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女性领导力培养路径的思考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金淑芳 张昊昱
摘要:根据社会上女性领导人才结构性失衡现象,通过分析高校女性领导力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妨碍女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因素,从领导力培养的行为维度出发,针对上海部分高校女生领导力问卷调查中出现的四个突出问题,根据易操作性、能记录性、可持续性与擅提高性四个原则,设计与实施了领导力挑战训练6个行为36个要素表,通过数据分析得出训练要素与领导力培养的关系,给出了适合国情的女性领导力培养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校女性;领导力;行为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2-0212-04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中国女性参与社会建设的领域愈来愈广,影响力亦日趋强大,女性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女企业家群体持续壮大,2014年数据统计,中国女企业家协会会员已达7000余人,占总数的25%。在欣喜的同时,另一份数据也在提醒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京都天华会计师事务所2012年《国际商业问题调查报告》,中国上市公司,女性在高层任职比例为13.52%,在董事会成员比例为10.73%。科技领域女性高层次人才缺位严重。我国女科技工作者总数已经高达三分之一,然而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仅占5.06%,女性入选人才计划比例严重偏低,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青”和“长江学者”的女性比例仅占7%,6.04%,3.9%。
女性领导人才结构性失衡的问题值得我们教育机构关注并改善,我们必须从国家人才建设的战略高度来推进女大学生的领导力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加入领导力培养的内容,通过探索行之有效的训练体系,培养符合中国建设发展进入新时代所提出的人才要求。
一、中国高校女性领导力发展现状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据2019年全国统计数据,有2831多万在校生,其中女性占比51.47%。女学生数量的增长,女性人才的涌现,对高等教育女性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我们要客观分析中国高校女性领导力现状,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全面提升女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针对她们领导力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提升女大学生的领导力平均水平。
1.在校生比例变化带来的学生社团成员结构问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女性开始享有与男性接受同样教育的权利,同龄女性作为一个整体,其心智普遍比男性更加成熟,这些属性最直接地反映在诸如高考成绩、平时学习绩点、各类评优评奖中。在学生骨干选拔中,上述因素直接促使当前高校主要学生社团中女生的比例较高,上海临港地区5所高校校团委和校学生会女生比例统计数据分别为:
上海建桥学院:64.39%,53.00%;
上海电机学院:43.00%,40.00%;
上海海事大学:56.00%,55.80%;
上海海洋大学:67.30%,59.00%;
上海电力大学:45.70%,49.34%。
2.女性在社团中的比例上升与个人领导能力匹配带来的矛盾。受访高校的学工部门普遍反映对待学生骨干培养和选拔中带来的困惑,一方面,女学生骨干个人整体素质尤其是可量化的考评指标居高不下,有的学院如经济管理学院和人文学院,几乎是女性的天下,男生骨干不仅数量少,也不及女生优秀。很多学院乃至学校层面上都对男生骨干有特殊政策,以期男女比例的平衡。另一方面,女生骨干的领导力并不与其成绩等成正比例,女性比例高的社团活动,普遍存在组织能力不强,特色不明显,活动内容不丰富,形式较单一的现象,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男生通常不会听从女生安排,在组织活动时男生会被忽略,这会导致恶性循环,男生觉得得不到重视,就不高兴参加集体活动,就不想竞选干部,反正学生会团委等學生组织都是女生天下。
3.女性比例在社团中的比例提升对社团组织模式的影响。根据临港地区高校社团组织问卷有关调查结果,高校各类社团中女生骨干数量对社团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点:首先,在校大学生更认同和愿意参加男女比例均衡的社团,比例占受访人数的91.3%。这说明男女比例是社团吸引成员加入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且社团的男女比例越均衡,就越有吸引力。其次,社团骨干中有72.5%的同学认为男女比例均衡的社团执行效率高。这说明男女比例对社团整体工作能力和执行力有明显影响。最后,受访同学中有82.5%认为社团男女比例不均衡会对自己参与执行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有负面影响,68%的受访社团骨干是因为男女比例影响自己选择退出社团组织。这说明男女比例对社团活动及社团成员参加活动的心态和归属感造成显著的影响。
二、女性领导力培养需要跨越的障碍
