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金融科技学科的形成与专业人才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金融科技是技术推动的金融创新。从发展的视角看,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将成为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力源,科技不断改变金融形态、金融模式和金融效率,一些传统经济金融理论已经难以解释现代金融现象,推动金融理论创新和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培养非常必要。本文分析金融科技的实践进程与国内外金融科技学科专业的发展,归纳总结学科内涵、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推动中国金融科技专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科技;专业教育;学科体系;人才培养
  金融科技(FinTech)是金融与技术融合形成的新概念,国内专家在2004年左右就提出这一个词[1]。不过,当时词的含义与今天的所指是有差异的,在当时也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2012年中国金融学界提出了新名词“互联网金融”[2],很快就流行开来,其原因是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公司利用技术优势提供金融创新服务,民间借贷也开始利用技术手段进军网贷行业和众筹行业。早先发展起来的第三方支付借助这一东风,开展支付类基础设施服务。可以说,信息技术与金融融合实践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2015年以后,互联网金融逐步被数字金融、金融科技等词取代。2017年1月香港中文大学宣布开设金融科技学四年制本科专业,这是全球第一家培养金融科技教育本科生的高校。2018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增设专业名录,金融科技作为金融类本科专业的第10个专业出现,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获批。2019年初教育部又批准了中央财经大学等四所院校设置金融科技本科专业;同年中央财经大学、浙江大学等论证并经教育部备案,设置了金融科技硕士和博士学科专业。预计2020年会有超过10所大学设置金融科技本科专业,设置金融科技硕士层次学科专业的学校也会迅速增加。金融科技学科的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中,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创新。
  在金融科技的实践中,大型国有银行纷纷设立了专门的金融科技公司,如中国建设银行设立建信金融科技有限公司(2018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成立工银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5月),中国银行设立中银金融科技有限公司(2019年6月),中国农业银行发布了金融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金融科技公司也在筹办当中。中国光大银行设立光大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12月),中国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等国内股份制银行也先后设立了专业的金融科技公司。从国际上看,高盛、摩根斯坦利等早已宣布自己是金融科技公司;大型商业银行,花旗、汇丰、德银、桑坦德银行等也在推动金融科技服务专业化。银行是当下金融科技最活跃的领域,证券机构本身的技术化程度比较高,依托移动技术、智能投资、程序化交易等,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保险科技也如火如荼,通过智能终端、手机终端的APP应用,保险公司提供了从投保、定损、核保、理赔等一站式场景化技术服务。金融科技在支付结算、信用评级、理财顾问、资产配置、风险管理等金融服务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金融科技改变了金融服务模式,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优化了金融服务场景,改进了金融服务体验,极大地增强了客户黏性。金融科技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竞争的法宝。可以说,无科技不金融,谁的金融科技服务占优势,谁就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对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金融人才的标准正在发生变化。能够将前沿科技应用于现代金融服务业,拥有金融素养和科技技能的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人才是金融业新的人才标准。
  一、学科设置要基于实践的需要,学科体系形成是内生过程
  1.金融与科技的关系: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金融实践的发展总是快于理论创新的节奏,金融学科的调整基本上是实践追随型模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经济发展中的科技与金融两大元素相辅相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通过创新,改进生产效率,推动物质创造与社会进步;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配置资源、润滑生产,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保障。曾被喻为经济社会发展两大车轮的金融与科技也在不断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两者的关系可以概括为:金融更多体现为社会生产关系,科技更多体现为社会生产力。
