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有效进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语文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的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的再创造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艺术,要再重视原作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运用各种技巧进行语言艺术的再加工。朗读有助于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有助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强调”。从古至今,诵读吟咏就一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语文学习手段。
   然而,在新课改的影响下,目前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朗读虽多,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首先,大部分的朗读多流于形式,不求实效。如:一节课45 分钟,老师基本不范读,学生朗读的时间也不到几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成为了课堂中的一种点缀。课堂中有时琅琅书声刚刚响起,学生就在教师的示意下停止朗读,接着就进入了下一教学环节,这样的朗读只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而已,并没有任何的意义可言。初中教材中选取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如果没有经过反复的吟诵理解,又何以知“济南的冬天”之美丽?如果没有足够的朗读,何以知“百草园”之趣味?如果没有到位的朗读,何以知“背影”之感人?
   其次,除了朗读时间不够充分以外,朗读品质低下也是朗读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实教学中,初中语文课的朗读质量不容乐观。尽管有些教师在课堂上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朗读,然而,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对文章情感的正确理解,将理解与朗读脱节,这样往往导致学生只动口、不动脑随心所欲的朗读。这样的朗读,非但不能加强学生的朗读,反而让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厌恶的情绪。再加上有些教师本身朗读水平就差,对学生的课堂朗读缺少相应方法的指导,大多数学生对于朗读的重音、语调、语气、语速等并不能很好的掌握,这种情况下的朗读根本达不到朗读所要达到的目标。
   再次,学生在读的过程对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读课文是为了再次品位文章语言体味文章思想感情。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语段也应该当有不同的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在了每个学段阅读目标的第一条。点明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朗读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方法,也是用来表现情感的一种艺术技巧。朗读过程中要发挥“有声语言”的艺术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课文(包括词句,段落,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情绪。虽然读的是作者的语言,但其中包含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毫无疑问,这大大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体味。
   那么作为新课改教学旗帜下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诵读指导呢?
   一、从语文教材入手,精选诵读内容,增加美文、經典文章的背诵量。精选课本中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学生诵读的内容,或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文章,如《春》《济南的冬天》等;或形象生动,动人心弦的文章,如《安塞腰鼓》《海燕》等;或情感强烈、感染力强的诗歌,如《乡愁》《沁园春·雪》等。通过引导学生注意从整体上体味不同语境中如何运用语言,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领悟运用规律,放宽眼界,最终解决学生诵读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问题。另外,课本中收录的文言文也经常都是写较好的朗读材料,对于培养语感有很大帮助。如《醉翁亭记》《陋室铭》《爱莲说》等。
   二、从教师入手,加强教师的诵读示范,强化诵读的指导和督促。聆听出色的诵读,犹如听一首优美的歌曲,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诵读基本功,有熟练的朗读技巧,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读知识和朗读技巧。教师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带领学生赏析课文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准确清晰、洪亮流畅、饱含感情的示范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避免读错字,读错句,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诱发情感共鸣,激发他们从中寻找蕴涵文中的文字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诵读的欲望,引导学生透过语言获得美的熏陶。如在教学文质兼美的文章时,我也常常由读入手,采用配乐读、分角色读、表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通过读来整体感知内容,鼓励学生形成个性见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再品读,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一诗。
   《乡愁》作于1972年,是余光中的代表作之一。全诗总共四节,诗人按照时间顺序将抽象的“乡愁”依次比喻为具体的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表达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不同时期的浓浓乡愁。全诗句式整齐,每一节都由结构相似的四句组成,首句“起”,次句“承”,三句“转”,尾句“合”,构成“起承转合”的模式。字词均衡、分行分节、句式相似的严格制约,给朗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容易给人以单调、死板的感觉。但也正是每节诗的句式、字数完全一致,节律严整,音韵和谐,形成诗的精美之处,给我们的朗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若能引导得好,指导学生打破字词、句式的约束,注意语势、节奏、停顿、快慢、重音等。在深刻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确定朗读的基调。以凝重而舒缓的节奏,平实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调,逐步向上推进的语势。在“不变”中求“变化”,通过语言的外在的“形”变,表达出思想感情内在的“神”变。就能带给听众别样的享受。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诗歌的内涵。
