,陈浩.1999-2006年我国各省市高校科研效率的实证研究—基于科技成果指标变化的对比分析[J].科研管理,2011,32(4):94-101,135.
  (作者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卜 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253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