  金融为什么离不开科技?可以从金融内涵与功能角度看。对金融内涵的界定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也是林林总总。归结起来,“凡是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的所有经济关系和交易行为的集合”都属于金融的范畴[3]。抽象一点描述的话,金融是指围绕资源跨期配置所形成的信用关系和由此进行的资产交易、定价、风险管理等经济活动的总称[4]。资源包括货币、资本、商品和服务等。如果资源进行了跨期配置,必然产生信用关系,由于跨期内部的不确定性形成了风险,相关交易要围绕风险因素进行合理定价以促成交易。无论是债权、股权,还是收益权、选择权,存续期内的风险管理成为金融活动的重要内容。
  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协调生产关系方面。在经济货币化进程中,金融促进了经济增长[5]。其中的机制是,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类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活动,如生产、流通、交换、分配、消费、投资等,彼此结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基于关系实现价值转移或转换,而实现这种转换,需要信用的维系,而信用关系的本质是债权债务关系,无论是直接形成的信用,还是间接达成的信用,以及在信用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财富管理、投资定价、风险管理等内容,本质上就是金融关系。技术进步改变了金融模式,创新了金融形态。
  2.前电报时代人类关键技术变革与金融创新发展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的重大技术进步可以归纳为制陶技术、冶炼技术、造纸与印刷技术。制陶技术促进了计量与计算,解决了早期部落、氏族之间的交换计量难题,也使得“债务”能够被记录与标准化,为商品货币发展提供了条件。之后的冶炼技术,早期以铜的冶炼为主,后来发展为铁和其他金属,包含金、银等贵金属。冶炼技术为商品货币过渡到金属货币提供了可能,也促进了城邦经济和民间高利贷的发展。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出现,推动了文明的发展,也為钱庄、银号、票号、近代银行的发展打开了空间。首先是纸质货币的出现,中国北宋的“交子”,从1008年到1023年,经历了私人发行到政府发行的演变过程,成为世界最早的货币。纸币比金属货币容易携带,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纸质货币的出现也打破了金属货币的自然产量约束,为贵金属准备金支撑下的信用货币发行奠定了基础。近代银行分散的银行券发行机制打破了资金供给瓶颈,但也为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央银行制度开始萌芽并在工业革命后得到了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工业化应用为标志。蒸汽动力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升,推动了机械、铁路、钢铁、冶金、纺织等行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新型产业的大发展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特征的,产业投资需要大量的资本,特别是铁路的建设,由此股份制组织模式成为最快集聚资本到新兴产业的渠道,资本市场由此得以大发展。1792年梧桐树协议的签署开启了美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大幕,两百多年来,纽约证券交易所见证了金融发展与创新的历史进程。技术推动了产业变革,促进了金融组织形态变革,推动了金融市场快速发展。
  3.电报、电信与计算机等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电力逐步取代蒸汽机动力,围绕电力的各种发明创造出现,电气时代来临。1837年英国人查尔斯·惠斯通与威廉·库克发明的电报机取得了专利,人类进入到电报时代。电报给金融发展带来的影响是革命性的,金融的第一功能汇兑与支付清算突破了已有依托信件、票汇等的约束,通过电报来传输汇兑信息。其时间效率高,保密性强,为银行拓展跨地区乃至跨境业务提供了技术基础。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的银行掀起跨境经营的潮流,国际业务的时空约束在电报时代逐步被削弱。1860年安东尼奥·穆齐发明了电话机,但1876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注册了专利。电话的出现改进了信息传达的效率,为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电报和电话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凸显了金融是信息敏感性行业的特征,对于解决信息传递效率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金融组织和金融市场的创新插上了翅膀。
