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活动化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皮亚杰在发生认识论的教育观中指出[1],为更好地发展智力和思维,活动教学法理应被广泛提倡。教育与活动的重要性亦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实践中得到证明。近年来,教育教学工作者广泛的课堂活动实践揭示了活动化教学在应用时存有的几大教学问题:课堂局限于认知,忽视体验[2][3];未能重视语言文本,忽视品味词句本身[4][5][6];课堂活动过多且流于形式,忽视逻辑性[7][8][9][10]。
   张红老师结合前人教学实践经验,在《从学习的视角看语文课堂活动的有效性》[11]中提出,活动化教学应是可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有效学习并切实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方法。王荣和李海林老师[12]在探讨《核舟记》教学的基础上辩证地强调了“搞活动”的重要性。李海林老师[12]进一步指出,活动化教学是指能在动态交互的课堂上学习并体验的基本教学形式。在李海林、张红老师的理论和先行经验的指导下,本文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探讨活动化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一、注重朗诵,体验情感
   朗诵,是一种下意识的“搞活动”行为,在培养学生语感上很有效果[13]。针对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的困境,曾雯[14]、康培[15]老师表明,朗读这一活动行为能有效深化学生情感体验、调动语言文字形象思维。钱和建[16]老师在谈及“有教学价值的课堂活动要符合文体特征”时表示,在古诗词教学中理应诵读全词,品味词句,读出情感。为了让学生从最初的体验出发,读懂文中的“我”,笔者结合《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文体特征,在一个教学环节上采取了教师示范朗读并鼓励学生参与诵读的形式,其中片段教学实录如下:
   师:“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里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生A:这句话应该读出有力的气势,语速上加快一些。
   生B(抬头):但“千堆雪”这里是不是应该舒缓一点?
   师:对的,整体上我们音调应该升高加快,但在处理“千堆雪”这个词语时要读得舒展,那么“穿空”和“拍岸”呢?
   生C:嶙峋的石头高耸云霄,惊涛冲击裂岸。“穿空”和“拍岸”要更有力干脆!
   师:大家理解得非常到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话整体上我们要有升高加快的基调,其次在处理“穿空”和“拍岸”时要更响亮干脆,而“千堆雪”要放舒缓些,感受浪花飞卷。下面,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体验文中的“我”!
   (师示范,生有感情齐读)
   ……
   朗诵,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儿[17]。笔者教学环节的实践表明,经由朗诵,学生感官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在主体性活动中获取了有效的生命情感体验,增强了感受能力。
   二、重视文本语言,提高文本品读能力
   “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是《新课标》中明确的要求,由此可见,教学理应回归文本,鉴赏作品遣词造句的精巧。王荣老师结合李海林教授的指导,在教学实践后反思了自身对课文本身不够重视的教学问题:忽视蕴含作者情感的数词、名词、动词给学生带来的精妙感受。“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对文本的“细嚼慢咽”有利于体验作者情感,提高文本品读能力,回味无穷。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设计中,笔者从文本出发,以师生交互讨论的形式探寻蕴含作者感情且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为直观反映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探究实况,截取教学实录如下:
   生D(举手):“卷起千堆雪”的“卷”,我觉得“卷”字用得非常有表现力。
   师(点头):嗯!“卷”字用得非常有意思,为什么你认为它极具表现力呢?
   生D:“卷”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滔滔江水卷起千层雪浪的澎湃气势,而且“卷”作为一个动词,使到整首诗歌语言上更具张力,给人身临其境的画面感。
   师:“卷”字带来了优美磅礴的意境,这个动词也给予了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在情感上,我们能不能凭“卷”一字来全然解读作者的情感?
   生E(急迫地举手):老师,我有不同意见。
   师:好,你来说说。
   生E:我觉得“人生如梦”的“梦”更富有表现力,更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师(好奇状):为什么这么说?“梦”比“卷”好在哪里?
   生E:我觉得“卷”字缺少了作者情感的映射,而“梦”字仿佛让我们看到了抑郁不得志,感慨人生的诗人形象。
   师(赞许的目光):解释得非常到位,“梦”似乎比“卷”更能凝汇作者的情感。
   生F(举手):老师,我觉得“笑”字可能比“梦”字用得好一点。
   师:你认为“笑”比“梦”用得更好,何以見得?
   生F:“笑”是一个动词而“梦”是一个名词,“笑”字让世人的动态跃然纸上,我们不仅可以从中感知诗人对人生的感慨,更重要的是感受诗人当下的状况。
   师:“笑”这个动词如何帮助我们感知诗人当下的状况呢?
   生F:“笑”是诗人在当下发生的一个动作,这个动词可以引导我们回到诗人创作的场景,比如说“在哪里笑”。
   师:非常有见解,动词“笑”引领着我们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那么围绕着“笑”有“在哪里笑”还有什么?
   ……
   通过对对话的合理引导,师生在课堂上合作生成了围绕“笑”的小组探究活动。学生们结合文本自主思考,相互讨论,最后生成作品(如图2.1)。
  
  
   重视文本语言文字,以活动化的形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通过表面的语言文字符号进入相关的情节和情感语境当中,能提高文本鉴赏能力。该教学过程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着重字词意蕴,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532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