随着高校女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一个可喜的突出现象是女大学生普遍关注个人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在面向高校大一和大二学生是否愿意参与社团活动以提升自己能力的问卷中,超过90%女大学生愿意且有信心在组织活动中扮演领导角色进而发挥影响力。但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变化的社会环境要求女大学生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和能力,适应环境需求,应对社会挑战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标准。在针对大四毕业生就业面试调查中,女生普遍感觉自己性别差异带来的就业劣势。很多受访学生都认为这些因素同样影响着女性领导力的发展。从上海市临港五校的高校女生毕业生数据统计,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障碍。
1.自信的社交表现。首要表现为恐惧不完美。94%的女大学生都担心自己不够完美,不够聪明。在就业面试和实习中,担心用人单位不会给自己机会,进而在面试现场出现紧张甚至过度紧张的状态,影响自己真实水平的展现,尤其是群组面试或者技能展示中,由于恐惧心理和不自信,临场发挥水平大大低于平时状态,事后又进入无尽的自责和后悔中。
2.有效的情绪管理。90.2%的女大学生觉得自己偏于感性,对于事务的看法与表达经常受情绪影响,缺乏一定的理性,而且情绪容易外露,喜怒哀乐都容易挂在脸上,对自己的竞争力有很大影响。 3.真实的表达能力。87%的女生觉得平时自己的表达能力是足够的,但面临较大场面或者重要决策时,表达看法时缺乏自信和坚定,意愿不是很明确,特别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羞于表达,丧失了很多机会。
4.知行合一的执行力。81.8%的女生感觉在团队合作中存在为了迎合别人,尤其是比自己位高权重的人时,往往不能坚持自己,经常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在与同龄新人进入同一平台时,为了竞争和自身利益,会出现内外不一致现象。这两个问题又经常困扰着自己,从而影响自己的发展动力。
三、女性领导力培养路径的有益探索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三个维度,即价值观维度、知识维度和行为维度。中国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起步较晚,2005年之后才开始出现关于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学术研究。近年来,一些高校也开始发展女性领导力教育,如中华女子学院从2013年开始,每年举行女大学生领导力培训班;浙江大学从2014年开始举办女大学生领导力提升培训班,目前已经办了多期;2013年,中国传媒大学在多年举办“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的基础上,成立了现代女性领导力研究院,致力于对女性领导力的研究和培养。这些研究和实践成为中国女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重要基础。相对于国外女性领导力研究,我们国家当前比较集中于价值观和知识维度这两个理论范畴内容多,研究起点低,基础薄弱,尤其缺乏一整套适合国情的、可以持续化与可复制化的行为维度的训练模式。
国内外文献表明,女性领导力是女大学自身具备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实践过程中培养而成的,是大学生为了实现个人或组织目标与愿景通过与环境的不断互动积累得到的影响力。归根结底,大学生领导力的本质是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是能够在其与周围的环境互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的。也就是说,高校女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重点应该在行为训练中探索适合不同群体的不同路径,从而真正突破阻碍女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的内在个人因素。
因此,以大学校园为背景,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各类场所和条件,通过具体的行为实践来积累,不断增强和扩展领导力,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路径。本文从领导力培养的行为维度出发,针对上海临港五校女生领导力问卷调查中出现的四个突出问题,结合理工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环境,在设计与实施领导力培养时务必坚持易操作性、能记录性、可持续性与擅提高性四个原则,制定出领导力挑战训练行为要素如下页表1。
训练开始,首先对学生们的基本状况做好统计,然后用专用表格记录每项训练要素的五个变化:自己的不足,日常惯用语言,改成积极语言,思维习惯的改变,行为变化,每周上交,然后进行总结和交流,再进入下一周期的训练。从2017年底开始,对上海海洋大学工程学院2017级90名和2018级94名新生女生分别进行中频度与高频度训练,项目持续采集3个学期的训练数据,整体数据统计如下页表2。
从统计数据来看,学生个体素质的变化都与训练强度呈正相关性。其中情绪管理呈强正相关性,表达与执行力呈中正相关性,自信心呈弱正相关性,说明个体素质中自信心的提升最艰难。而个体素质的变化对所在社团的影响力、自信心、情绪管理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呈现中正相关性,而执行能力对社团是弱相关性,说明团队执行力的提升需要更加强化和持久的个人提升才能实现。从表3中可以看出,对于全体女生群体来说,训练前后有明显差异,说明女性领导力训练的必要性,训练频度对训练效果差异不明显,启发我们女性领导力训练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方可巩固并提升。
