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七十年足迹回顾与趋势展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川 鄢超云
【摘要】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在事业发展、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经历了艰难探索、调整恢复、曲折徘徊、深化改革和重点发展五个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农村学前教育事业从无到有,确定了重点发展战略地位。农村学前教育课程建设从分到合,确立了儿童中心价值取向。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从弱到强,建构了系统支持体系。未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面临三个转型: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由外源支持向内生发展转型,农村学前教育课程由基本建构向内涵发展转型以及农村幼教师资队伍由规模扩充向质量提升转型,以实现农村学前教育优质、持续、高效发展。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七十年;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历程;趋势展望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9)10-0022-09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站在“乡村振兴战略”高度再次考察和审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农村学前教育是农村教育的薄弱点和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值此纪念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笔者结合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宏观背景,借助农村学前教育政策文本及改革重要事件,回顾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足迹及取得的成就,以期为之后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提供历史镜鉴。
一、七十年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历程
1.艰难探索期(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就下设学前教育处,作为专门管理学前教育的中央机构。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将“幼稚园”改称为“幼儿园”。学前教育成为新中国学制中的第一个阶段,学前教育事业迈入发展的新阶段。
一是确定了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与路径。1956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内务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1〕“在农村中提倡农业生产合作社举办(主要是季节性托儿所和幼儿园)”,也提出“目前托儿所、幼儿园的办理,仍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办法”,指明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方向与途径。在新中国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借助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农村幼儿园的园所数量与在园幼儿数量呈增长趋势。在之后的“大跃进”时期,农村幼儿园办园方针调整为“事业大发展和寄宿制为主”,全社会办园热情高涨。从1957年至1958年,仅一年时间,农村幼儿园数从8000多所增至68万所,“过早地实现社会化和全托化”。〔2〕1961年1月,国家“根据经济和师资等实际条件采取了保留、撤销和充实”等手段调整学前教育发展。至1964年,全国幼儿园园所数量基本回归1957年的水平,〔3〕农村学前教育回落至稳定发展状态。
二是建立了农村学前教育分科课程体系。1952年3月,教育部发布《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教养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并规定学前教育课程包括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与手工、音乐、计算共六个活动项目。〔4〕同年7月发布的《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确定了六个活动项目的具体教学纲要,包括教学目标、教材大纲、教学要点等。〔5〕这两份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幼儿园的任务和方针,建立了有目的、有计划的课程体系。除了幼儿园外,农村学前教育还包括临时托儿组、换工看娃、亲邻互帮、个别寄托等形式。〔6〕
三是形成了幼儿师范教育培养体系。1952年7月,教育部发布《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明确培养幼儿园师资的学校为“幼儿师范学校”,规定各地应独立设置幼儿师范学校或在师范学校内附设幼儿师范科。同年7月教育部还颁发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规定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系分设学前教育组,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师。〔7〕1956年5月,教育部跟进颁布了《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8〕明确中等幼儿师范教育的方针、任务、培养内容与途径等。同年6月教育部还颁布了《关于大力培养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养员的指示》。一系列文件从法律法规层面规范了师范教育的办学标准,初步形成了包含中等师范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在内的不同层级的幼儿师范教育培养体系。“大跃进”期间,幼儿师范教育培养体系同样受到影响。1962年1月,《教育部党组关于全国师范教育会议的报告》再次强调重视幼教师资培养。
1966年至1976年,教育发展受到严重挫折和打击,农村学前教育也遭受严重破坏。
2.调整恢复期(1978~1996年)
1978年,教育部在普通教育司恢复了幼教特教处,重启了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管理与指导。1979 年7月,教育部、卫生部等5个部门联合召开全国托幼工作会议。会后,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了《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同年,成立了由教育部等13个部门和群众团体组成的托幼工作领导小组,为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恢复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是农村学前教育事业进行全面调整。一方面,对农村学前教育工作进行专门规划。《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鼓励“农村要大力发展农忙托幼组织,有条件的社队要举办常年托儿所、幼儿园(班)”,农村幼教师资的待遇“应相当于同等劳动力的报酬”,“幼儿师范学校要逐步地为农村社队托儿所、幼儿园代培幼教骨干”。〔9〕截至1982年,“全国县镇、农村入园幼儿为881万人,占全国入园幼儿总数的79.2%,比1978年增长了35.7%。