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案例教学与虚拟软件提升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工程分析能力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类专业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结合环境影响评价EIAProA、EIAProW、EIAProN等虚拟软件,引入案例式教学法,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实践结果表明,通过引入案例教学与虚拟软件,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教学;虚拟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6-0172-02
一、引言
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环境影响评价能够让学生学习后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概念与理论、法规与标准、技术和方法,能胜任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变化预测及环评方案编制工作[1,2]。广西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自1997年开设以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已开设近20年,但是环境专业本科生毕业后,从事专业环评工作相对较少,即使从事此项工作的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欠佳的情况,尤其是在项目工程分析操作方面,这与以往环境影响评价课堂教学过程仅注重理论知识灌输而忽略其实用性有关。学校培养环境影响评价人才过程中怎样结合企业所求,教师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教学设计时如何基于岗位所需,是环境影响评价本科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具有很强的实践应用性,随着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的制订与完善在不断充实与发展。广西师范学院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虽已开设近20年,但以往教学侧重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法律法规等理论知识的学习[4],案例講解较少,尤其是基于广西当地的实际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学生在学完相关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后,很少有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如项目工艺分析、环境现状分析、环境影响预测等内容运用到现实环评项目中进行实际操作。随着国家对环评工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环评行业的需求不断提高,能够独立完成环评具体项目人才炙手可热[5]。如何让学生应用环境影响评价知识在以后环评工作中尽快适应岗位所需,改变以往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所导致的理论基础好而动手能力弱的特点,适应环评工作实践需要,注重提升环评项目工程分析能力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存在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类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专业核心课,几乎涵盖了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6]。通过近几年课堂教学与毕业学生实际工作调研发现,广西师范学院环境影响评价的教学过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环境影响评价学习前景不明确
目前,关系到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仍以环评理论知识教学为主,学生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学习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茫然阶段,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学习的前景缺乏了解。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目前招聘会上很多环境影响评价公司或环评机构都比较青睐具有较强环评工程分析能力或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而学生们对这些前景认识不全,有待加强。
(二)理论内容过多,可操作性不强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涉及评价技术与方法、相关法律法规、现行的技术导则标准等内容,目前大部分教学还停留在理论灌输部分,而完全的理论灌输不足以使大部分学生完全掌握应学的知识,如在项目工程分析中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噪声污染、水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以及这些环境要素预测方面,由于涉及较多的数学公式,学生们对公式往往难以理解,很多知识都停留在表面,无法通过实践加深理解。
(三)考核仅注重记忆
广西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课考试通常是闭卷考试。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和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很多学生临近考试前将相关的原理、术语、方法等背诵下来,进行考前的强化记忆。从近三年来的学生考试卷面成绩构成来看,很多学生认为考试直接按照书上记忆就行,不用花大力气学。也有一部分学生不会学,考试时不会结合实际分析问题。分析近两年来的考试试卷,学生主要是对案例中项目或规划所涉及的环境现状调查或预测及相关计算的部分回答得不好,有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解答相关问题。
三、应用案例教学与虚拟软件提升环评项目工程分析能力教学实践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
针对环境影响评价应用性强的特点,结合目前环境影响评价教学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在理论知识教学过程的同时,利用虚拟平台将学生虚拟“实践”活动与理论相结合,提升学生环评实际操作能力。
1.利用广西师范学院环境工程虚拟仿真实验室的这一平台,将环评理论学习与虚拟“实践”相结合。按照广西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制定符合环评岗位需要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要求的环境影响评价虚拟“实践”教学体系。
2.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职业能力为导向,以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大气、噪声等环境影响评价要素典型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环境影响评价上岗标准选取教学内容,依托广西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作虚拟仿真实验室与环评典型案例设计学习情境。
3.突出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项目工程分析、项目环境影响的因子评价、项目的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安全防范及清洁生产。如在讲噪声环境影响预测时,给出环评典型案例项目的噪声频率参数,让学生自己分析噪声的来源,结合周围环境判断噪声污染程度,确定其评价等级,利用EIAN噪声环评虚拟软件选取合适的模型并运用模型,给出最佳的噪声预测方案。通过案例分析与环评虚拟软件“实践”,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并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二)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实践”操作
考核不仅可以反馈教师环评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也可了解学生对环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本课程将改革以往考核方式,实行以“岗位职能”为核心的考核。学生课程的最终成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考试成绩,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与方法、相关法律法规、现行的技术导则标准等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实践”成绩,增加环评虚拟软件“实践”成绩的比重,对学生在虚拟软件所设定环评项目学习情景进行的污染程度,确定其评价等级“实践”技能表现等方面考核,使考试不仅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而且是学生热爱学习和提高技能的“催化剂”。
四、教学改革成果
(一)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教学改革,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将环境影响评价相关科研成果引入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将新知识引入课堂,教师通过环评案例把最新的环境法规、环境政策、环评的方法在课程中传给学生,弥补教材的滞后性。另外,通过案例与虚拟“实践”的支持,对于该课程哪些内容该精讲,哪些内容如何讲,讲解深度如何,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上更加自如。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大学生一般在毕业前很少有机会参加实际环评工作,因此动手能力不强,走向工作后较难面对新的环境。通过虚拟环评软件的“实践”,使学生学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掌握了日后工作的具体步骤。学生通过环评案例教学与虚拟环评软件“实践”,不仅学习到了课堂以外的环评知识与能力,也提前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工作流程,并发现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不足,提高学生对环评的兴趣。
(三)学生职业素质得到提高
学生在环评案例和虚拟环评软件“实践”的过程中,经历了问题的出现,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等,所有这些步骤和过程都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通过对广西师范学院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研究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学生在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环境影响评价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也缩短了学生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过渡期,使学生能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增强了环境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但是,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因其应用性强的特点而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是一个持续精心的过程,仍需要教师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蔡艳荣.《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J].职业教育研究,2013,(12):163-16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86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