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资源建设及应用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章针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选修课程资源匮乏的情况,以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课堂观察法等多种方法,整理并总结了重庆一中选修课程《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的实践经验,以多视角探索资源建设途径,以多维度创新资源应用模式,积极探索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核心素养;资源建设;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4-0018-06
  一、研究背景
  教育部于2013年启动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工作,2017年正式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其中选修课程的设置是高中新课改的亮点之一,是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也是支持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但由于我国信息技术学科起步较晚,相对于其他传统学科,还存在发展时间短、学科资源不够丰富等情况。目前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选择性必修课、选修课)在课程资源方面比较匮乏。
   基于此,本研究着力探索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为丰富该领域的资源贡献力量,也为其他同行建设相关资源提供了有利参考。因研究小组人力、物力、精力有限,且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是程序设计,故本研究着重探索了“程序设计”模块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将课程命名为《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选修课,重点建设其中程序设计部分的内容,与新课标内容对应为必修课程模块1的“数据与计算”,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1的“数据与数据结构”,选修课程模块1的“算法初步”。本课程开设学段为高一、高二,其中程序设计部分内容建议在高一下学期开设。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研究内容
   主要包括:①在新课标课程框架下构建与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所配套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知识模块与体系。②设计开发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教学资源。③摸索相应资源的教师学生、课上课下使用模式,并检验其教学效果。④在不断反馈与修正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为同行建设相关资源提供参考。
   本课程针对兴趣各异的高中學生,以“三层次、四模块、二十一专项”的课程结构体系为基础,建设生态性、立体化教学资源。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有效性,注重不同学习资源的建设,并通过课程在线资源网站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环境建设。图1为本课题研究的课程资源结构图。
  2.研究价值
   通过“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资源建设及应用模式研究”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共建共享学科资源,培养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为该领域的资源建设贡献力量。在回顾重庆一中《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选修课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并建立了相应的课程框架体系,建设各种切实可用的课程资源,提出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资源建设的设计思路、制作方法等,实践摸索相应的使用模式,并验证其应用效果,从而对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信息化建设和选修课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经验。
   三、课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选修课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以系统方法论、资源建设标准为指导,本着“先进性、适用性、持续性”的原则,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分工合作、反馈修改”的步骤完成资源的建设。具体的实施思路与方法如图2所示。
  2.研究方法
   在研究中具体使用了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课堂观察法等多种方法,研究技术路线如图3 所示。
  四、重庆一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
  1.信息技术选修课开设情况
   重庆一中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设较早,在课程开设方面有以下特点:①开课形式多样。有校内选修课、课外活动、学生兴趣小组等;②学生参与面较广。据不完全统计,每年高一、高二约有300人参加信息技术选修课程;③学生反响良好。在每年课程的评分中,信息技术各类选修课都获得学生的高度认可;④选修课的学习对学生、教师、学校均产生良好效果。涌现出了大批优秀学生,他们的优秀作品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获嘉奖。据不完全统计,在2004-2015年间,我校学生的选修课程作品有近2000余项获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程度加深,相应的技能与知识显著提高,也更加了解相关领域、行业,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同时也为教师提升个人专业素质、为学校提升社会认可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信息技术选修课资源建设总结
   重庆一中信息技术课程自开设以来,课程设置的规范性、持续性一直处于重庆市领先水平,信息技术选修课也从2004年开始在初、高中设置。从2004年到2015年间,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已初具规模,各内容模块基本涵盖相关课程标准内容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具体建设进程如图4所示。
  在此期间,重庆一中在信息技术选修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已有三套教材,分别是《信息学奥赛辅导教程》《多媒体培训教程》《重庆一中教师多媒体培训校本教程》,教学设计与课件1232份、微课129门、课程学习网站3个,其他各类资源约2398份。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整理和丰富:①资源建设随意性大、缺乏规划,应明确选修课程体系;②资源分类不清,查找困难;③资源重复过多,有的内容资源扎堆,有的内容少有可用资源;④资源复用率低;⑤资源质量参差不齐;⑥部分资源需要更新。
  3.信息技术选修课资源应用总结
   选修课程资源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选修课堂上需要的教案、PPT、相关视频或其他资料;②课外活动上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性PPT、视频与操作平台;③学生自学时提供相应的微课、练习平台、学习网站等。    前期在课程资源应用方面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①资源应用的随意性较大,没有具体的流程或策略;②资源利用没有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③资源使用的时机错位,导致效果不突出等问题。
   五、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研究
  1.多视角探究信息技术选修课资源建设途径
   下面,笔者将以“程序设计”模块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探究为例,进行具体介绍。
  (1)学科视角:预瞻学科发展脉络,把握新课标脉搏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课程内容应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尽管该课标提出鼓励课程内容吸纳学科前沿成果,但对此内容并未明确归类,加之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放在必修课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与隐患,因而,将此部分内容放在选修课程中较为合适。所以我们在已有课程体系的程序设计模块中,在VB、C++程序语言的基础上,率先引入了适合于初学者的Scratch模块化编程和适合可视化的App Inventor手机编程。相关内容如图5、6所示。
