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必须循序渐进从低年级入手,进行对症下药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从三大方面入手:情境创设应该“画龙点睛”;算理算法应该“相得益彰”;算法优化应该“殊途同归”。
关键词:小学生 数学 计算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03-0169-01
1 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现状
1.1 情境创设“雾里看花”
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需要创设情境。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牵强附会的情境设置不有利于意义建构。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也需要创设激趣的情境,如果不考虑计算教学的内容特点,置学情不理,不立足学生的学习起点,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如同雾里看花。
1.2 算理算法“背道而驰”
算理是算法的基础。计算中千变万化,如果算理不清,就会容易造成知识负迁移。算法是对算理的实践验证。一味机械地计算,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借助直觀教学手段,理解算理捉襟见肘,进而掌握抽象的计算法则时,算理与算法背道而驰,无法相融合,深层理解算理恰似空中楼阁。
1.3 算法多样“各自为阵”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算法多样性的根本目的是既要尽量避免机械重复。当学生只有一种方法时,思维水平“与众不同”,会抵制或抗拒别人的方法。如果忽视修正自我的内需,不引导学生求同存异,不进行比较,不重视学生反思、完善的过程,算法多样就会“各自为阵”。
2 培养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2.1 情境创设应该“画龙点睛”
2.1.1 设计教学生活化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用数学的头脑去思考,这样的情境学生乐于接受。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时,教师发现例题中发新书的情境不符合实际,于是就改编为发作业本,让学生判断选择哪一包作业本才够全班同学用。全班学生48人,作业有一包40本和一包50本两种。学生认为全班总人数48最接近于50。教师再呈现学生身边的事例,根据相关的数学信息进行估算和精确计算。依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去解决数学问题,激发了强烈的计算潜能。
2.1.2 富有问题挑战性
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可以营造协调的教学气氛,在情境中明白事理,寓教于乐。例如,教学“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时,在学生总结出运算法则后,教师继续发问:同学们想一想,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是不是还是两位数呢?一部分学生认为“是”,一部分学生判断“不一定”。教师趁热打铁再设计一道挑战性问题:把99和100分别写成两个两位数的和,得出结论: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和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是两位数,要么是三位数。学生通过计算增长了智慧。
2.2 算理算法应该“相得益彰”
2.2.1 统筹兼顾,深入浅出
学生在计算中既要“知其然”算理,也要“知其所以然”算法,既要统筹兼顾,也要深入浅出地掌握计算技巧。例如,学生对乘法口诀虽然可以倒背如流,表中蕴藏了很多规律,但是“积”是如何算出来的呢(即算法)?应该善待学生的质疑,如,计算1+2+3+4+5+6+7+8+9,并不是按顺序两个加数累计加起来,而是应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1+2+3+4+5+6+7+8+9=(1+8)+(2+7)+(3+6)+(4+5)+9=5×9=45。为什么可以这么算(算理)?可以让学生去自主体验,在实际的画图操作中,对乘法口诀表“横看成岭侧成峰”,更深层次地学习巩固算理与算法。
2.2.2 数形结合,顺势而为
数形结合百般好,可以顺势而为架起算理与算法的桥。学生需要有充分的自主建构时间,化抽象的概念为清晰,为数形结合生成支点。例如,要包装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礼盒,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对各种包装方法进行组合研讨,再计算包装纸的面积也就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礼盒最小的表面积。可以得出最佳答案是把最大的两个侧面贴在一起,这样的包装能够最节约包装纸。然后通过字母公式表示表面积,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2.3 算法优化应该“殊途同归”
2.3.1 摒弃低层次思维的算法
教师要善于循循善诱学生,这是教学的本质功能。学生的算法“远近高低各不同”,存在着思维的层次性。要善于分析比较多种算法,摒弃低层次思维的算法,在动态学习中进行计算。
例如,计算19+18时,学生的算法“百花齐放”:
(1)19+18=(10+9)+(10+8)=(10+10)+(9+8)=20+17=37;
(2)19+18=(20-1)+18=(20+18)-1= 37;
(3)19+18=19+(20-2)=19+20-2=37;
(4)19+18=(20-1)+(20-2)=20+20-3=37;
(5)先一根一根地数小棒数到19,再一根一根地数小棒数到18,把18根小棒一根一根一次放在19根小棒里面并一次数20、21……37刚好放完18根小棒。
很明显,当学生借用逻辑思维思考时,第(5)种算法是低层次思维应该可以坚决摒弃,优化算法才能提高数学思维水平。
2.3.2 杜绝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对同一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运用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允许学生独辟蹊径的解法,但是必须具备准确性。例如,有一节“鸡兔同笼”问题的公开课,在学习列表法时按部就班分别由鸡0只、1只到8只进行计算验证,发现当鸡是3只时,鸡和兔的脚一共26只。这种从一而终的做法其实还可以简单化:由鸡0只、1只、2只、3只这四组情况进行计算验证进行;或者启发学生根据26÷4<7,说明兔最多是6只,只要用6只、5只兔进行计算验证,也可以很快发现当兔是5只时,鸡和兔的脚一共26只。不玩“数字游戏”的计算套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总而言之,计算是数学学习的主体。由浅入深多方位培养计算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创新计算教学方法,提高教学价值和效率,讲究训练形式,拓宽训练渠道,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参考文献:
[1] 钱希.例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研究,2018(10):64-65.
[2] 张丽.小学数学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0):27-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64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