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实施活动化教学?建构高效品德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固有上课模式,建立一种以情境为基础,以学生参与为中心,以活动为内容,以教师引导为主导的活动化新型课堂,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结合《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教学实践,谈谈活动化教学的有效指导策略。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 品德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進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一、课前准备活动,丰富道德感知
  现代教育心理学上的建构主义知识理论指出,学生获得知识是在自身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实际条件,就地取材,创造性地发掘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媒体已有的资源,引领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前观察、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体验活动中,通过学生熟悉的材料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提高课堂实效。[1]
  如教学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我们的生活需要谁》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从事各种服务的劳动者,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这一目标,我在课前安排学生观察自己一天的生活,看看这一天都有哪些人为我们服务,并把结果记录下来。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一天中,我们的吃、穿、住、行、用都离不开从事各种服务的劳动者。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的生活是多么不方便啊!再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马路不是游戏场》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实现遵守交通规则这一目标,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全面地了解和小学生有关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课前我开展了“交通标志、交通设施大搜索”活动。组织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街上或者公路上观察你看到的交通标志或交通设施,可以用手机拍下来,也可以画下来。也可以到网上或者书籍上查找常见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设施有哪些?把其中你印象深刻的打印出来或者画下来。通过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开展课前准备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这样就为学习本课提前打下了基础,提高了课堂效率。[2]
  二、课堂体验活动,增强道德认知
  荀况曾在《儒效》一文中说道:“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在活动中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认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积极挖掘其中的活动因素,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学习的教材内容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孩子们活跃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我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模拟体验活动
  品德课堂要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体验生活。强化体验是增强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途径。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所以,教学时,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通过体验活动,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体验中学会生活。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钱该怎样花》一课时,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辨析活动知道:生活中,我们想要的东西太多了,可是钱是有限的,我们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在此基础上,设置“用30元购买秋游的食品、用品”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经济条件、健康因素和实际需要”等原则,模拟开展制定购物计划的活动。接着分享自己的计划,师生做出引导评价后,再次修改自己的购物计划。通过一系列模拟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把合理消费的观念落实到行动中。
  2.角色扮演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让他们体验别人的情感。在角色扮演的体验中,学生用多种感官去体验、感悟,仔细揣摩、学习、感受,逐渐领会到其中的角色人物的思想、情感,从而获得了对世界的真实认知及感受。同时,扮演的过程中也培养发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些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也曾做过实验表明,在现实的教育当中,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产生神奇的力量。在小学阶段,老师要抓住机会,给学生合适的表演的机会,促进其健康的成长。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换个角度想一想》时,在教学文本情境时,引导学生明白:生活中,遇到矛盾、遇到冲突,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宽容,生活就会更和谐美好。在这之后,引导学生辨析情境,其中有一图片情境是这样的:(图一)玲玲放学在家看电视,邻居小丽和小兰来邀她跳绳,可是玲玲不想去跳绳。(图二)结果,邻居小丽和小兰生气地走了,还说以后再也不找玲玲玩了。教学这些情境时,我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事件,然后思考:如果你在场,能避免这样的冲突吗?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玲玲”,站在对方的角度,会怎么想?如果你是邻居,站在玲玲的角度会怎么想?接着在小组内交流:把自己的想法演一演。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会换个角度思考,很多冲突都能化解,生活因此变得很美好。[3]
  三、课后延伸活动,指导道德行为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并理解了一些道理,如果不及时的巩固,就容易遗忘。任何道德教育和生活都是密切相关的,停留在口头上的道德教育是没有任何功效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来说:是生活决定教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教人从源头上去追求真理”。比如,在学习完《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尝尝苦滋味》一课后,学生在课堂上制订了自己的锻炼毅力的计划。笔者的做法是,同时制作了一张家校联系卡,使家长和老师一起参与了学生锻炼毅力计划的监督。这样,让学生的课堂道德建构延伸到了家庭层面,拓展了教学的时空,提高了教学实效,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结语
  总之,《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开展活动化教学要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具体活动,不断升华学生的道德认知,增强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强化道德行为,从而提高德育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19.
  [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47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