  (2)社会视角:紧跟时代发展需求,立足培养复合型人才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有独立个性的人才。近年来,STEAM课程理念从国外引入,在我国迅速发展,究其本质是在多个独立的学科中建立一个桥梁,为学生提供整体认识世界的机会,引导学生重新思考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内涵及其之间存在的关系,把学习的零碎知识变成相互联系、完整统一的系统。
   STEAM课程更适合在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技课堂上开展。《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选修课在前期摸索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率先引入STEAM理念指导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开发上,我们着力打造了课例“伪全息3D投影的制作”,基于STEAM教育理念,教师引导学生对3D、全息等高热概念进行讨论,结合具体实例,以模仿探究为主,使用了基于工程设计的教学手段,以参与、探究、解释、详细说明和评价(5-E)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带领学生一起探索利用生活中的简单材料制作伪全息3D投影[1],具体如图7所示。
  (3)学生视角:利用选课平台,优胜劣汰更新课程内容
   《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选修课自开课以来,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表1所示是课程中的几个选修模块。
   課程内容需及时更新,比如“网页设计”内容,其制作手段突飞猛进,在手机App上就能制作出精彩的页面,所以选择此课程的学生人数较少。根据选课系统的数据,及时收集学生反馈,跟随时代发展与学生喜好,对课程进行更新是我们每年对选修课资源再建设的重要依据和有效办法。
   在几轮选课后,选修课程结构发生了变化,与之前相比,取消了网页制作,增加了STEAM创客课程,具体如图8所示。
  (4)教师视角:根据实际需求,打造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
   明确课程内容后,就要着力开发多样化的教学资源。相比传统的课程资源,如教学设计、课件、练习题、多媒体资料(如视频、动画)等,本次课程资源的开发进行了形式的创新,如课例、微课、课件、在线网络平台等,给学生更多的选择。
   课程资源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服务于课程教学,多样的形式也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率。以微课资源为例,因学生学习意愿较强,但选修课堂上的学习时间有限,我们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展开教学,并为此设计了配套的教学微课视频,具体微课资源设计开发经验在笔者的论文《好微课重在设计——<循环结构>系列微课的设计与制作》[2]中有详细的阐述。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开发使用的部分微课资源,不完全统计约54个微课资源,共23项获得国家级、市级奖项。
  (5)学校视角:搭建课程资源平台,实现多校共建共用
   资源的建设目的在于更好、更多地利用资源,所以我们搭建了在线教学资源平台,强调多校共建共用,扩充资源丰富性,提高资源的使用率。现阶段已有重庆市求精中学、重庆市第29中学联合开发,实现网络课程资源共享,最大化地利用优质资源。目前该平台还在试用阶段(见图9),功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2.多维度创新信息技术选修课资源应用模式
   对本学科的选修课程资源应用方式,我们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试图从不同维度进行创新,以此来启发同行做更多的尝试。
  (1)立足课堂,打造高效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每周一次的选修课更需高效利用课堂,对于打造高效、卓越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结合学校教师使用课程资源的教学反馈,总结出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该从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出发,以学生兴趣为起点,以活动设计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获得知识体验。
  (2)时间维度:翻转课堂扩充课堂时间
   翻转课堂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重新调整了课堂内外的时间。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能在任何时间通过各种方式查阅相关资料。而在课堂上,则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我们设计开发了微课视频,并尝试应用在翻转课堂中,以达到拓展课堂时间维度的作用。
      我们借鉴翻转课堂的优秀案例,如图10所示,并结合实际尝试用以下形式展开教学,但仍需不断修正。
  (3)空间维度:移动教学打破空间限制
      计算思维是新课标中提出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之一。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对计算思维的培养主要体现在程序设计的内容上,而这一内容一般是选修课或信息学竞赛课程,参与学生较少,开课时间基本在假期,考虑到学生组织、场地安排、时间统筹、学生学习需求、移动终端技术适用特点等客观原因,结合移动学习的移动性、泛在性、灵活性、跨时空性等特点,程序设计模块的内容以移动学习的方式展开,从而打破了课堂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在任何地方都能学习,最大限度地扩展了学习的空间。论文《基于QQ群视频的移动教学实践》对此有详细介绍,图11为教学实践截图。表2是基于QQ群视频网络平台开展初中信息学培训的基本流程。
  (4)容量维度:STEAM项目教学增加了课堂容量
  新课标倡导以项目学习的方式组织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并对其作出解释: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方案设计、新知学习、实践探索,具有创新特质的一系列调查、观察、研究、表达、展示和分享学习成果等的学习活动。具体可参照图12展开。
  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构建了各环节的具体教学策略框架,如图13所示。
  项目教学属于课堂组织形式,课程资源开发属于课堂内容,二者之间仍需具体的链接纽带。经过前期摸索,借鉴国内外成功教学案例,并跟随先进的教学潮流,我们选择STEAM课程作为二者的具体体现形式,这也是课程定位的需要,即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知、处理能力,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完整的人、能够面对现实社会中真实问题的学习者,他们不能仅定向在某一个学科领域,而应从分科到综合。
   基于此,本研究中的选修课程也试图用STEAM理念,选择项目教学的方式来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在选修课程中探索培养完整的能够应对真实问题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人。笔者的论文《STEM视角下的初中科学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以伪全息3D投影制作为例》[3]对此有详细阐述。图14是该论文中具体案例的课程内容与活动设计图。
  六、结语
   本研究力图实现学科资源的共建共享模式,从多视角探索资源建设途径,多维度创新资源应用模式,逐渐完善拓展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研究,为学科资源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明白,这是一项长期、艰巨和系统的工作,期待更多的同行參与和社会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Bybee,R.Achieving scientific literacy[M].Portsmouth, NH:Heinemann,1997:35-36.
   [2]李崎颖,金晓凌.好微课重在设计——《循环结构》系列微课的设计与制作[J].电教世界,2016(2):24-28.
   [3]李崎颖,金晓凌,丁旭梅,等.STEM视角下的初中科学课程教学实践研究——以伪全息3D投影制作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4):35-39.
   (编辑:李晓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59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