通过班级和年级19名女学生骨干的数据分析,得出表3结论。
从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由于女学生骨干群体较一般学生来说,对自身的发展和能力提升有明确的目标,自律性强,因此训练前后有较大差异,说明高校进行女性领导力训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训练频度上来说,2周一次的高频度效果更加明显。
四、女性领导力培养路径的思考与建议
女大学生领导能力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青年女性成长成才的现实需求。女大学生的领导力教育对于推动女大学生成为未来的女性领袖和女性精英,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提升女大学生领导力对提高全社会女性人才素质及整体国民素质的贡献不容小觑,甚至影响国家社会的未来发展。在女性领导力培养中,高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重视人文教育对女性领导力培养的基础作用。人文教育是领导力培养的基础,这是共识。但是目前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很多欠缺的地方,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更是少之又少。大学期间是青年学生广泛猎取各类学科知识的黄金时期,因此各学校和专业负责人,应该高度重视人文课程的设置,即使短时间无法改变,也应当有专业的老师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广泛接触人类的智慧,包括艺术与文学、社会科学、哲学、政治、经济学等。
2.重視体育锻炼对女性领导力培养的促进作用。我们的教育一直在倡导德智体全面发展,可事实上在各类选拔和升学中,几乎还是以学习成绩为主,几乎忽略了体育在青年学生培养中的作用。体育运动,不仅仅能强健体魄,让学生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激情,还能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忍耐力与毅力,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品质。体育运动培养学生在团队活动中的合作能力与领导能力也是显著的,同时也能学会如何平静地看待输赢的关系。大量研究表明,常年的体育锻炼,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意志,还能改变学生的情绪,提升学生的幸福指数,有益于终身发展。在大学里,喜欢运动,有运动特长学生比例越高的社团,社团氛围越开放和有活力,越能吸引学生参与。这说明对于领导力培养来说,体育锻炼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重视科创活动对女性领导力培养的巩固作用。当前高校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创活动有很多激励措施。但是对于理工科类学科,女生参与科创比例明显低于男生。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缺乏适合女大学生性格特点的项目较少,缺乏相应的专业性的导师指导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女大学生参加科创活动的培训指导工作,挖掘并培养一批有兴趣和有能力的同学申请各类创新项目,并且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氛围。通过科创来培养女大学生的自学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科研精神,也培养学生不怕失败不怕困难的精神。彻底改变女大生只适合考试不适合做实际科研的现状,从而保证女大学生在校期间乃至走向社会,保持较强的均衡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先苗,罗瑾莲.企业女性领导者职业成长的进阶规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
[2]唐勤,徐倩.我国女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现状与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2):69-70.
[3]谢莉莉.新理工科女大学生领导力培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7):50-52.
[4]王琴.女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发展路径探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8,(2):87-91.
[5]张珊明,唐立英,李婷.社会认知视角下女性领导力发展困境研究综述[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7,(4):29-33.
[6]牟冰颖.美国女性领导力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7]湖滨.高校女性领导人才选拔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8]候长强.研究生学生干部领导力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以H大学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28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