县镇、农村幼儿教师已达30余万人,具有高、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教师不断增加,保教质量有所提高”。〔10〕另一方面,发布专门针对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文件。1983年9月教育部专门颁发了《关于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几点意见》,肯定了农村学前教育在小学教育、农业生产、计划生育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原则与方针、领导与管理体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较为科学、细致的指导意见。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份专门针对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文件。第三方面,规范组织管理。198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等部门《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的请示》,提出“学前教育事业地方负责,各级政府领导”的管理模式。1989年8月国务院批准了《幼儿园管理条例》,这是我国第一份学前教育行政法规。该条例强调了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第四方面,提出因地制宜、分阶段普及农村学前教育的戰略。1986 年6月国家教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办好幼儿学前班的意见》,从思路、原则、经费、条件、师资等方面提出意见,以促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1988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强幼儿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农村地区可因地制宜,可先发展学前一年教育。1992年2月公布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该阶段农村学前教育事业普及的具体目标是“农村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班)率达百分之六十”。1993年3月通过的《中国全民教育行动纲领》将上述目标列为2000年的“全民教育目标”。1997月7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明确提出,1996年已经基本“普九”及沿海经济发达的省(市)“农村积极发展学前二年或三年教育”,1998年基本“普九”和经济发展中等的省(市)“农村普及学前一年教育”,2000年基本“普九”和经济欠发达的省(区)“农村巩固和发展学前一年教育”。 二是颁布了幼儿园课程标准。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11〕规定幼儿园一般按年龄分班,任务是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泼成长,为入小学打好基础。该纲要是1952年《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的继承与发展,依然采用分科课程,将幼儿园课程分为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八个科目。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颁布的第一份幼儿园课程标准,深深影响着农村学前教育的课程发展方向。
三是积极加强幼儿园师资培养。1978年10月教育部颁发《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12〕要求积极办好不同层次的幼儿师范教育。一年时间,全国幼儿师范学校已恢复到22所。
3.曲折徘徊期(1997~2002年)
这一时期,国家重视完善政策保障,从政策上规定幼儿园的性质、经费、发展途径等,尤其突出强调乡镇中心幼儿园的示范作用。1997年7月,国家教委发布《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乡(镇)应努力办好中心幼儿园并充分发挥中心园的示范、辐射以及对村办园(班)的指导和管理作用”,要求到2000年,“农村绝大多数的乡(镇)应建立一所中心幼儿园,其中 1/2 达到省或地(市)规定的乡(镇)中心幼儿园的标准”。2001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一次强调“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并发挥其对村办幼儿园(班)的指导作用”。然而,这一时期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却出现了曲折与徘徊。这主要是受当时推行的社会化、市场化改革影响,与对政策文本的误读有关。1995 年9月七部委联合颁发《关于企业办幼儿园的若干意见》,提到“坚持依靠社会力量发展幼儿教育的方针,有条件的企业应继续办好幼儿园”。1997年,《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发布,进一步提出“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园模式和内部管理机制,逐步推进幼儿教育社会化”。在这两份重要文件的指引下,我国幼儿园办园体制和格局发生了重要转变。〔13〕“学前教育社会化本意指推进非政府力量与政府携手举办学前教育,共同提供学前教育资源和民主管理学前教育过程。”〔14〕然而,全国很多地区出现对政策的误读,将“社会化”与“私营化”混淆,各地纷纷出现“关、停、并、转、卖”幼儿园的现象,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严重受阻,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倒退。截至2002年,农村幼儿园园所数从1997年的107348所骤降至49133所;在园幼儿数从1997年的1453.01万人降至1004.90万人,降幅达30.84%。〔15〕
当然,在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和加强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这一时期还是有长足进步的。在幼儿园课程方面,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还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确立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注重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及终身学习与发展品质的培养,强调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16〕引领着我国农村幼儿园课程从分科进入整合的新阶段。在加强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指出,“要根据农村幼儿教师的实际制定相应的办法,保证农村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特别对农村幼儿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其报酬可参照当地小学教师工资水平或不低于当地人均收入的水平而定,并有所增长。工资必须及时兑现。农村幼儿教师参加小学教师职务评聘,对成绩显著者要及时宣传、表彰。各地还应注意研究制定农村幼儿教师社会保障等有关政策,使其安心从教。”
4.深化改革期(2003~2009年)
鉴于农村学前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国家就此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改革。2003年9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重视并扶持农村幼儿教育的发展”。〔17〕2008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指出,要“努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18〕各省、市、自治区也纷纷制定相应政策,农村学前教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
