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非对口专业就业情况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应杰

  摘 要:文章以合肥市三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1059位2018届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非对口专业就业学生的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从大学生、企业、高校和政府四个方面提出有效减少大学毕业生非对口专业就业的建议和策略,有利于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本科;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1-0157-03
  随着“95后”大学生进入职场,许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毕业生非对口专业就业现象越来越突出,这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出现了问题,还是“95后”大学生的个性问题导致这种情况出现,这是值得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思和研究的。对此问题的探究有助于深层次了解社会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对高校专业的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基于此,本文以合肥地区三所较为典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合肥学院、合肥师范学院、新华学院的2018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线上和线下问卷、电话和当面访谈的调查形式,对1059名“95后”的2018届已经签约或工作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文章包括调查的基本情况、调查的具体数据和分析和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非对口专业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提高毕业生对口专业就业比率的相关对策与建议等四个部分。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纸质和网络问卷调查共计909人,合肥学院、合肥师范学院、新华学院三校的学生数量比重约为4:3:3,电话和当面访谈数量为每校50人。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所学专业、现在签约或工作主要从事行业或专业、就业是否专业对口、不对口的原因以及影响等。
  二、调查具体数据和分析
  (一)問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
  合肥学院、合肥师范学院、新华学院均是安徽省内比较典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合肥学院是一所以工学、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学、理学、教育系、艺术学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办学定位。合肥师范学院和合肥学院一样,是安徽省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工程实施高校、是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新华学院是安徽省内最著名的民办本科高校,2015年获批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坚持“教育为民、育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根据“需求导向、错位争先、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模式。本次调查三校共计男生506位,女生403位,所学专业包括土木建筑、计算机网络、生物化工、机械电子、法学、医学、经济管理、文史教育、艺术动漫及其他专业类,调查人群专业覆盖面广,性别和专业比例比较均衡,具有代表性。
  调查显示,很多毕业生高考后填报志愿选专业受父母要求、他人推荐、就业前景好等因素较大影响,所学专业是个人喜欢不到50%。很多毕业生表示自己是被专业调剂的,真正考虑到就业前景的仅有24.31%。
  针对毕业生签约或工作行业来看,大部分学生选择进入金融及教育行业,其他的毕业生大部分为考研。大部分毕业生表示,选择工作时考虑的因素主要是未来发展前景、薪资待遇、是否感兴趣以及是否专业对口,909位调查对象中有66.44%的毕业生就业行业与所学专业完全相关或主要相关,有33.56%的毕业生就业行业与所学专业不太相关或完全不相关。这里仍然存在相当一部分比例的毕业生非对口专业就业。
  (二)电话和面对面访谈的基本情况
  在合肥学院的访谈中发现,计算机、教育及经济等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都基本与专业对口,生物、化工等专业大多数毕业生选择非对口专业就业。薪资低、晋升慢、岗位少是他们不愿选择对口就业从而转向其他行业就业的主要原因,他们表示大学专业课程和非专业课程多且杂,无法深入系统学习,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合肥师范学院的大部分毕业生都从事教育行业,尤其是教育专业。除此之外,其他工科类专业毕业生表示就业并不一定非要与专业对口,兴趣很重要,对大学四年所学专业并不感兴趣,以至在就业时会选择其他专业工作。很多学生表示大家更愿意考研提升学历,将来更好的就业择业。
  新华学院访谈的57%的毕业生选择非对口专业就业,来自环境工程、安全工程及制药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非对口率甚至达到69%,他们表示自己所学专业无法运用于实际工作,虽然学校一直秉行应用型教学模式,但实际教学无法切实做好。另外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缝隙,少部分专业前期招生多,社会实际需求少,造成学生就业难,进一步加重非对口专业就业的现象。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非对口专业就业的影响因素
  总体上,被调查的三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日趋合理、就业去向越加清晰、用人单位评价越来越高,其中约66.44%毕业生就业行业与所学专业完全相关或主要相关,33.56%的毕业生就业行业与所学专业不太相关或完全不相关。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高校来说,非对口专业就业率比重依然较高。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和人才培养方案不完善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总量不断增加,而社会真正可以提供的有效岗位需求量增长滞后,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矛盾所在。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不完善等现象的依然普遍存在,影响了应用型高等教育整体效益的发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对接的不紧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结构性错位,也导致了越来越多大学生非对口专业就业。
  此外,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教育尤其是专业兴趣的培养教育缺失,对于调剂专业和盲目选择专业的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最终使学生放弃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我们认为专业教育和专业意识及兴趣培养应该从始至终,从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一以贯之。目前,有很多的高校允许在校大学生调整专业,只是规模较小,条件苛刻,不能满足大部分人的专业调整需求。   (二)浮躁奢侈的企业用人风气和行业收入差距过大
