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的哲学转向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宝义

  摘 要:现如今对核心素养的研究多集中在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技术层面,对核心素养的理解和把握缺乏哲学视角的审视,忽视了核心素养是一个教育意义不断生成,知识不断建构的过程。因此,如何才能使处于技术时代的人们能够发展更加全面的人品,全方位提升生存发展力?如何将人文精神以及科学精神结合,追求更加高尚的人生品格?这就凸显了对核心素养开展哲学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了。本研究探讨了从教育哲学视角开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凸显了核心素养的哲学基础,提出了哲学视域下核心素养相关研究的反思与建构,试图明晰核心素养的本质,消解一般层面上对核心素养理解的局限,彰显核心素养背后的现实力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哲学基础;教育转向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1-0069-03
  核心素养的本质是以教育哲学即知识为基础的现代教育哲学的本体论回归,回归到人本位的教育本体论。因为知识无法完成,那么我们就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从谁将要学习的角度思考教育[1]。这是为了让教育本体再次回归学习者,回归人,回归真正的教育体,回归人类的需要。从这种教育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哲学基础的研究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阐明问题的应然指向,进而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开展核心素养的哲学基础研究旨在通过进行哲学层面的深入思考,明晰核心素养原初的概念基础,关注核心素养生发的历史以及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教育现实力量,从而呈现核心素养的本真状态和实然发展方向,进而凸显出核心素养哲学研究的合理性。
  一、核心素养哲学基础研究的核心要义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时下基础教育领域中的热门词汇。作为一个重要的改革创新概念(或新词汇),今天,“核心素养”的概念及其系统实践正在引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2]。在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中,大多数研究者关注的是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课程体系的发展,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素质的提高和评价改革。笔者认为,从“词汇变迁”的角度,以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目标的演进为历史线索,对“核心素养”这一“新词汇”在形塑人们的话语体系及行为方式的改进方面进行论述,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哲学基础研究的价值
  哲学应当研究些什么,实际上在研究什么,这当然是有所不同的两个问题。不同的教育理论工作者实际上研究和讨论的内容也是不尽相同的。有人将哲学理解为在某种哲学指导下对教育的思考。这多少有些移花接木的意思,因而有点不靠谱。任何哲学,包括特定领域里的哲学,如文化哲学、语言哲学、自然哲学、教育哲学等,都是这个领域里生长出来的,是在相对领域里的人们进行形而上思考的结果,是追根寻底的结果。比如说,石中英就通过自己的领悟,将教育哲学的根底植于人生了。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特殊的生长,其实它的特殊只在于对生长本身做出思考。只要追寻智慧,就可能不同程度地达到智慧。哲学正是穷追的学问,故哲学即为智慧之学。
  (三)核心素养对教育哲学的挑战
  1.学科中心体系在教育改革中的运转逻辑
  根据科学学科,专业分工,“专业化,精细化”几乎是高质量的代名词;“隔行如隔山”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学科障碍、专业障碍、知识障碍也形成;专业知识的载体是課程,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区分较为明显;课程生涯、教育计划、教材、课程计划和参考书,将知识分解为知识点,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教育与实践;通过考试来衡量接受知识的程度。考试的内容必须尽可能多地涵盖研究的所有知识点并将其分解“了解、理解、应用和综合”的不同层次的掌握,毕业生根据考试成绩授予毕业证书[3]。
  2.核心素养观的兴起
  当今世界不断变化,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第一个主要特点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知识。传统教育只是单向度的机械的完成知识的传递,而对于知识的产生,发生发展及形成过程鲜有涉及、核心素养在注重知识传递的同时,更注重个人在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中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注重一种核心素养观念的形成,引领教育发展进入到一种创新共享,多元一体的资源时代。这种核心素养观的形成可以培养高科技人才,激发每个人创新潜力,形成教育创新新模式,体现了未来时代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3.教育改革发展的实然之势
  虽然核心素养概念的兴起已经超过10年,但现代教育已经对社会变革做出了回应,突破了学科中心概念的局限,并在早期改革了综合素养的培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斯坦福大学在课程设置、教育与学术界的整合中,对本科教育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改革。2012年,斯坦福大学发表了《斯坦福大学教育研究报告》,希望学生在信息时代不仅要面对成功,还要面对多元化;他们必须会运用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并且知道自我反思,富有创造力和责任心。报告指出,快速变化的外部世界对本科教育构成巨大挑战。没有办法将学生将来需要的所有知识融入学生的思想中,学校教给他们的许多东西很快就会过时。要真正实现多元化发展,学生必须学会主动学习[3]。
  二、核心素养哲学基础研究的应有之义
  (一)核心素养哲学基础研究更关注教育的育人价值
  核心素养引领教育改革的最大亮点是新增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两个部分,其内容更为全面,结构更加完整,更重要的是注重引导学科教学更加关注育人价值。核心素养的哲学基础研究提炼了每一学科的核心素养,揭示了核心素养与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新增“学业质量”部分,以新的质量观为标杆研制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既有利于因材施教又有利于考试评价的科学化和人性化。
  (二)核心素养的哲学基础研究更能促进学科教学的改进   核心素养的哲学基础研究凸显了教育的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将学科文化融入课程。在新制定的2017版数学新课标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六大数学核心素养贯穿于课程标准始终;在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选择性课程结构框架下,课程内容突出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四条主线,融数学文化于课程内容之中。课程方案中整体性理念在数学新课标的教育内容、教育功能、框架结构以及数学核心素养方面都得到了显著呈现[4]。