一是明确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主体与职责。200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省级和地(市)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幼儿教育工作,统筹制定幼儿教育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并组织实施,积极扶持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幼儿教育工作”,“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负责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筹措经费,改善办园条件”,“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在发展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和对家庭幼儿教育的指导”。截至2009年,我国农村幼儿园所数约为6.64万所,比2002年增长35%;在园幼儿数约为1126万人,比2002年增长12%。〔19〕
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幼儿园要认真贯彻原国家教委《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积极推进幼儿教育改革,摆脱‘保姆式’的教育模式,防止‘应试教育’的消极因素向幼儿教育渗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为儿童提供安全、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動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促进体智德美等全面发展”。
三是提升教师素质,完善保障制度。《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一方面提出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素质”,通过“提高幼儿师范院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制订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规划”“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等方式,通过职前、职后两条途径提升教师素质;另一方面强调要完善保障制度,解决农村幼儿教师福利保障问题,“幼儿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等的地位和待遇”,依法保障幼儿教师“工资、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劳动保障部门在研究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时,要统筹研究农村幼儿教师的养老保险问题”。 5.重点发展期(2010年至今)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采取多種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农村学前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
一是明确农村学前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位置。2010年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确定政府主导重点发展学前教育。各地要“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管理网络。2011 年9月财政部出台《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再次明确“把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工作重点”,“健全幼儿资助制度,重点向中西部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2010年12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专门部署学前教育工作。《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还提出,“各省(区、市)政府要深入调查,准确掌握当地学前教育基本状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适龄人口分布、变化趋势,科学测算入园需求和供需缺口,确定发展目标,分解年度任务,落实经费,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截至2016年,国家已实施了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国农村幼儿园园所数为83884所,较2009年增加了近2万所。〔20〕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强调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以普惠性公办幼儿园为主的发展路径,提出“每个乡镇原则上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园,大村独立建园或设分园,小村联合办园”,“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21〕通过增设普惠性公办幼儿园、改建闲置校舍、小学增设幼儿园等途径解决农村学前教育供给不足的困境。
二是农村学前教育课程要以儿童为中心,防止“小学化”。《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幼儿园课程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通过“研究制定幼儿园教师指导用书审定办法”,“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保证幼儿园课程质量。〔2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幼儿园课程以儿童为中心,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通过科学合理的一日生活安排以及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再次重申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行动,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小学起始年级必须按国家课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2018年教育部开展“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强调幼儿园课程“严禁教授小学课程内容”,纠正带有“小学化”倾向的教育方式、教育环境,解决不合适师资,坚持小学零起点教学。〔23〕
