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面明确提到:初中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需要达到260万字以上,并保证每个学年均能阅读两至三部名著。而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里面也设置了相应的名著阅读指导专题栏目,其目的正在于引导学生有效完成名著阅读任务,另外,对名著阅读进行考查,也日益成为当前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的要点。为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名著阅读情况,并及时给予其针对性的指导,以便让学生得到丰富的知识累积与内在精神世界完善机会。然而现在的情况在于:教师的名著阅读指导效果无法令人满意,突出表现在于引入过程过于粗放、指导深度不够、对学生的阅读细节以及阅读规划都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漠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指导策略的调整,应当成为教师着力思考的重点。
   一、名著阅读指导的切入要点
   教师需要让学生迅速有效进入到名著阅读状态,而若想达到这一目标,从活动和探究的角度切入,保证学生阅读探究过程受到关注无疑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一部名著由于其故事线索错综复杂、人物关系千头万绪,再加上如《西游记》和《水浒传》等作品还是古代白话文版本,初中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小,此时便要求教师能够提供引领梳理归纳的机会,特别要提供适当的切入点。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莫迪默·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提到:阅读需要经过四个不同的层次,即基础阅读、检查阅读、研究阅读和主题阅读,初中生阅读名著,同样要以这四个层次为要求,把阅读过程贯穿起来,而贯穿的过程中,教师的切入非常有必要。
   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时,教师便需要让学生以自己所提供的思维导图为出发点,关注名著中的基本脉络,并从这个角度出发,以闯关为主题分析师徒几人在取经路上的遭遇,或者可以要求学生以人物为基本切入点,分析主人公的经历,除此以外,还可以提出与名著内容息息相关的问题等。总之,教师利用恰当的活动设计切入形式,让学生接受不同的驱动任务,可帮助学生有效梳理作品情节结构,最终把握作品的人物、主题、思想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促进自主探究意识的觉醒。笔者的一次《西游记》阅读指导过程正是遵循了这一要求而设计,切入过程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首先,笔者要求学生思考: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时候,真可以说是如入无人之境,那么为什么在取经路上则会多次向菩萨搬救兵呢?猪八戒的种种表现都说明了他的好色懒惰,但是读者却为什么不反感他呢?师徒四人在历经艰难险阻抵达西天之后,为什么阿难与迦叶两位尊者会索要人事呢?通过这样的切入性问题,能够在最大限度内促进学生展开深入思考,让阅读过程从对阅读目标的单纯关注,转化为对学生发展需求的全面照顾。
   二、名著阅读深度的恰当把握
   当教师以恰当的切入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到名著阅读与研究状态之后,便需要让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或者教师适时指导的形式,帮助学生体会到名著作品在深度上的优势之处。笔者认为,对于初中生来讲,比较重要的名著阅读深度把握办法有人物把握和风俗把握两种形式。
   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作品中所出现的重要人物为基本线索,对阅读内容整体性进行关注,以此实现对作品的深入解读。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基于教材中的名著节选章节,重点探讨其中所出现的关键人物,但应当要求学生注意,须防止以偏概全的情况出现,也就是要从课文选本逐步过渡到名著整体,从而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起来,达到对于人物形象的全面认识,了解这一人物性格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基于人情风俗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解读,从而让阅读思维从纵深维度有另外可供挖掘的全新视角。名著整本书字数很多、内容丰富,学生读起来常有千头万绪无法理清之感。此时,为了保证学生拥有足夠的阅读深度,则教师可以另辟蹊径,要求学生掌握浏览、速读与精读几种不同方式,同时针对作品中地域文化和人情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展开思考,这不失为一种极为有效的阅读指导思路。例如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一书时,即可指导学生专注于作品对老北京市井生活、人情风俗、语言习惯等方面的描绘,单从语言方面深化,学生便可以在“拉晚儿”、“杀进腰”、“嚼谷”等极具市井色彩的趣味性语言引领下,进入到热闹拥挤、人声鼎沸的老北京街道上。而像除当地的庙会、祭灶与寿宴丧葬风俗,也将使学生的名著阅读深度有所提升。与此同理,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呼兰河传》《城南旧事》等作品时,同样需要做好名著阅读深度的着重强调,让学生在感受人物生活环境、理解人情风俗等角度做出深度思考。