  金融信息触达范围决定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决定金融机构的稳健性和盈利能力。金融本身也是计算型的行业,计算收益风险,计算价格与期限,跨期配置资源需要深度有效的计算。计算效率取决于算力,计算机的发明正是人类算力进步的产物。人类的计算工具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从“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到算筹、算盘、计算器、机械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等。电子计算机俗称电脑,算力要比人脑强大。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2月14日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重30余吨,占地约170平方米,装有18000只电子管。到了20世纪60—70年代,计算机在金融市场得到应用,为交易和衍生品定价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一时期,现代资本市场理论快速发展,资本资产定价模型、BS期权定价模型、二叉树定价模型等金融理论模型得以检验和印证。货币期货、抵押债券类期权等金融产品出现。在银行领域,1967年巴克莱银行安装了世界首台ATM机;1966年万事达卡(MasterCard)组织成立,致力于为金融机构、政府、企业、商户和持卡人提供领导全球性的商务链接;1974年美洲银行信用卡公司与西方国家的一些商业银行合作成立了国际信用卡服务公司,并于1977年正式改为维萨(VISA)国际组织,1976年开始发行VISA卡。ATM机和支付卡组织的信用卡、借记卡、预付卡产品被视为早期代表性的金融科技产品。这些产品的出现,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计算机广泛应用与技术本身升级换代周期缩短导致用户成本增加以及信息交换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产生了算力共享的理念。计算机连接在一起成为互联网。早期的阿帕网是出于军事目的,理念是确保军事指挥系统不会因为一个节点被打击而瘫痪。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互联网开始逐步民用化,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NSFNET逐步替代了阿帕网中民用部分,90年代初成为T3主干网,加上万维网的出现,互联网商业应用的大门被开启。企业、机构单位纷纷建设自己的门户网站。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实现账户网络化。1996年出现了纯互联网银行,但是纯互联网银行技术的成熟是在20年后。证券市场也通过互联网进行开户、交易、理财管理等服务。在云计算技术成熟以后,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服务快速发展,新型金融出现。2009年以后,区块链技术出现,数字加密货币得到发展。如今,5G通讯、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推动金融不断创新,网络移动支付、互联网借贷与理财、众筹融资、程序化交易、智能投顾、智慧银行等服务快速发展。新技术赋能金融发展,推动了金融创新。
  4.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实践的关系
  历次技术进步对金融业的改变,使得金融实践实现飞跃,由此形成了新的学科专业。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高校中出现了财政信贷专业,之后不久产生的银行、外汇与保险专业,60年代发展为金融、国际金融和保险专业,90年代融合为金融学(含保险学)二级学科。进入21世纪,随着华尔街金融创新的层出不穷,产生了金融工程师职业,推动了金融工程、信用管理、金融数学和投资学等专业的出现。2010年以后,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业以后,产生了精算学、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等专业。学科层面也把金融工程和金融科技作为重要的二级学科进行建设。可见,金融学科的发展内生于金融实践,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演变。
  二、金融科技学科需解决的问题
  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理论和学术共同体标准。那么,金融科技学科有没有独有的理论基础,有没有自己的研究对象?2019年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指出,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促使金融业务边界逐渐模糊,金融风险传导突破时空限制,给货币政策、金融市场、金融稳定、金融监管等方面带来新挑战。金融科技实践发展出现的问题就是金融科技学科需要解决的问题。
  1.金融科技理论的方向
  作为新兴学科领域,其理论体系還在探讨和发展演进之中。应该说,金融科技理论具有特殊性,因为它植根于科技发展与金融创新,需要两个领域的基础理论支撑。金融学的理论是否因为科技发展改进金融模式、效率而发生变化?新型的金融科技形态,如数字加密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管理带来货币理论的变化了吗?货币政策与宏观调控是否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货币乘数还有效吗?数字加密货币到底是价值货币还是信用货币?为何能称得上数字金融资产?这些基础性学术问题需要理论创新给出解释。金融科技领域的理论发展有很多可以探讨的方向。   2.金融科技发展动力与创新机制
  金融科技发展的动力、决定因素及其效应需要理论阐释。科技赋能金融发展,创新金融模式、金融机制、金融制度等方面有不少基础问题需要研究,需要理论发展与创新。金融科技是技术推动下创新,与一般的金融创新有何差异?对应的金融规制或金融监管机制应该如何设计?金融科技本身发展存在怎样的风险?是否存在先天的扩散机制和效应?机制理论设计应该朝着哪个方向走?