三是构建农村幼教师资支持系统。第一是完善师资补充策略,确定了通过公开招考、转岗等多种方式补充师资。“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毕业生充实幼儿教师队伍。中小学富余教师经培训合格后可转入学前教育。”〔24〕2017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颁发《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强调“支持地方通过多种方式为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培养补充合格的幼儿园教师”。〔25〕第二是完善职前培养与准入策略。“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加大面向农村的幼儿教师培养力度,扩大免费师范生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重视对幼儿特教师资的培养。”“健全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入口关。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26〕2018年启动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国家认证工作,建立培养质量保障制度。第三是完善职后培训策略。2011年起国家开始实施“幼儿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分级分类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办园、普惠性民办园的园长、教师进行培训,还专设转岗教师培训项目,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定期培训和全员轮训制度,确保农村师资培训经费,中央财政给予转向经费支持,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农村幼儿师资也在计划支持行列。第四是完善权利保障策略。“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完善落实幼儿园教职工工资保障办法、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机制和社会保障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公办幼儿教师,按国家规定实行工资倾斜政策。对优秀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表彰。”〔27〕“有条件的地方可试点实施乡村公办园教师生活补助政策。”〔28〕第五是完善师德师风加强策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加强师德教育、完善考评制度、加大监察监督、建立信用记录、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等措施,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培养热爱幼教、热爱幼儿的职业情怀。对违反职业行为规范、影响恶劣的实行‘一票否决’,终身不得从教。”〔29〕第六是完善监管体系,包括落实监管责任、加强源头监管、完善过程监管、强化安全监管、严格依法监管等。〔30〕
二、七十年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成就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过程,农村学前教育在事业发展、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渐趋完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事业发展:从无到有,重点发展
首先,明确了普惠性定位与重点发展战略。农村学前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长期处于政策上受重视但实践中被忽视的尴尬境地,这种境遇直到2010年才有所改变。2010年《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肯定了学前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确“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明确提出“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将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提上各级政府议事日程,明确其重点发展的战略地位。《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还提出“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指明了农村学前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性质定位。 其次,形成了“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三级管理体制。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决定着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组织、保障、协调等多方面。七十年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经历了中央集中管理、地方分級管理到“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三级管理体制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事业都归国家统一协调管理,直至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基础教育的管理权属于地方”,国家负责方向性的大政方针和宏观规划把握,具体的政策和执行由地方负责,至此中央集中的管理体制出现了结构性改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新体制不断完善。2003 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乡(镇)人民政府承担发展农村幼儿教育的责任”,明确农村学前教育的管理主体是乡(镇)人民政府。2010年《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解决‘入园难’问题的责任主体”。2017年《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国务院领导,省地(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明确县级人民政府作为学前教育责任主体,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积极作用。同年9月《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再次明确“建立健全国务院领导、省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确立我国农村学前教育“以县为主,乡、村配合”的三级管理体制。
再次,完善了“地方为主,中央扶持”的农村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制度。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都存在着预算不足、依赖转向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等问题。2011年《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指出,“地方政府是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主体”,“中央财政根据地方工作开展情况,主要采取奖补方式,支持地方学前教育发展”,“重点支持各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央专项资金主要支持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同时也辐射村级幼儿园的建设。2010~2012年共批复下达中央专项投资56亿元,累计新建、改扩建项目幼儿园3163所。〔31〕
最后,探索出普惠公办为主、多种途径并存的发展路径。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探索了合作社办园、社队托儿所、中心幼儿园等多种机构形式,逐步确立了以普惠公办为主、多种途径并存的发展路径,明确创建乡镇中心幼儿园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申发展目标是“每个乡镇原则上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园”。除此之外,农村学前教育还积极探索了利用闲置资源改建幼儿园、农村小学附设幼儿园、开展巡回支教试点等多种途径,为乡村学前儿童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服务。