  (三)核心素养的哲学基础研究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基于核心素养总体目标制定的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都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来展开,核心素养的哲学基础研究突出以人为本,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人的理念,使得学科核心素养标准的制定更加自然,具有柔性化和人性化的特征。同时基于哲学基础开展的核心素养相关研究也给教师培养、学校课程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凸显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和价值取向。
  三、核心素养的哲学基础研究路径
  (一)全面发展学生哲学品格
  人格品质是使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品质的人,也叫成人,这是大学生成才的第一阶段和首要基础,大学生实现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人格品质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主体性要素是每个人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格品质。全面发展的人格品质不仅是大学生核心素养的软实力,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内在力量。贺麟先生在《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中对主体意识的规定是这样的:“主体意识是指主体的自我意识,即自觉到‘我是主体’的意识,确认和肯定‘我’的主体地位的意识。主要包括:自立意识、自重意识、自爱意识和自尊意识,实质上就是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自我意识”。概括起来说就是指大学生具有独立的善、恶、是、非判断能力;能自觉体验和关切人的生存、人的发展和人生幸福,能够具有正确的理解人的生命意义和人的生命价值的能力;能够自觉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等[4]。
  (二)培养学生哲学思维全面发展
  我国历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目标的表述要求都有不同,从“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的人”“素质教育”,再到“核心素养”等的提出,不同词汇的转换既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进程的现实需求,也形塑着人们的话语方式和研究主题,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及政策风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界定“核心素养”时,其逻辑起点定位于“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这就回归了教育的本源,即使人之为“人”,且最终指向人的生存质量与幸福。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核心素养”绝不是语言词汇的转换和一群“无聊之人”的“文字游戏”,而是深刻体现了人作为教育的对象这一主体性养成的不断发现、人的主体性能力的不断提升、人的价值不断彰显的过程。在基础教育“核心素养”目标提出之前,我国基础教育实践已经历了八次改革。每次改革的实践目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理念都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育领域中的历次变革都是为了回应和解决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双基目标”立足于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三维目标”立足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核心素养”则是教育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及应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而提出的创新理念和实践诉求。
  (三)核心素養体系的建构和实践都要始终以人为本
  基于这样的哲学认知,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和实践都要始终以人为本,以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为目标。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建构,体现了教育哲学的人本回归。它主要包括自主发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3个领域,健康生活、学会学习、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创新实践6个素养。其中,自主发展体现人的个体发展所必备的基本能力,社会参与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文化基础是人必备的工具性能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领域都指向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5]。核心素养的教育实践过程也需要教师把握核心素养的哲学本位,把教学目标从知识本位转移到儿童本位,把人的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培养作为教学核心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对于已经非常熟悉知识本位教学的教师来说,这种转变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核心素养的提出也必然带来课程标准、学科核心素养、教材编写、考试命题等一系列的变革。这所有的变革,必须都把握核心素养的哲学本质,才能使核心素养得到真正落实。
  概而言之,哲学,教育,不是在两者出现后立即产生的一种教育哲学理念,其出现有一个酝酿过程。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可以用教育本身来解释,可以用人的生命特征来解释。开展核心素养的哲学基础研究关照到了人的更为内在的本质,同时也提升了核心素养研究的思考深度,回归人本主义理念,重构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基础和评价方式。同时呈现出了核心素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生成意义的过程,也是一个养成过程,是受教育者不断生成自己意义和价值的过程,也是自己建构社会性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教育实践的过程,它是一种教育方式,对理解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及二者的处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志成.核心素养的教育本体论归因[N].中国教育报,2017-04-05.
  〔2〕徐金超.回到学生发展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7,(10):1.
  〔3〕袁振国.核心素养对学科中心的挑战——大学变革轨迹与启示之[J].中国高等教育,2016,(11):18.
  〔4〕米江霞.充分发挥哲学在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作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06):15.
  〔5〕赵建梅,黄赫.核心素养下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建设:从“三维目标”到“四位一体”[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
  (责任编辑 徐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693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