  3.金融科技形态演进规律与趋势
  金融科技形态随着科技本身的发展而在不断演进,其中的规律值得总结。金融科技形态与金融本身发展的关系,科技周期与金融科技创新周期关系,金融科技未来的趋势等,这些基础理论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进行理论化梳理。
  三、金融科技的内涵与实践探索
  1.金融科技发展与内涵界定
  人类在探寻自然规律的过程中,以自身发展需要为出发点,通过技术变革,实现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提高了生产效率,发展了生产力。同时,技术革命也带来了金融的创新。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报、电气和电子时代,金融创新更加频繁。
  国外学者Bettinger[6]最早将Finance和Technology放在一起使用,这是最早包含Fintech一词的科学文献。Milian, Spinola & Caralho(2019)系统梳理了金融科技研究文献,刻画了学术研究的脉络[7]。应该说,2011年之后,金融科技(FinTech)一词被赋予新的内涵,之前主要是美国硅谷和英国伦敦的互联网技术创业公司将信息技术用于非银行支付交易的流程改进、安全提升,后来这些科技初创公司将车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各种最前沿的信息与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证券经纪交易、银行信贷、保险、资产管理等零售金融业务领域,形成不依附于传统金融机构与体系的金融科技力量并獨自发展起来。其后在近10年时间里,这一词汇热度不减,实务界、理论界、教育界、政府等都对这一领域的发展高度关注,金融科技创新企业、金融科技学术研究、金融科技学科建设、金融科技监管设计等,都在不断向前推进。那么,我们如何认识理解金融科技的学科内涵、功能与本质、动力与决定因素、经济社会影响与未来的发展趋势?
  数据积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发展、GPU以及NPU等硬件技术的革命性是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全球数据积累存量已达到引爆新一轮行业变革的规模和水平,全球数据正以每年4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2017年全球的数据总量为21.6ZB(1个ZB等于十万亿亿字节),金融数据在其中占比很高。
  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于2016年3月首次发布了关于金融科技的专题报告,其中对“金融科技”进行了初步定义,即金融科技(FinTech)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定义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该定义由金融稳定理事会于2016年提出,目前已成为全球共识),旨在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从学科视角看,金融科技本质上是技术赋能金融后的新服务形态,属于金融学科的范畴。我们主张采用FSB和中国人民银行给出的定义,金融科技强调金融和科技的结合,指的是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通过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2.金融科技学科归属
  金融科技实践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相应的理论也在构建当中。2017年香港中文大学设置本科专业,2018年香港科技大学设置金融科技学术硕士项目。2017年以来,美国的杜克大学富卡商学院、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商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等设置了金融科技类硕士学科专业,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乔治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在硕士项目中开设了金融科技方向或金融科技课程模块。2018年,教育部批准设立了金融科技本科专业。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在金融学学科下设置了互联网金融方向、金融科技方向、数字金融方向、人工智能与金融方向、大数据金融方向等,本科层面设置了金融科技实验班、大数据金融实验班、数字金融实验班、人工智能+金融实验班等。金融科技在本科、硕士和博士层面的教育快速兴起,一个崭新的学科体系已具雏形。
  从国外金融科技学科归属情况看,少数设置在工程学院,或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多数设置在商学院。国内高校金融科技学科专业设置在金融学院、商学院或经济学院,也有个别院校设置在信息学院。教育部新增金融科技本科专业归在金融类专业下,是金融类专业下的第10个专业,专业代码为020310T。金融科技本科毕业授予的学位类型为经济学学士。金融科技学科归属到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符合金融科技内涵定义,金融科技是技术推动下的金融创新,本质上是金融服务的新形式。如果有高校将金融科技专业设置在工程学院、信息学院或计算机科技学院,学位授予建议为经济学学位,特殊情况可在工程方向下授予工学学位。
  四、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新兴学科,金融科技在本科、硕士和博士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与规格应该体现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基本要求,紧扣时代发展的特色,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与规格
  本科人才培养应该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设置培养方案。不少高校正在立足于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实践,调整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学校主张, 在金融科技和“双一流”建设驱动下,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进行创新探索[8],应培养学生基本的金融分析、金融科技应用能力、与金融相关的跨界知识和营销沟通协调能力,建议地方高校金融的专业人才培养从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模式、能力培养和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创新[9]。无论是中央部委院校还是地方院校,培养本科生都应该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定位于金融与科技复合型专业人才,为金融机构、金融科技公司培养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宽口径主要体现在加强思政类、数学类、科技类、经济类、管理类和金融类课程模块设计上,厚基础体现在设计各模块的专业基础课程,采用少而精、不重复、大课时的理念开设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可以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现代密码学、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经济学原理、计量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金融科技学、大数据与金融、金融科技监管与监管科技、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其他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可以参照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金融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各院校的特色进行模块化设计。   本科人才培养可以采用与金融科技组织或金融企业联合培养方式,立足于实践需要,重点为学生提供金融科技前沿实践课程教学资源,主张金融科技企业的技术专家和研发人员加入到高校的专业课程建设中来,共同开发课程。本科生培养主要集中在金融科技的几个方向上,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金融科技规制等,需要进行深耕细作,为学生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硕士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与规格