2.课程建设:从分到合,儿童中心
农村学前教育课程是支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七十年来农村学前教育课程经历了从分科课程向整合课程的转变,越来越凸显儿童中心价值取向。
首先,坚定了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价值取向。1951年制定的《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提出,“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全面发展的教养工作”,“保证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幼儿园课程包括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与手工、音乐、计算六个活动项目。当时幼儿园教育活动更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儿童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这个时期,幼儿园课程中心开始从教师向幼儿转变,课程建立在了解、尊重幼儿的基础之上。2003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幼儿园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基本权利”,“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关注个体差异”,体现的正是儿童中心的价值取向。
其次,形成了五大领域相互渗透的课程内容。七十年来农村学前教育课程经历了从分科活动到分领域活动,最后到整合活动的发展过程。1952年《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明确幼儿园分科教学的课程模式。1981年《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更是进一步将幼儿园课程分为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八个科目。分科教学课程模式更加巩固。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突破分科教学的禁锢,首次提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分为五大领域,且领域间是相互渗透的。2003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强调幼儿园教育要防止“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
最后,明确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课程实施途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出于“便利幼儿父母工作”的目的,对幼儿关注不足,幼儿园课程安排、假期安排均“比照小学”。1981年《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提出“游戏成为幼儿生活中的基本活动”,之后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都重申了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全新的学前教育观、游戏观得到普遍的认可,并逐渐应用于实践。近年来,在我国的安吉、利津等地出现了对儿童游戏的理论探讨与实践,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并逐渐在全国乃至全球得到认可与推广。
3.师资队伍:从弱到强,系统支持
高素质的、稳定的师资队伍是农村学前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幼儿园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侧重建构培养体系,逐步形成了包括中等师范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在内的幼儿园教师培养体系。《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从政策支持、经费保障、明确地位等方面保证农村幼教师资的稳定性。《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又将重点放在经费支持各级培训上,重视提高农村幼儿园师资的素质,逐步形成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的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支持体系。
在职前培养方面,通过加大农村师资培养力度、扩大免费师范生规模、探索初中起点五年制培养模式等措施提高农村幼教师资的职前培养水平,尤其是2018年国家启动了师范院校国家专业认证工作,各地学前教育专业在接受认证的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调整和规范,形成了师资培养质量的保障制度。在入职准入方面,农村幼教师资的准入门槛在逐步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必须符合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等的相关要求。在职后培训方面,通过经费支持分级分类的国家级培训计划,有计划地对农村公、民办幼儿园园长、教师、转岗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三、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展望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在事业发展、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广大农村学前儿童也从中受益。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其发展模式也面临新的调整和转向。
1.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由外源支持向内生发展转型
纵观七十年发展过程,随着国家实力的逐渐增强,国家、地方、社会力量从政策、财政、技术等不同角度支持乡村振兴,农村学前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家层面通过多部政策法规肯定农村学前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并通过政策保障、经费支持推动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然而,这一时期的蓬勃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表现为缺少农村视角,关注外力扶持。外源支持在农村学前教育的起步和初步发展阶段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更加高效地促进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事实上,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不仅需要外力扶持推动,更亟待展开系统性和内生性的教育探索,实现从外源型向内生型转向。内生型的发展转向更有助于变城市视角为农村视角,突出农村学前教育自身的本位。这种转向需要重视学前教育与农村地区的嵌入式关系,建构农村学前教育内生发展的理论,丰富其内生发展的实践。一是在发展目的上,在保持和维护农村当地的生态环境及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培养农村学前教育的内部生长能力。二是在发展途径上,以培养农村当地幼教人作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主体,培养本土发展的能力。三是在发展机制上,努力建立能够体现农村当地意志,并有权参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决策的有效基层组织。如此才能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计划、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等战略部署,以促进农村学前教育持续、良性、健康发展。
