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县域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及深化建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有的放矢地谋划并推进县域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山东省莱州市教学研究室课程中心采用问卷法、访谈法等调查方法,以县域内小学、初中教导主任为调查对象,对县域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目前学校层面的课程改革还存在着整体感不强、结构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对此,提出如下深化课程改革的建议:站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立场,对课程改革作出整体思考和全局规划;增强执行力,提高课程校本化实施水平;跟进与课程改革配套的教研、管理、评价等机制。
  [关键词]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现状调查;深化建议
  以2011年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摘除“实验”为标志,尤其是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及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新阶段。面对新形势,基于新目标,县域外课改呈现出主动应答、迅猛推进的良好势头,而县域内课改也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寻求新的生长点。在此背景下,山东省莱州市教学研究室开展了县域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并基于调查结果提出了深化县域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调查概况
  1.调查目的
  为落实“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工作精神,全面了解和深入掌握县域中小学课程改革现状,以便有的放矢地谋划并推进县域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行动,莱州市教学研究室课程中心设计并开展了针对中小学课程改革现存问题的调查活动。
  2.调查方法
  调查面向县域义务教育学段学校的教导主任,采取匿名问卷、抽样座谈、随机访谈、日常了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问卷内容主要指向“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此处的“学校课程体系”指融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资源于一体的“学科—活动”系统,以下简称学校课程);共24个题目,含单选题21个、填空题1个、问答题2个,其中相互印证的题目有2组。共发放问卷79份(其中小学47份,初中32份),回收有效问卷64份(其中小学39份,初中25份),整体有效回收率为81.01%。
  二、调查结果分析
  1.课程改革局部成效显著,但整体感不强
  莱州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先后经历了新课程理念适应、教与学方式转换、和谐高效课堂研究、校本课程开发四个阶段,当下正迈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阶段。莱州市十五年的课改成效显著,尤其是课堂建设、作业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等均走在烟台市前列。然而,不可否认,莱州市有些学校的课程意识不强,站位不高,全局观念、整体思维不够。问卷结果显示,至少48.4%的调研学校还没有建立起学校课程的概念,课程改革仍囿于课堂教学改革,课程建设仍集中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这个局部,在学校层面还没有基于自己的教育信念架构起全面系统的课程序列。通过与教师的日常交流得知,很多教师对学科课程缺乏专业性的深刻理解,仍囿于单纯的教材教法研究,很少立足于学校课程整体,从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入手建立起完整的学科课程概念。虽然各校已按照上级课程实施计划开设了校本课程,但对校本课程作出校级系统规划的为数不多。由于主客观原因,各类课程存在价值一致但内容重叠交叉的现象,尤其是地方课程和“进校园”项目门类多、内容杂,导致课时紧张。调研发现,自发进行课程整合的学校仅为4.7%,且亟需专业化支持。
  2.课程建设渐重顶层架构,但结构化程度不高
  指向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正在由理念付诸于实践,其中以金城镇中心小学的“适合每个乡村儿童的差异发展课程”最为成熟。相比之下,县域内多数学校则存在着课程结构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逻辑不清晰;二是未树立“以课程为载体,让办学愿景、育人目标、文化设定落地”的意识,未秉持“依据育人目标,按照校本化逻辑重构学校课程”的思维;三是育人目标模糊抽象,未体现出学校的优良办学传统和独特的办学理念。问卷结果显示,至少84.4%的调研学校还是在按“国家+地方+校本”的简单逻辑推进课程改革,由此导致学校的课程体系臃肿、结构碎散、体量膨胀,导致课程“各自为政”甚至重复叠加,人为地提高了教育成本。经抽样座谈与日常了解获知,有的学校虽设定了高位、独特的学校文化方向,但也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比如:学校文化仅仅止于价值期待、理念状态,还没有降解、融化为实实在在的课程行为,而且实有的课程行为与高调的文化设定并不吻合;学校设定的文化价值只存在或彰显于部分課程或课程行为中,还没有贯彻在每一类或每一门课程中,没有融化在每一个课程行动或细节中。
  3.课程自主开发热情高涨,但品质有待提升
  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开发已成为当下非常普遍的学校行为,以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为例,建设了非常典型的践行“行知”理念、基于书本和课堂、超越知识和技能、直指“实践创新”素养的实践课程群。但是,有不少学校的课程建设存在突出的“重外延扩张轻内涵建构”的问题。一是需求主导意识薄弱。其中,目标主导和条件主导的课程占全部课程的90%以上,具备多元弹性结构的课程屈指可数。问卷结果显示,没有开设选修类校本课程的学校至少占20.3%;有的学校没有深入理解校本课程的价值,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开设课程。二是认知和行为存在偏颇。典型误区是一些学校和教师将校本课程建设窄化成“校本教材开发”,以教材为中心实施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中存在两个突出问题:其一,碎片化、单体性明显,表现为实践、活动、探究的课程特质凸显了,但是缺失“学习进阶”理念,几乎不注重学段年级之间在目标内容上的系统规划与衔接;其二,综合性、发展性不够,如问卷结果显示,关注“跨学科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思维方法”的仅为31.3%。此外,一些学校只注重开设课程的数量,没有把课程做精做细,导致课程缺乏应有的质感;还有一些学校没有遵循最基本的课程开发规范,导致课程要素残缺,精致化程度不高。   三、对策建议
  1.转变理念,澄清价值
  当前域内一些学校的课程改革相对滞后,客观地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课程意识、课改站位、课程建设力方面没有与素养时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呼唤相契合。因此,县域在下阶段要引导学校转变课程理念,走出惯性,真真切切地站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立场上进行课程改革,增强课程改革的时代感、紧迫感与责任感。要以学校为单位,对课程做全方位、全时段的整体思考和全局规划,在具体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估中也力求增强计划性,实施“指向素养、基于课程的行动”,从知识取向走向素养关切。尤其要强化学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意识,引导其建立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理性价值观与全面质量观。并且要突出学科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落实国家意志的主干和核心地位,以各类课程的协作共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2.切实规划,深化改革
  要以县域为单位,有所侧重地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一是架构学校课程,以一体化构造支持系统化的课程学习。要指导学校结合各自的办学传统、师资状况,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从建立教育信念、明晰办学理念、确立校本化育人目标出发,整体统筹、合理配置课程资源,按照自己的逻辑,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资源统整到一个框架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是落实学校课程,以校本化实施支持品质化的课程学习。要指导各校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在学校课程框架内,确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各类课程建设的侧重点,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培育,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校本化水平。三是精炼学校课程,以主题化整合支持意义化的课程学习。要指导各校科学处理地方课程、“進校园”项目与国家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关系,实现课程资源统筹化、课程行动经济化。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借鉴与突破的关系,不可盲目行动,急于求成。
  3.内外协同,评价促动
  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是一项整体工程,需要各领域、各层面、各部门、各学科协同用力,需要跟进与之关联、配套的措施。一是内在的配套。要紧密把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趋向、新理念、新要求,以学校课程建设带动校本教研、教学管理、评价探索在内的一揽子改革的全面深化。二是外在的配套。即健全研训、评估、激励等长效机制。要将课程价值观的更新、课程理论的普及作为首要任务,通过组织全员培训、专题研讨等,夯实行动根基;通过入校调研、召开现场会议等,推动局域整体行动,力求校际均衡;以学校为基地,开展案例式研究与跟进式指导;将学校课程建设纳入年度视导评估,全面评价学校教学工作,积极引导、有效促动包括教学在内的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召开年度“课程与教学工作会议”,形成评选和表彰课程与教学先进单位或个人的常规。
  (责任编辑   张慧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366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