  从金融科技实践特征看,硕士人才培养应主要采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重点在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定位于培养应用型金融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采用系统化专业课程教学与大规模仿真实验教学相结合,建议“双主体”办学模式和“校内外”双导师制,合作培养;依托合作基地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大力推进金融科技案例教学和案例库建设;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学术型金融科技专业研究生主要定位于科学研究,采用硕博连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应用现代前沿技术,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开展科学研究,创新金融理论,更好指导实践。专业学位型研究生可以在金融专业下设置金融科技方向,采用单独人才培养方案,主干课建议设置:经济分析、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中级金融科技、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高级公司金融、大数据分析、金融伦理、机器学习与智能金融、监管科技等。金融科技学术型硕士研究方向可以包括金融风险管理、大数据金融、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量化交易与程序化交易、智能投资顾问、金融加密数字货币、金融科技监管规制、监管科技技术应用等
  3.博士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与规格
  金融科技专业博士人才定位于培养金融科技领域的精英型高层次研究人才;生源应具有金融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交叉学科背景并对金融科技领域有浓厚兴趣。主要的培养方向包括:金融科技创新与普惠金融发展、金融科技监管规制与监管科技,数字货币与中央银行调控,博士生培养为国家监管部门、金融科技研究机构等服务,博士生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有助于提升国际化水平。博士生主干课包括: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前沿与文献选读、金融科技理论前沿专题、监管科技研究、金融大数据研究、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实证金融与统计软件应用、机器学习与智能金融、量化投资与智能投顾、信息安全研究等。博士生培养可以采取与金融监管部门、法规制定部门、大型金融机构联合培养模式。
  五、结论与建议
  随着技术引领日趋成为金融发展的新特征,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愈发重要。学科交叉发展是未来金融学科的方向,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是大势所趋。金融服务与产品数字化、货币虚拟化、金融机构技术化、金融监管科技化是未来金融业的主要特征。金融人才应该具备复合化的专业知识体系,拥有金融管理、现代技术能力。金融科技学科是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新兴学科,未来随着金融业普遍的科技化改造,金融创新的技术基础和条件更加完善,金融科技学科必然会融入金融大学科之中,传统金融学科也会被改造升级,成为交叉、复合型专业学科。
  在现有金融类专业格局下,发展金融科技学科专业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本硕博金融科技人才培养应有不同的定位,课程设置要符合实践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的要求,同时结合各学校的特色。建议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手段技术化,专业教学技术化,教育场景虚拟化,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要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尤其是新兴专业课程建设[10]。未来金融科技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风险,包括伦理道德风险、规制建设不足的风险、技术過度发展带来的管理风险等。因此,人文伦理规制建设日趋重要,现代前沿技术冲击下的金融伦理、金融科技法规建设需要加强。各学校在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这些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陈静. 培养金融科技人才迫在眉睫[J].中国金融家,2004(6).
  [2]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 [J].金融研究,2012(12).
  [3]黄达.金融学(精编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65.
  [4]李建军.互联网金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
  [5]王广谦.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83.
  [6]Bettinger A. FINTECH: A Series of 40 Time Shared Models Used at Manufacturers Hanover Trust Company[J]. Interfaces, 1972, 2(4):62-6.
  [7]Milian,Eduardo Z. Maurode M. Spinola, Marly M. de Caralho. Fintechs: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19 (34).
  [8]海新权,韩晓婧. 金融科技和“双一流”建设驱动下的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9(4).
  [9]罗锋,黄丽. 金融科技视角下地方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1).
  [10]李建军,吕勇斌. 互联网金融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8(5).
  [责任编辑:周 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00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