   三、名著阅读的细节习惯养成
   切入作品,使学生有初步认识名著的机会,深度阅读,使学生有进一步思考的可能性,而阅读名著的细节,则可以让学生继续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名著阅读效率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更加顺畅地处理阅读问题,形成自觉阅读名著作品的自信心。现在看来,初中阶段学生虽然已经接受了一些阅读训练,然而却不难发现: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阅读习惯往往越来越差,一些学生在面对经典文本时,表现出过于随意的阅读状态。虽然教师屡次提示学生经典阅读的价值,学生依然表现出茫然与无动于衷的心理状态,对于教师所提出的与阅读相关的问题,也只是进行一些比较被动的思考,实际上思维完全没能与内容同步,造成名著阅读效率的低下。为此,教师除了应当强调深度阅读之外,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对阅读指导模式加以调整,给予学生更多从细节处养成阅读习惯、进入阅读状态的机会。具体则应把握下述几方面要点。
   首先,教师要注意学生在阅读之前的行为细节,比如教师应对学生的阅读姿势进行着重强调,使其从阅读初期开始,便形成良好的阅读坐姿,尽量避免外部干扰对阅读行为造成的不利影响,以更专一的态度融入到名著作品的艺术世界之中。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在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状态下,产生良好的阅读情绪,比如在指导其《西游记》时,可以借助《西游记》相关影视片段的导入形式,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形象化的感知印象,再与阅读时的理性思考相融,以此达到对文本语言进行深刻感悟的效果,如此一来,学生将不再把阅读名著视作学习负担。第三,教师需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用笔记录的良好习惯,这是一项不可忽视的细节,此细节的存在,会使学生有意识地把阅读感受备注出来,或者把一时无法理解的内容做出标记,以便在阅读完成后专门解决。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养成对经典作品与经典内容的联想习惯,即通过此作品的场景,联相到彼作品的场景,通过此作品的作者,联想到该作者的其它作品等,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得到发展,而不再局限于狭隘的角落。
   四、名著阅读体系的全面完善
   最后,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注意一点,即学生的名著阅读并非孤立存在的任务,它往往还要与其它类型的语文训练活动相关,因此教师应当注意到指导方式的整体性,在学生对于名著文本内容有所了解后,给予更加宏观的,或者指向性更清晰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在多样化的活动支持下,对名著产生常读常思常新的阅读感悟,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构建形成基于名著内涵理解、思考和表达任务的完善化实践体系。
   首先,教师可以考虑要求学生撰写名著读书体会,让学生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把给自己造成触动的内容单独提炼出来,以便加深对于作品内容的记忆,并且更加深人地理解这些内容,同时积累丰富的阅读与写作材料。这种要求所利用的是学生自我考验需求,也就是无论学生的看法是否成熟、是否深刻,都无损于其对作品内容产生较深印象的需求与实际结果,而长期的体会撰写要求,便可以让学生顺其自然地达到理想的阅读状态。其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经常参与读书交流活动,孔子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参与到不同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中来,会让学生的读书视野得到拓展,避免认知不足的弊端,这是增强经典名著作品理解效果的有效方式。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讲述自己感兴趣的片段,或者对其中的节选内容进行朗读,同时与大家共同讨论读书感受。第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完成以名著为基础的表演活动,包括小品、话剧、舞台剧等,以融入娱乐元素的形式,再现经典名著作品,这是名著阅读体系中富于趣味性的做法。第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以名著阅读成果为支撑的写作训练,即选择优秀的经典名著作品进行阅读,并在阅读完成后通过写作活动反思作品内容、语言及思想等。总的说来,通过上面诸多形式的名著阅读拓展方式,可以让学生把“读”“记”“悟”“写”有机统一起来,构建形成更加完善的名著内涵理解及实践体系。
   如上面所讲,在初中阶段进行名著阅读指导,是学生感受文学经典魅力,汲取丰富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而为了达到理想的指导效果,教师需要从引入策略、指导深度、细节把握、宏观规划多个角度给学生提供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深入于文本阅读之中,最终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祁爱敬,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官庄中学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2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