2.农村学前教育课程由基本建构向内涵发展转型
我国农村学前教育课程在七十年间经历了从分科课程向整合课程的发展和转变。无论是六个活动项目阶段还是八个科目阶段,都是分科课程的尝试与探索。这样的探索过程是课程建设初期的必经之路,也夯实了农村学前教育课程各科的基础知识,梳理了知识间的逻辑脉络,积累了各科教学的方式方法。农村学前教育课程在完成了学科基本建构的情况下,面临两个“分离”,导致农村学前教育课程与农村儿童契合度不足。这两个“分离”表现在:一是分科教学与儿童整体发展契合度不够,容易导致知识的割裂;二是课程内容与农村儿童契合度不够,过多学习城市幼儿园课程。在儿童中心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农村学前教育课程需要由基本建构向内涵发展转型。这里的内涵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突出以农村学前儿童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深入了解农村学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作为建构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注重课程内容和形式的“农村化”。“农村化”是强调课程内容源于农村的真实生活,课程形式选取农村儿童易接受的形式。“农村化”只是区别于“城市化”的概念,并没有优劣之分,目的只是让农村学前教育课程更加贴近农村儿童的生活,更易于农村学前儿童理解与接受。三是规避农村学前教育课程的统一化,突出多样性。《辞海》中将农村定义为“农民聚居的村落”,“村”说明了地域范围,“农”说明了当地人群的生产生活方式。我国幅员辽阔,“村”的范围非常广泛,也会因此产生各种不同的“农”。因此,重视儿童化、农村化、多样化,是农村学前教育课程在内涵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
3.农村幼教师资队伍由规模扩充向质量提升转型
师资队伍建设在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七十年间农村幼教师资缺口大一直是持续困扰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一方面通过增设职前培养机构、鼓励中小学合格教师转岗、扩大免费师范生规模等途径扩大农村幼教师资队伍的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增加农村教师编制、完善福利保障等策略稳定农村学前教育师资。这一系列扩大规模和稳定队伍的策略,促使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师资在数量上得到了极大的补充。然而,规模扩充只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步,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还需要师资队伍由规模扩充向质量提升转型。一是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除了继续加强外部的师德教育、师德考评及监察监督等措施外,还要强化教师的内部认同,发自内心地热爱幼儿、热爱幼教事业是高质量幼儿园教师的基本要求。二是提升教师终身学习的内驱力。原有培训体系注重幼儿园教师的知识弥补、技能提升,有助于丰富农村学前教育师资的知识体系。然而,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传播途径多样,单纯被动接受培训容易导致培训效率较低,教师运用培训知识的主动性不强。因此,打造高质量的农村幼教师资队伍需要让教师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产生持续学习的需求。三是提供贴近农村幼教需求的培训。当前我国很多农村幼儿园教师参加的培训都是在城市进行的,主讲教师是城市教师,观摩的幼儿园是城市幼儿园。这导致很多教师在城市学习时热情很高,回农村实践时又很迷惘。面向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培训应当重视体现农村视角,分享农村幼教成功经验,提供农村幼教典型案例,观摩农村优质幼儿园等,为农村幼儿园教师提供他们最想学也最可能学会的培训课程。
参考文献:
〔1〕〔4〕〔5〕〔9〕〔10〕〔11〕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幼儿教育重要文献汇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5,49,565,114,196,168.
〔2〕刘彦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42.
〔3〕王小英,张鸿宇,孙贺群.中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百年回眸与启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58-162.
〔6〕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07.
〔7〕〔8〕〔12〕《中華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编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57-162,616-618,1648-1650.
〔13〕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4.
〔14〕涂艳国.中国儿童教育30年〔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1997年、2000年与2002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2019-03-30〕.http://www.moe.gov.cn.
〔16〕王春燕.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特点与启示〔J〕.教育研究,2008,(9):93-97.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EB/OL〕.〔2019-03-28〕.http://www.gov.cn.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EB/OL〕.〔2019-03-28〕.http://www.moe.gov.cn.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0~2009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2019-03-28〕.http://www.moe.gov.cn.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2019-03-28〕.http://www.moe.gov.cn.
〔21〕〔22〕〔28〕〔29〕〔3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9-03-28〕.http://www.gov.cn.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EB/OL〕.〔2019-03-28〕.http://www.moe.gov.cn.
〔24〕〔26〕〔2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2019-03-28〕.http://www.gov.cn.
〔2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EB/OL〕.〔2019-03-11〕.http://www.moe.gov.cn.
〔3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EB/OL〕.〔2019-03-29〕.http://www.moe.gov.c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5176997.htm