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健 徐明 邹晓

  摘要:“环境科学概论”是生态环境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又是环保素质教育的选修课,该课程在拓展学生专业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及培养环保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从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发挥多种教学方式互补效应、加强课程全过程考核、增加相关实践实验等方面对该课程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环境科学概论;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1-0149-02
   “环境科学概论”是高校生态环境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也是环保素质教育的一门选修课。该课程介绍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技术方法,又可联系人类社会发展实际,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该课程对培养传授基础环境理论和技术、增强学生环境意识、培养环境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如何有效提高环境科学概论的教学质量?开展此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chel Carson《Silent Spring》的出版,是近代环境科学思想产生的重要标志。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跨越自然、社会和技术等多学科领域,是针对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而发展起来的,现已成为21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之一。“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充分激发学生对环境科学的自主学习兴趣,着力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塑造环保素质[1]。
  1.课程教学内容分析。目前可供选择的“环境科学概论”教材较多,本文以杨志峰主编《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为例[2],该教材设置了四篇21章内容,也开辟了绿色卡片、案例研究和阅读资源等栏目,为读者学习提供了大量素材。总体上,该课程教材具有明显的涵盖内容广泛,涉及知识交叉性强的特点。但该课程往往仅为32学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主要的教学内容,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清晰地凝练教学重点内容并合理地安排,以及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课程教学方法分析。“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如果单纯地以教师讲授为主开展教学活动,将不能适应课程内容的综合性、环境问题的复杂多样性等方面,难以实现该课程教学目的和效果。该课程具有明显的综合性,涉及多学科的理论、技术与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分析与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创新力,树立正确生态环境价值观与环保理念、践行环境保护活动。因此,通过开展环境案例分析、环境问题探究以及结合课程内容开展多种教学方式互补性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将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1.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在分析和掌握“环境科学概论”选用及参考教材内容更新较慢,缺乏地方院校所在区域相关环境案例等客观情况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与丰富本课程教学内容、推介国内外重要相关网站获取资源,实现授人以“渔”的目的;通过播放一些主流媒体的环境相关视频资料(如《焦点访谈》《新闻联播》《开讲啦》等),拓宽学生视野;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典型历史环境事件案例作为相关知识点的支撑材料进行讲解,如大气、水、土“十条”,蓝天、碧水、净土“专项整治行动”、“河长制”、海绵城市、农村污染综合整治行动等,使相关知识内容更加通俗易懂(见下表)。
  2.发挥多种教学方式互补效应。课堂问题设计有效促进课堂师生互动:在每次授课内容中,教师要精心凝练设计出可用于深入讨论、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堂问题,在开展课堂师生互动环节可发挥重要作用,如绪论中“谈一下自己最关注的环境问题与解决思路?”,人工环境问题中“以校园环境为例,举例说明有必要开展哪方面环境问题研究?”,环境监测内容时提出“针对道路夜市烧烤大气污染问题如何开展调查?”等课堂问题,给1—2分钟的课堂小组讨论,然后請同学们来谈自己的思考结果,教师对学生提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给予恰当的引导,这样的课堂师生互动过程,将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板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多媒体教学手段流行的今天,教师借助多媒体往往可以较轻松地实现教学内容设计,以丰富色彩、标准的字体和新颖的形式来呈现教学内容,“板书”在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往往被一些教师忽略,甚至摒弃。然而,当学生们习惯于享用“即食食品”学习方式的时候,学生的逻辑、思考、推理等方面的能力会受到一定负面影响,看待事物引发持续深度思考的习惯将会不断弱化。板书在引导学生围绕某一问题进行深度思考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如针对本区域农村典型环境问题,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产生原因与治理对策,通过板书的形式进行逐一归纳总结的一个过程,可实现老师与学生一起梳理分析环境问题的教学效果。
  课间短视频拓宽学生视野:通过筛选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高质量的且时长在10—20分钟的视频资料,如讲水环境内容时播放王浩院士在《开讲啦》栏目的演讲视频,讲固体废弃物环境问题时播放《焦点访谈》栏目的“垃圾分类 减量变宝”的视频,讲城市环境问题时播放刘先林院士关于“智慧城市”的演讲视频等。这种利用课间开始播放,必要时延迟占用5—10分钟第二堂课的时间,可起到缓解学生学习压力、拓展知识与视野的作用,这种方式也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课程兴趣小组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组织学生成立课程兴趣小组,通过小组集体讨论、分工协作完成一项“立题→实验设计→调查试验→数据分析→报告撰写→PPT汇报”等实践环节[3],如学生选择了教室水电浪费、垃圾、噪声、水污染等环境问题开展调查。教师在每个环节提供正确客观的指导和建议,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勇于挑战困难的能力,而且收到了很好的课程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为学生申请SRT项目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提供支撑。
  3.加强课程全过程考核。针对“环境科学概论”课程的特点,课程组对该课程考核进行了探索实践。考核更加注重学生建立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考核机制,增加对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认证,如制定迟到和缺课的考评办法,参与课堂问答、讨论、点评激励办法,教材使用情况认定办法等形式,加强学生平时学习的引导;同时学习兴趣小组,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课程相关实践,并对实践能力方面给予考评认定,鼓励学学以致用,应用环境科学理论与方法去揭示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原因,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环境科学概论”课程既是一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课,也是高校生态环境素质教育的选修课,对于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及后续生态环境系列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不断结合新时期环境问题、联系实践,丰富优化教学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索课程全过程考核机制,切实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果,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以及提高综合运用课程理论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梁红,郭硕.当代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93-94.
  [2]杨志峰,刘静玲,等.环境科学概论[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1.
  [3]张健,徐明,邹晓,等.“湿地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以贵州大学生态科学专业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8,36(5):50-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433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