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唐宝利 孙玉强

  摘要:本论文基于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研究,旨在调动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实践能力,探讨结果可供课程教学改革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改革;培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6-0117-02
  一、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特点和目前的情况
  1.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课程特点。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具有内容多、概念多、半理论半经验公式多、公式中系数多、构造要求多、基本假定多、规范条文多的特点,并且设计具有不唯一性、评价多角度性,使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要经过多次调整才能得出较优秀的设计使学生学起来不如以前所学的《力学》那样得心应手。
  2.目前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教学情况。(1)学生常用学习《传统力学》的方法来学习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并惯以学习答案唯一的力学思维方式来考虑分析答案不唯一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学生一时难以接受。(2)目前,学生对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学习基本上是通过课堂授课、答疑、作业这一过程完成的,缺少对学生多角度训练和综合考察。(3)教材的内容多而杂,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而实践没有得到加强,达不到理论与实际很好结合的教学效果。(4)学生特点具有多层次性,有预科生、民族生、普理生和职高生,由于基础层次和语言差异使得理解能力不同。比如:职高生有专业基础理解知识点要比其他层次学生快。普理生文化基础较好,理解推导方面要比其他层次学生好。另外,由于使用汉语授课,使预科生和民族生听课很吃力,需要思维转换。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方面
  1.采取教师和学生换位的教学方法。相同内容教师和学生换位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学彼长。教师列出主要内容的框架,提出问题的关键词,让学生课下预习,上课时有计划地让某个同学给其他同学讲解,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进行评讲。这种以提出问题的形式让学生主讲的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揭示问题的本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采取“加分政策”对学生鼓励。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适当加分给予鼓励,譬如:对问题的解答、对知识点的理解、对前沿知识的了解等方面,可以根据表现对学生鼓励加分,并在平时成绩中得以体现。
  3.强化过程考核。进行课程总成绩分值比例调整:平时成绩由原来的30%调整到50%,期末成績由原来的70%调到50%,对于平时成绩增加的20%由两个考核过程组成:(1)实现阶段性考试占10%,每月进行一次检测考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2)要求学生做学习笔记和查阅前沿资料占10%。
  4.授课采用原理迁移法。将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教学和其他学科(力学、基础工程)等知识结合起来讲解,例如:混凝土构件间的作用力结合桩基础的“变刚度调平概念设计”;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引起的应力损失中的“反摩阻”和基础工程中的“负摩阻力”结合讲解,使学生更容易掌握。
  5.精选内容,删减烦琐推导。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的内容多、学时少,应重点讲解概念、设计思路、设计原理,减少公式的烦琐推导,让学生学会设计应用及工程中设计注意的问题。
  6.结合工程实际布置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布置课程设计时在选题上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设计,既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布置课程设计的优点是让学生加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而不是单纯纸上谈兵,这样的训练效果会更好。
  7.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以比赛形式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创训练,先让学生进行模型设计并进行理论分析,再通过试验室检测验证,最后进行创新评价,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想象能力。
  8.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为了加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实际动手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工程现场实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符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
  三、结语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对于学生以后从事设计、科研、施工及管理工作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通过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这门课程,提高“应用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军文.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混凝土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7,(02).
  [2]东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合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M].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周小理,姜超,等.“一线工程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8).
  [4]余国江,姜海,徐滟.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德国经验借鉴研究[J].高教探索,2015,(2).
  [5]刘建平,贾致荣.混合式教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6]蒋新华.应用型本科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5).
  [7]湛发益.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五步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89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