   三、从学生入手,通过诵读教学,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敏感,喜欢进行丰富的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新裁,标新立异,他们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为了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我们可以在学校、语文课堂开展多样化的语文活动。如:结合节假日开展演讲比赛、朗读比赛、辩论会、故事会等。而课前五分钟是长期对学生进行此项训练的最好时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鼓励学生加强诵读训练,在多样化语文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调动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才能解决诵读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之一,学习语文也是训练口才和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通过朗读,学生能直接而深刻地领会课文内容,也可以领略文章韵味、气势和感情色彩,深入理解文章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从而提高自己书面和口头的表达能力。同时,朗读也是考察学生对课文理解程度和检查讲读效果的一种良好方式。但是,朗读教学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一、目标要明确,有的放矢
   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初读前,可以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对于精读、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效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而分角色的朗读,则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千万不可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二、方法要灵活,形式多样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
   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这种朗读适合于古诗文教学。
   如在学习《醉翁亭记》时,全文用了21个“也”收束句尾,读来顿觉舌端润畅,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有一唱三叹的风韵,以读领意,让学生步入诗景。既读好课文,又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掌握。
   三、过程要合理,循序渐进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对学生来说,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即顺畅朗读,最高要求即传神朗读。具体的训练过程可分为:口齿清楚、停顿适当、语气连贯、语调自然、速度适中、完美和谐。一开始,学生不一定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这时,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而学生一旦达到充分理解且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了技能技巧,确信自己有能力达到熟练自如时,自然就会跃跃欲试。此时再去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如在教学《春》时,在指导朗读前,先用录音机播放一段悠杨欢快的音乐,再用较为抒情的语气先对“春”作一番描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小草青青,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桃红梨白,争妍斗艳,好一幅秀丽的春光图,忽而春雨绵绵,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多么优美的一幅水墨画。”作者笔下的《春》借助春草、春花、春雨而构成,牛毛细雨,轻轻地洒到大地,在人们的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種子,也给人以力量和信心。下面让我们来朗读领略春天的美好气息吧,这样由老师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将学生带进思维、想象、情感的境界,学生会情不自禁参与到朗读实践中去。
   四、教师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技巧、朗读能力是比较欠缺的,但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表现欲望是特别强的。因此,教师应注重范读的重要性,发挥在朗读时的领头羊作用。如教学《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是文学作品中写景、抒情和议论完美结合的典范。这首词,上阕写景,诗人的乐观精神使得他笔下的北国风光雄壮、朴素,美丽动人;下阕评论人物,但不枯燥,诗人在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时候,有理有情,极有分寸。整首词,描写与议论结合,情感与景物相生,气魄极大,令人心胸旷阔,精神奋发。
   诵读时,上阕要读出诗人极目大好河山时的喜悦和骄傲之情,下阕要读出作者的沉思之态和意气风发的王者风范。要注意嗓音、用气、轻重缓急、停顿等技巧的运用。在“飘”“滔滔”“高”等韵脚上用古韵的拖音处理,会更有意韵。自“江山”句后节奏可以略快,“弓”字鼻音重些,最后一句对“往”字要稍加强调。
   课堂上,教师先以背诵课文导入,首先就给学生以震撼。接着,再在授课过程中及时指导学生进行、准确、有感情的朗读技巧。更加强了学生的感知、理解与对词作内容的掌握。
   总之,朗读是一把钥匙,打开理解的锁;朗读是一种调味品,可以使学生兴味盎然;朗读是一支兴奋剂,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朗读实践训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任务,初中语文教学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古语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要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去做,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附:沁园春·雪/毛泽东
   北国 / 风光⌒,
   千里 / 冰封,
   万里⌒ / 雪飘△~。
   望⌒ // 长城内外,
   惟余 // 莽莽⌒;
   大河 / 上下,
   顿失 // 滔滔△~(尾音平收渐弱)。
   山⌒舞 / 银蛇(↗),
   原⌒驰 / 蜡象(↘),
   欲与天公⌒ // 试比高△。
   须 / 晴日,
   看 // 红装素裹⌒,
   分外 / 妖⌒娆△~。
   江山⌒ // 如此 / 多娇△⌒,
   引 // 无数英雄 / 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 / 宋祖,
   稍逊 / 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 / 射⌒/大雕△~(尾音平收渐弱)。
   俱 ⌒ // 往矣↘,
   数 // 风流人物,
   还看⌒ / 今朝△(收音重而有力)。
   注:/表示时间停顿较短;//表示时间停顿略长;⌒表示语气延长;~表示颤音;△表示末尾一字是韵脚;..表示是重音;↗↘分别表示声调微升和声调略降,突出抑扬顿挫感。
   傅翠娟,福建省周宁县第十中学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29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