  每年许多毕业生涌入社会,造成企业招聘选拔人才的主动性和强势地位,在利益至上的原则下,奢侈用人现象较为普遍,经常出现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岗位,企业甚至都要求本科或硕士以上学历。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度浪费,更使一些学历不高但是有真才实学或工作能力的人才失去机会。这种不公平的“买方市场”加剧了大学生非对口专业就业。
  另外,根据国家人社部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行业最高与最低平均工资水平相差高达6倍,其中电力、金融、烟草、保险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两到三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在五到十倍之间。这些高收入行业的人员平均工资增速明显高于采掘业、农林牧渔业等低收入行业。因此,多年持续的“公务员考试”热就是很多毕业生千方百计地想进入高收入、高保障的行业,不考虑是否专业对口和能否学以致用的结果。
  (三)大学生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模糊
  大学生在就业时首先考虑的是个人发展和薪酬待遇,而许多专业岗位可能在这两个方面满足不了一些毕业生需求,于是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其选择起步待遇更好的非对口岗位就业,如房地产销售、金融服务等。因为他们没有社会经验,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大多数人并不愿意辛苦且薪资低的工作,还有少数学生择业时会听从家人的意见或接受家人亲朋的安排,并非考虑是否专业相关。
  追溯到高中填报高考志愿阶段,许多学生填报志愿的专业都是来自家长的期待和他人的建议,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职业喜好和兴趣所在,高中阶段学校对高中生职业规划意识极其缺乏,学生本人职业规划意识淡漠,搞不清楚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行业和职业,导致了大学所学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由此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专业能力和素养不够,无法从专业行业角度就业。
  四、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对口专业就业比率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口专业就业率比重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提升自身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用人单位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生的高度评价,学校务必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升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的比率。
  (一)大学生要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准备
  大学生应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端正就业心态。利用好大学的时间,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为今后就业提前做准备。只有不断锻炼自我,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为就业和工作岗位中长期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只有储备了丰富的知识和能力,才有机会选择更多更好的机遇,也才有更大的实力实现自我价值。要正确地认识就业道路上的挫折,塑造勇敢的品行和毅力,勤恳务实地走好每一步路。要把握就业的先机,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从跨入学校大门开始就要为就业制定一个阶段性和长遠性目标,按“专才基础上的通才、通才基础上的专才”来不断完善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企业要强化与高校等人才机构的合作,改变浮躁奢侈的用人观
  目前,校园招聘是大学生招聘渠道的主阵地。在毕业季,学校里组织的招聘会大多会针对岗位类别进行分类招聘。各企业应在此之前强调其急需岗位类别,并针对各院系的学生进行专场招聘和职前专业培训,给同学工作信心,减少非对口专业就业情况。企业不应只看重文凭,努力减少性别或生源地域歧视等,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甚至一些高职院校培养的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实用性人才实际上最受中小型企业欢迎。从实际需要出发,合理录用人才,不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应忽视刚毕业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
  (三)高校要根据市场实时调整专业设置,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要真正依据市场对各行业人才的不同需求做出根本性的调整,专业市场化的道路任重道远。要以市场为导向,完善专业设置,对接当前社会形势和响应国家大政方针,大胆尝试推行新专业,创新开展个性化专业,推进专业设置的市场化、实用化。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能力,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推进交叉学科建设,在更大程度上打破文、理、工科专业的界限,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还能够博学多才,使学生具有更完备的知识体系和更丰富的知识储备,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高校要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四)政府要加强对高校专业招生制度改革指导,完善各级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高校的招生必须有计划性,政府要加强对高校专业招生的统筹规划和指导,建立有效的机制予以管理。国家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考虑到人才市场需求的因素,调整高校招生计划,建立招生就业挂钩的调控机制。另外政府要结合落实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重大举措,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鼓励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补贴等政策,引导企业更多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各级政府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出更有吸引力的人才优惠政策,积极推动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多元化、多渠道的人才市场。
  参考文献:
  〔1〕杨萍,裴燕芳.首都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与研究—以京联合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08):19.
  〔2〕王军生,邹东哲.应用型本科高校招生.培养.就业的关联机理研究[J].高教学刊,2016,(09):25.
  〔3〕汪千霞.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就业观调查与研究——以皖西学院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15,(08):15.
  〔4〕赵来,陈薇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2,(10):15.
  〔5〕贺伟,龙立荣.大学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1):20.
  (责任编辑 徐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92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